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67410
应用综合剂量控制技术降低介入治疗操作者剂量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年第6期
     作者:曾勇明 李萍

    单位:曾勇明(40004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李萍(重庆市卫生防疫站)

    关键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000620 介入放射学是医生在X射线直接照射下,使用插管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种防护措施,尽可能地降低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辐射剂量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我院在介入放射学操作过程中实施综合剂量控制技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设备:X射线机为SIEMENS.COROSKOP PLUS数字减影系统。用FJ-347A X射线剂量检测仪在介入治疗现场直接监测;用FJ-427A对介入治疗结束后收回的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测量,计算出受照剂量。
, http://www.100md.com
    2.综合剂量控制技术:所谓综合剂量控制技术就是利用X射线机及辅助装置提供的降低辐射的技术和运用X射线基本理论采取的降低辐射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数字脉冲透视(DPF):分为25,12.5,6.25,3.12脉冲/s 4档可供选择。②影像增强器(I.I)大小选择。③球管与影像增强器的距离调节。④未帧影像自动冻结(LIH)。⑤遮光器的调节。⑥动态8 s存储透视图像。⑦悬吊式防护屏和床旁防护帘。⑧铅衣、铅围脖和铅眼镜。

    二、结果

    1.对一颈部介入手术病人,用FJ-347A剂量测试仪在操作位(介入插管手术主刀医生所处的位置)现场监测,选择不同数字脉冲透视(DPF)条件下,插管医生操作位照射剂量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颈部数字脉冲透视(DPF)工作条件 编号

    DPF(脉冲/s)
, 百拇医药
    管电压(kV)

    管电流(mA)

    脉宽(mS)

    Ⅰ

    25.0

    60.1

    2.1

    3.3

    Ⅱ

    12.5

    60.1

    1.1

    3.0
, http://www.100md.com
    Ⅲ

    6.25

    60.0

    0.8

    3.3

    Ⅳ

    3.12

    61.3

    0.3

    3.0

    表2 操作位照射剂量测定结果(μC*kg-1*h-1) 编号

    Ⅰ
, 百拇医药
    Ⅱ

    Ⅲ

    Ⅳ

    测点数

    3

    2

    3

    4

    最大值

    2.32

    1.03

    0.34

    0.19

    平均值
, http://www.100md.com
    1.68

    0.90

    0.28

    0.12

    2.对3台不同介入手术操作者在7个点佩带TLD,手术结束后收回用FJ-427A读数仪测试后计算出受照剂量,其工作条件和监测结果见表3、4。

    表3 3台手术的工作条件 编号

    部位或名称

    DPF

    (脉冲/s)

    管电压

    (kV)
, http://www.100md.com
    管电流

    (mA)

    脉宽

    (MS)

    曝光时间

    (min)

    Ⅰ

    冠状A造影

    25

    75.6

    6.5

    5.7

    15
, http://www.100md.com
    Ⅱ

    颈总A造影

    6.25

    68.4

    1.3

    4.1

    10.8

    Ⅲ

    心射频消融术

    12.5

    70.4

    1.1

    4.3
, 百拇医药
    146

    表4 介入操作者TLD监测结果(mSv) 编号

    头部

    胸部

    腹部

    左手

    右手

    胸部(铅衣内)

    腹部

    (铅衣内)

