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1998年第5期
编号:10267482
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术前栓塞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8年第5期
     作者:王振常 张燕明 梁熙虹 鲜军舫 田其昌

    单位:100730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杂志980509.htm 笔者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影像学及4例手术前动脉栓塞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讨论其应用价值。

    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12例中男11例,女1例。就诊年龄12~68岁,平均20.6岁。病史4个月至40年不等。左侧8例,右侧4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鼻堵12例,顽固性鼻衄7例,突眼2例,视力下降1例,头痛3例,耳鸣3例。5例曾做过2~4次手术摘除。

    2.检查方法:CT检查12例,层厚5 mm,间距5 mm,均行横断和冠状位扫描。扫描范围视肿瘤大小确定。窗宽400HU,窗位40HU,观察骨质破坏时窗宽1 500HU,窗位150HU。8例同时行增强检查。MRI检查2例,采用SE序列,T1WI横断及矢状面扫描,T2WI横断及冠状位扫描。层厚5 mm。均行Gd-DTPA增强检查。DSA检查4例,均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必要时超选择进入肿瘤供血动脉造影。
, 百拇医药
    3.动脉栓塞:术前栓塞4例,栓塞剂为明胶海绵颗粒,直径约为200 μm,溶于盐水中缓慢经导管栓塞,并随时注造影剂观察栓塞程度。4例均行上颌动脉栓塞,1例加行咽升动脉栓塞。

    二、结果

    1.CT表现:均表现为鼻咽部软组织肿块,平均CT值41.5HU,增强后CT值123HU。肿瘤侵入鼻腔11例(91.7%)、蝶窦9例(75.0%)、筛窦7例(58.3%)、上颌窦3例(25.0%)、咽旁间隙7例(58.3%)、颞下窝4例(33.3%)、眼眶4例(33.3%)、颅内3例(25.0%);侵入翼腭窝并使之扩大8例(66.7%)10例(82.33%)见不同部位及范围的骨质破坏,4例(33.3%)鼻中隔受压移位,眶下裂扩大3例(25.0%),破裂孔扩大1例。按Chandler分期标准:1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分为:Ⅰ期1例(8.33%),Ⅱ期1例(8.33%),Ⅲ期7例(58.34%),Ⅳ期3例(25%)(图1~3)。
, 百拇医药
    2.MRI表现:2例肿瘤均表现为T1WI与肌肉等信号,T2WI轻度高信号,其内见散在小点状无信号区,周边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同时2例均清楚显示肿瘤与颈内动脉及颅内脑实质的关系,增强后明显强化(图4~6)。

    3.DSA检查及栓塞效果:4例均由上颌动脉供血,此外1例还有咽升动脉供血,1例颈内动脉的脑膜支及海绵窦支参与供血。供血动脉增粗,肿瘤血管丰富,晚期见明显肿瘤染色。单纯手术组8例平均出血量2 500 ml,术前动脉栓塞组4例平均出血量900 ml,最少250 ml,最多1 800 ml,后者颈内动脉参与供血,栓塞后第8天行手术切除(图7~9)。

    图1~6 为同一病例。图1为冠状位平扫,显示鼻咽部软组织肿块,侵及蝶窦及翼腭窝。图2为横断增强扫描,肿块明确强化。图3为横断骨算法成像,显示颅底骨质破坏,侵及眶下列、中颅窝、颈内动脉管及岩尖。图4为T1WI,显示等信号肿瘤,其内散在点状无信号区,颈内动脉受压。图5为T2WI,肿瘤呈轻度高信号,并侵入眶尖。图6为冠状位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
, 百拇医药
    图7~9 与图1~6为同一病例。图7为右侧上颌动脉造影,显示丰富肿瘤血管及明显肿瘤染色。图8为咽升动脉造影,显示丰富肿瘤血管及明显肿瘤染色。图9为右侧颈内动脉造影,显示颈内动脉参与肿瘤供血

    三、讨论

    鼻咽纤维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影像学检查一般能做出定性诊断,但是,该病虽是良性肿瘤,但具有侵袭生长及骨破坏的特点,可向各方向浸润生长,向上破坏蝶骨侵入蝶窦,进一步发展侵入中颅窝;向前侵入鼻腔,进而影响筛窦、上颌窦,侵入筛窦者再进一步生长可侵及眼眶及前颅窝;向外侵入翼腭窝、颞下窝及面颊部,还可通过眶下裂侵入眼眶;翼腭窝扩大增宽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文献报告发生率达87%,其他咽部病变仅占0.42%[1],本组为66.70%。向后外生长侵及咽旁组织,破坏翼突侵入翼突窝;向下发展,口咽及口腔受累;向内发展侵及对侧,并可致鼻中隔受压移位。手术不易彻底切除而形成复发。因此影像学诊断时观察全面、分期准确对临床治疗更为重要。CT检查具有高密度分辨率,还有可靠的空间分辨率,再加上选用不同窗技术及增强检查,CT一般即能明确诊断。MRI虽具有较好的组织分辨能力,能显示肿瘤对硬脑膜、脑实质、海绵窦及颈内动脉侵及情况,对该病的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2]。但MRI不能显示骨结构,特别是对复杂而细小的面部骨性解剖结构显示不佳,且费用昂贵,可作为对CT的必要补充。
, 百拇医药
    鼻咽纤维血管瘤具有丰富的肿瘤血管,供血来源于上颌动脉,肿瘤增大时还可由面动脉腭升支、咽升动脉等供血;侵入颅内后,颈内动脉的细小分支也可参与供血。DSA检查应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及椎动脉造影,以全面显示肿瘤供血情况,为临床手术及下一步动脉栓塞做好准备。动脉栓塞剂多为明胶海绵,以直径约150~250 μm的细小颗粒进行栓塞,如小于100 μm,易通过颈内、外动脉间的危险吻合,造成颈内动脉栓塞,引起颅神经受损;太大则达不到肿瘤中心的血管床,止血效果不佳[3]。明胶海绵可以吸收,5~7天内还可再通,因此栓塞后以1~4天手术为宜。本组栓塞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出血量明显减少。该病是最适合术前动脉栓塞的肿瘤之一。

    上颌动脉栓塞后可发生周围性面瘫,咽升动脉栓塞可引起舌咽神经麻痹,如栓子逆流或经危险吻合误入颈内动脉可致神经功能障碍,操作必须谨慎仔细。栓塞后由于缺血发生面颊部疼痛,张口困难等栓塞术后综合征,一般对症处理1~2周后缓解。参考文献

    1 高鹤舫,编著. 耳鼻咽喉放射诊断学.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87-188.

    2桥久昭,镰田信悦,保喜克文. 头盖底手术におけまMRI诊断のキ一*术にト. 耳喉头颈,1995,67:630.

    3 凌锋,主编. 介入神经放射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156-168.

    (收稿:1997-08-08 修回:1997-09-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