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妇产科杂志》 > 1998年第5期
编号:10267918
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http://www.100md.com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年第5期
     作者:张俊梅 章颖 杨大同 肖玫 张欣

    单位:100080 北京市海淀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中华妇产科杂志980520 香港周基杰医师1991年创立了一套新观念剖宫产术,后传入大陆,并在我院进行手术示范。我院1995年11月开始应用此种剖宫产术,至1997年4月共进行43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及方法

    1.资料来源:1995年11月至1997年4月,分娩总数1 358例,其中行此剖宫产术者438例,其中头盆不称(包括骨盆狭窄、巨大儿)133例,臀位84例,妊高征42例,胎儿宫内窘迫32例,过期妊娠26例,羊水过少24例,高龄初产珍贵儿24例,妊娠合并症21例,活跃期阻滞15例,前置胎盘9例,胎膜早破9例,其它19例。年龄23~43岁,平均27.6岁,初产妇356例,经产妇82例,孕周37~44周。
, 百拇医药
    2.手术适应证:438例均为行首次剖宫产者。

    3.手术方法及特点:(1)切口选择:于耻骨联合上2~3 cm沿半月形腹壁横沟自左向右横行切开皮肤约12~13 cm,正中切开脂肪3 cm,小接钩钝性分开脂肪层暴露腹直肌前鞘,横行剪开腹直肌前鞘,并进行游离,于中线向两侧分离腹直肌暴露腹膜。(2)开腹膜:于膀胱顶上3~5 cm处横行撕开腹膜。(3)切开子宫下段:暴露子宫下段,距膀胱顶3~5 cm处行横切口约2 cm,吸净羊水,横行撕开约10~12 cm,娩出胎儿、胎盘,清理宫腔。(4)缝合子宫:用带圆弯针的1 DexonⅡ线缝合子宫切口,自右角外侧0.5~0.8 cm处缝起,连续缝合子宫全肌层至左角外侧,不打结,返回平行褥式缝合浆肌层至右角外侧打结。(5)对位腹膜及腹直肌,腹膜不缝合。(6)腹壁缝合:用一根1-0 DexonⅡ线自切口右侧角连续缝合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至左侧角(每一针都穿过2/3脂肪层及腹直肌前鞘),不打结,用同一根线折回皮内连续缝合至右侧角(注意不留死腔),不打结,皮外留线头5 cm。
, 百拇医药
    术后给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3天切口换药,剪去外露线头,观察1~2日无异常即可出院。

    二、结果

    438例剖宫产术的手术时间为20~60分钟,平均24.3分钟,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196.0 ml。产妇术后切口疼痛较轻,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肠蠕动恢复时间11~50小时,平均28.0小时。切口均为甲级愈合。产褥病率3例(0.7%)。

    三、讨论

    剖宫产术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手术,是解决难产、产科并发症、合并症的主要手段。剖宫产术的术式有子宫体部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包括经腹腔和腹膜外剖宫产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经腹腔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其优点(1)出血少;(2)子宫切口愈合好,再次妊娠破裂机会少;(3)术后腹腔粘连机会少(包括肠管粘连);(4)术后病率少;(5)术式简单,易掌握[1]。为了寻求一种更简单、快捷、美观的术式,我院采用了腹壁横切口经腹腔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不缝合壁层腹膜,无外缝线。应用此术式1年多,我们体会到有以下优越性:(1)由于术中省略了打开及缝合子宫膀胱腹膜返折、下推膀胱、缝合腹膜等手术步骤,且仅用两根缝线完成此手术,简化了缝合方法,省去了器械护士穿针纫线操作,手术时间短,便于掌握。(2)术中多用钝性分离,出血较少。(3)腹膜横切口及子宫下段高位切口,距膀胱远,且术中省去下推膀胱,避免了膀胱损伤、粘连等并发症。(4)腹壁横切口张力小,不缝合壁层腹膜,壁层腹膜无张力,产妇术后切口疼痛较轻[2,3],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5)过去认为常规缝合脏层和壁层腹膜可减少术后腹腔粘连,但Nagele等[4]的前瞻性研究未证实,相反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缝合腹膜可引起该处组织缺血、坏死、炎症及异物反应。因此,该学者认为不缝合腹膜,可减少腹膜边缘组织缺血、坏死、炎症及异物反应,降低了腹腔粘连的危险,建议剖宫产术中不缝合腹膜。我院应用此术式1年半,无一例出现肠粘连、肠梗阻症状,且无一例腹壁疝发生。(6)伤口暴露时间短,有利于伤口愈合,术后病率少。(7)腹壁横切口之血运丰富,与皮纹一致,且皮内缝合,无外缝线,切口愈合与皮纹吻合。(8)术后3天切口换药时剪除外露线头,若无异常,即可出院。这不仅减少了产妇住院医疗费用,又增加了医院床位周转率,对产妇及医院均有利。但此术式有下腹横切口的共同缺点,就是偶尔可损伤髂腹股沟神经和髂腹下神经,致产妇术后出现下腹壁麻木感,须有足够警惕。但本组资料中无一例发生。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王淑贞主编.妇产科理论与实践.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11-1012.

    2 Pietrantoni M, Parsons MT, O'Brien WF, et al. Peritoneal closure or non-closure at cesarean. Obstet Gynecol, 1991,77:293-295.

    3 Hull DB, Varner MW. A randomized study of closure of the peritoneum at cesarean delivery. Obstet Gynecol, 1991,77:818-820.

    4 Nagele F, Karas H, Spitzer D, et al. Closure or nonclosure of the visceral peritoneum at cesarean delivery. Am J Obstet Gynecol, 1996,174:1366-1368.

    (收稿:1997-10-07 修回:1998-01-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