    Ⅰ

    0.032

    0.030
, http://www.100md.com
    0.016

    0.075

    0.023

    0.016

    0.016

    Ⅱ

    0.018

    0.030

    0.015

    0.030

    0.016

    0.016

    0.015
, http://www.100md.com
    Ⅲ

    0.319

    1.115

    0.020

    3.852

    0.176

    0.064

    0.016

    三、讨论

    1.综合剂量控制技术实施过程可以分为固定和调节两种方式,固定方式是介入治疗过程中固定实施的步骤。包括:(1)球管与影像增强器的距离。由于X射线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应合理地调整球管与病人的距离;在使用悬吊式防护屏情况下尽量使影像增强器与病人靠近,可以减小辐射面积,降低操作者照射剂量。(2)动态8 s存储透视图像。该功能的采用能有效地回放8 s内的透视图像,在手术中随时调看,为指引导管定位和介入治疗提供参考图像,避免反复多次透视。(3)悬吊式防护屏和床旁防护带。这些屏蔽装置的使用能明显减少床上床下的散射线辐射,已得到广泛证实[1]。(4)铅衣、铅围脖和铅眼镜。介入操作者必须穿戴以上防护用品才能上机操作。从表4可看出,Ⅲ号胸部铅衣内外的照射剂量差别(0.064和1.115 mSv)约18倍。且这种差别是曝光时间越长越明显。因此必须加强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对防护用品的认识。
, 百拇医药
    调节方式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调节的步骤。包括:(1)未帧影像自动冻结和遮光器的调节。当导管到达某一兴趣部位后,利用未帧影像自动冻结(LIH)功能,操作者仔细观察兴趣区范围,在无射线情况下进行遮光器的调整,从而缩小照射野,突出兴趣区,降低辐射剂量。(2)影象增强器大小的选择。外周介入治疗用12英寸,心脏介入治疗用9英寸,小孩心脏介入治疗用6英寸。适当大小的影像增强器既可以包容需观察的兴趣区范围,也可以因散射线减少而提高影像质量和降低辐射。(3)数字脉冲透视(DPF)。从表1、2可知,DPF越小照射剂量越小,4档DPF依次降低约为原来的50%。但是,较小的DPF影像连续性较差,当用于运动器官时会形成具有动画片特征的伪影,DPF越小,伪影越明显,影响操作者对图像的观察和判断。因此,我们选择DPF的原则是活动器官(如心脏)调至高DPF(25,12.5),静止器官(如四肢)调至低DPF(6.25,3.12);同时兼顾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和插管水平。如熟练程度很高的心内科医生作心脏介入治疗时也可用6.25的DPF。

    2.介入放射学是X射线导视下进行插管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介入操作者在诊视床边工作时间长,使得身体各部位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对介入操作者的受照剂量监测,并提出了减少受照剂量的防护措施[1-5]。袁志强等[2]用TLD监测了不同机器作介入治疗时的受照剂量,其中多功能血管造影机(管球在床下)的头、胸、腹、左手,右手均值分别为23.5,31.0,40.8,99.3和24.7 mGy。Ramsdale[3]报告每次介入操作眼、甲状腺和手部剂量范围为0.27~1.29 mSv.Felmleel[4]报告每次介入操作手部受照剂量为1.5 mGy。Niklason[5]等报告每次介入操作眼球受照剂量范围为0.05~0.20 mSv,他们证实累积剂量在0.5~2 mSv就会损害眼球晶状体导致白内障发生;以0.2 mSv为每次受照剂量,如每年作750次,一年累积剂量为150 mSv,3年就会引起眼球受损。
, 百拇医药
    表4显示I号比II号各部位值大,主要是因采用的DPF大和曝光时间相对较长。左手剂量明显高于右手,是因为左手距球管更近。I号和II号各部位的受照剂量都低于以上文献报道的剂量范围。III号心射频消融术的各部位值较大,尤其胸部和左手已超过文献报道的剂量范围,主要原因是III号心射频消融术曝光时间长达146 min,操作者受到长时间X射线的照射。从我院所作200多例心射频消融术情况看,曝光时间少则10多 min,多则达到200多 min。因此,用监测每次介入操作剂量与每人全年操作次数相乘计算年剂量的方法,不适合心射频消融术。对心射频消融术操作者应该长期跟踪监测,才能准确判断。

    综上所述,旨在以降低辐射剂量为目标的综合剂量控制技术在介入放射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的确可以做到在保证获得满意影像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因此,充分利用X射线设备提供的降低辐射的技术和运用X射线基本理论采取降低辐射的技术,应该是介入放射学值得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世平,王建平,侯鲁强,等.介入治疗的X射线防护.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6,16:199-200.
, 百拇医药
    [2]袁志强,林秀华,刘晓虹.介入治疗的X射线防护监测与评价研究.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18:117-119.

    [3]Ramsdale ML,Walrer WJ,Horton PW.Extremity doses during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Clin Radiol,1990,41:34.

    [4]Felmleel JR,Mc Gougy PF,Morin RL,et al. Hand dose Measurement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Health Phys,1991,60:265.

    [5]Loyen T Niklason,M victoria Marx,Heang-Ping Chen.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s:Occupational radiation doses and risks.Radiology,1993,729:733.

    (收稿日期:1999-09-0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