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67141
接触射线人员眼晶状体远期影响的调查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崔辉 杨国华 曹泮湘

    单位:崔辉、曹泮湘:100101 北京,总装备部医院;杨国华:疆乌兰解放军第五四六医院

    关键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990227 我们观察了脱离γ射线环境10~21年后射线工作者眼晶状体的状况。受检人数58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3.3岁。根据工作中佩带胶片和剂量笔记录的情况分为两组,有剂量记录者19人,为射线组,无剂量记录者39人,为对照组,剂量0.002~433 mSv,剂量数据准确(经计量监测部门认真测量和评价后提供)。受检者全部散瞳,采用双盲法进行。使用专用体检手册,规定了统一的检查记录标准。

    晶状体混浊情况分析,采用了多层次,多途径的分析方法,用Ridit分析法分别计算了左、右眼别,不同部位及不同混浊状态的Ridit均数,观察了不分眼别晶状体混浊的发生率,对照组为77.0%,射线组为73.6%。比较了不同部位,不同混浊状态晶状体混浊发生率的差别。χ2检验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各部位晶状体混浊发生率一般为赤道部多见,其次前囊下皮质,少量发生于后囊皮质,各种形态混浊发生率一般为点状多见,少量片状及尘状。晶状体混浊辐射因素效应分析,就受照剂量看,负相效应多见,同时还比较了左、右眼晶状体在分晶状体部位、不分晶体部位及分混浊状态下的等级分布相对值,共26个组对,其中正相效应4次,负相效应21次,无效应1次。

    射线对晶状体的损伤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混浊,当混浊影响视力时称为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的发生与受照剂量有关,目前国家规定的诊断标准为累积受照剂量在2 Gy以上。本文接触射线人员最高为433 mSv,尚低于上述规定标准。由于受照剂量低,从晶状体混浊与辐射效应因素的分析上,反映出的多为负相效应,未看出由于小剂量辐射使晶状体混浊发生率增加的效应结果,从而未证明辐射照射因素的影响,进而支持了放射性白内障的发生是有阈值的观点。

    本文观察受检人员晶状体混浊出现的部位:赤道部>前囊下>后囊下,后囊下的改变不明显,未见到环行、盘状或蜂窝状混浊,晶状体虽有混浊,但不符合GB 8283-87《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所描述的形态特点,考虑到受检人员的年龄已超过40岁及正常健康眼中常见有点状混浊的情况,对受检人员的晶状体混浊,作者认为与晶状体的生理改变及老化有关。

    结果表明:在0.002~433 mSv剂量范围内,未观察到放射性白内障的发生。

    本文承蒙叶常青教授、王永孝副研究员的指导,特致谢意。对涂开成高级实验师协助处理数据、三二三医院刘海燕、杨秀丽医师参加部分工作,表示感谢

    (收稿:1998-02-10 修回:1998-07-1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