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妇产科杂志》 > 1998年第12期
编号:10268094
化学药物治疗幼女阴道横纹肌肉瘤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8年第12期
     作者:王彦 黄惠芳 黄荣丽 连利娟

    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关键词:

    中华妇产科杂志981221 患儿3.5岁。因阴道肿物部分切除后迅速生长4个月,于1996年9月28日入院。患儿于1996年5月偶然发现外阴脱出黄豆大肿物,当地医院检查为阴道前壁实质肿瘤,2.0 cm×1.5 cm大小,因肿物距尿道口近,仅行部分切除。病理报告为阴道壁横纹肌肉瘤。术后未治疗。患儿出院后,肿物迅速增大伴疼痛及排尿困难。

    检查:体温38.5℃,脉搏130次,血压75/4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直径0.3 cm,可活动。妇科检查:外阴脱出物10 cm×8 cm×6 cm大小,表面破溃,无蒂,基底部直径2 cm,位于阴道前壁靠近尿道,盆腔未见异常。病理切片经复核,结果为阴道壁横纹肌肉瘤,胚胎型。
, http://www.100md.com
    1996年10月5日行顺铂(DDP) 40 mg、长春新碱(VCR) 0.8 mg、平阳霉素(BLE) 20 mg化疗1天。10月31日,肿物增至12 cm×8 cm×6 cm。11月4日改用VCR 1 mg,每周1次;DDP 100 mg/m2,7天完成;鬼臼乙叉甙(VP16)每天100 mg/m2,共5天,3周为1疗程,其中DDP与VP16每3周交替使用1次。11月26日(化疗1疗程后),肿物缩小为8.5 cm×8.0 cm×6.5 cm,但局部感染,有臭味,体温高达39℃。11月27日,以丝带于近肿物基底部结扎,并逐日紧缩结扎带,7天后肿物脱落,无出血,残留肿物3 cm×3 cm×2 cm。继续应用DDP、VCR及VCR、VP16化疗。1997年3月4日(化疗6程后),阴道口内残存肿物缩小为一小花瓣样组织,右侧阴蒂有两蓝色点状物,切除。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下有小簇及散在肿瘤细胞(附图)。继续化疗。3月27日(化疗7程后),阴道内有直径0.3 cm结节,切除,病理报告为慢性炎症,未见肿瘤。3月28日应用化疗VCR 2 mg/m2,第1天;DDP每天20 mg/m2,第2~4天;阿霉素(ADM)每天28.6 mg/m2,第2~3;环磷酰胺每天10 mg/kg,第2~4天;共3个疗程。1997年7月停止化疗,随访至1998年8月,患儿仍无瘤生存,淋巴结肿大消失。
, 百拇医药
    讨论 横纹肌肉瘤是儿童软组织肉瘤中最常见的肿瘤。15%~20%来源于泌尿生殖系,为高度恶性肿瘤,死亡率高。阴道横纹肌肉瘤发病年龄多≤2岁,诊断时20%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由于横纹肌肉瘤恶性程度高,50~60年代主要采用单一的根治性子宫切除和膀胱或穹窿切除,虽生存率可达80%~90%,但生活质量极低。Raney等[1,2]1972~1978年采用根治性手术,并于术后加用放疗或VAC化疗;1978~1984年采用术前VAC化疗、保留部分或全部膀胱的保守性手术及术后加用放疗或化疗,生存率为78%和70%,3年,无瘤生存率70%和52%,1年内保留膀胱者有58%和97%,因复发而再次手术切除膀胱,故至术后3年仅有23%和22%能保留膀胱。Andrassy等[3,4]1984~1992年采用VAC并加用ADM、DDP或其他药物化疗后行组织活检,或肿瘤部分切除,发现化疗后肿瘤消失而保留膀胱、阴道及子宫,生活质量明显改善。Andrassy等[3]在治疗中发现,应用含DDP的药物化疗后,患者生存率达87%,接受ADM化疗的患者无一例复发。借鉴Andrassy等的经验,本例患儿先行肿瘤近基底部结扎以阻断血运,使肿物自行坏死、脱落。再行联合化疗即达到临床及病理完全缓解,并以含有ADM的联合化疗进行巩固治疗。停止化疗后迄今已1年,患儿无瘤生存。远期疗效有待于长期随访。
, http://www.100md.com
    附图 胚胎型横纹肌肉瘤。HE ×800

    参考文献

    1 Raney RB, Gehan EA, Newton WA, et al. Primary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radiation therapy and/or surgery for children with localized sarcoma of the bladder, prostate, vagina, uterus, and cerix. Cancer, 1990, 66:2072-2081.

    2 Crist WM, Garnsey L, Beltangady MS, et al. Prognosis in children with rhabdomyosarcoma: a report of the intergroup rhabdomyosarcoma studies Ⅰ and Ⅱ. J Clin Oncol, 1990, 8:443-452.
, 百拇医药
    3 Andrassy RJ, Hays DM, Raney RB, et al. Conservatio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vaginal and vulval pediatric rhabdomyosarcoma: areport from the intergroup rhabdomyosarcoma study Ⅲ. J Pedia Surg, 1995, 30:1034-1037.

    4 Shapiro E, Strother D. Pediatric genitourinary rhabdomyosarcoma. J Urol, 1992, 148:1761-1768.

    (收稿:1998-03-17 修回:1998-10-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