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67741
重视苯丙酮尿症的影像学诊断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年第6期
     作者:张雪哲 王武 喻唯民

    单位:张雪哲(100029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放射诊断科);王武(100029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放射诊断科);喻唯民(临床医学研究所)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杂志000601 苯丙酮尿症是遗传性氨基酸代谢异常的先天性疾病。它是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如能早期诊断并进行有效治疗,可以改变预后。

    1934年挪威的Fölling 首次报道苯丙酮尿症,直到1952年Bikel 首先报道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本症获得满意的疗效。1953年Jervis证明本症系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所致。1961年Guthrie创用细菌抑制法测定干滤纸血片上苯丙氨酸含量,这一方法可用于大规模新生儿筛查。1982年首先提纯大鼠的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然后用这种cDNA作探针,从人类肝细胞cDNA库中找到人类苯丙氨酸羟化酶的cDNA。苯丙酮尿症在各国的发病率有所不同,美国约为1/14 000,北爱尔兰约为1/4 400,德国约为1/7 000,日本约为1/78 000。根据1992~1996年八大城市90万新生儿筛查统计分析,我国发病率为1/15 270,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依此发病率推算我国苯丙酮尿症的患病儿童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未经治疗的苯丙酮尿症患儿智力发育严重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和家庭亦带来精神痛苦。未经治疗的患儿在出生后4~9个月间出现智力发育迟缓,约1岁时症状明显,如癫痫发作、行为异常、皮肤和毛发逐渐变为浅淡、虹膜色素减少、尿和汗有特殊的发霉气味等。待年龄稍大时约60%有严重的智力低下,智力低下要比运动障碍严重得多。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可避免患儿的智力损害。当患儿于出生1个月内即接受有效治疗者,可以不出现智力损害;6个月内接受治疗者智力可正常;6个月以上才接受治疗者智商常低于50,并多伴有不可回逆性脑损害。除智力低下外,苯丙酮尿症的其他症状可恢复正常或好转,这说明早期诊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http://www.100md.com
    新生儿筛查是苯丙酮尿症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影像学检查对了解脑部改变和骨骼异常是很有价值的检查手段,MRI检查可了解人类脑髓鞘正常发育过程。当血苯丙氨酸含量增多时,影响脑髓鞘化的形成,从而引起脑髓鞘化发育的延迟,脑髓鞘形成后还可出现脱髓鞘病变。苯丙酮尿症患者的颅脑CT和MRI检查可显示脑白质内散在的孤立性斑片状灶,常见于脑室周围白质,亦可见于额、颞、顶、枕叶皮质下白质,小脑半球和脑干也可出现类似的病变。CT和MRI检查都可用于苯丙酮尿症患儿脑部的观察,由于MRI在显示脑白质病变部位、范围和敏感度等方面优于CT,目前已很少再用CT。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可显示脑白质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升高。苯丙酮尿症的脑部CT、MRI异常表现程度与临床表现和生化之间的关系无明显的一致性,而MRI显示的病变形态和部位与生化改变有一定的平行性,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意义。这些关系尚待积累更多的病例资料,作进一步探讨。苯丙酮尿症的骨骼X线表现早在60年代即有报道,之后很少再有详尽的叙述。骨骼X线改变发生率高达83.7%,其表现可分为2类,一是非特异性改变,如脱钙、干骺端杯口状改变、临时钙化带增厚和骨年龄测定滞后等。二是特异性改变,如骨干呈条纹状改变和干骺端两侧缘呈鸟嘴状突起。上述骨关节改变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理至今尚不太清楚,其与脑部的CT、MRI异常改变的相关性亦有待作深入的研究。

    影像学检查不仅用于苯丙酮尿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可用于随访检查,评估疗效。中日友好医院从1984年起,开展苯丙酮尿症的新生儿筛查和治疗工作,统计到1999年9月已收治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苯丙酮尿症患儿450余例,其中50例是在出生后3个月内接受治疗,智力和体格发育均正常,最大的已上高中一年级,学习成绩优良。部分患儿经治疗后,脑部和骨骼异常改变有的减轻,有的恢复正常。对于苯丙酮尿症患儿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的研究需引起重视,影像学医师需与儿科临床医师和基础研究人员共同协作,探讨苯丙酮尿症脑部、骨骼改变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理。

    (收稿日期:1999-07-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