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1998年第6期
编号:10268611
恶性外耳道炎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8年第6期
     作者:薛海涛 田君海 孙长春

    单位:050031 石家庄 河北医科大学第五医院耳鼻咽喉科

    关键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980627 患儿男,12岁。20天前在污水中嬉戏后出现右耳痛、低热,当地诊为“外耳道炎”,静脉点滴青霉素等1周症状缓解,停药3天后,耳痛复发且进行性加重,彻夜呻吟,睡眠极差,消瘦,伴耳流液,耳周肿胀。体温38~39℃,于多家医院治疗后转来我院。既往史无特殊。检查:体温38.5℃,发育、营养尚可,心、肺、腹正常。专科情况:右耳廓及耳周皮肤肿胀、暗红色,耳甲腔隆起,触之波动,外耳道后下壁皮肤游离、坏死,其下软骨及骨粗糙变色,外耳道峡部底壁有小片肉芽生长,未窥清鼓膜。右乳突及腮区皮肤肿胀,压痛明显,右鼻唇沟浅,示齿时口角稍左偏,闭目尚可,其它颅神经正常。血常规:血红蛋白95 g/L,白细胞5.9×109/L,中性74%,淋巴26%,血沉103 mm/h,其它检查均正常。CT示乳突气房模糊,呈云雾样阴影,气房间隔消蚀破坏。耳分泌物培养:铜绿假单孢菌生长,妥布菌素高度敏感,庆大霉素、多粘菌霉素中度敏感。外耳道峡部取活检材料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送检组织为凝固性坏死及急性化脓性炎症改变。

    入院后给予多粘菌素静脉点滴,局部以2%庆大霉素冲洗,次日耳痛缓解,面瘫好转。第3 d全身麻醉下经外耳道鼓窦进路行探查术,见鼓膜大穿孔,鼓室内仅存镫骨底板,鼓窦口扩大,乳突气房内散在灰白色肉芽,骨质松软。术中未见面神经暴露。彻底刮除病变组织,庆大霉素溶液反复冲洗,用混有庆大霉素的碘仿纱条填塞术腔。术后第1 d耳痛、面瘫消失,症状明显缓解。术后第5 d发现右眼溢泪,右鼻唇沟变浅,口角左偏,示齿时偏斜明显。体温在37.7℃以下。遂抽出纱条,见术腔尚洁净,改为每日换药冲洗,多粘菌素纱条换药,加用激素口服,住院58d痊愈。耳甲腔遗有较大缺损,外耳道口明显扩大。治疗期间3次查血糖、糖耐量均正常。随访3年无复发。

    本病好发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或营养不良及贫血等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致病菌多为绿脓杆菌。本例数周剧烈耳痛、耳流脓,伴骨和软骨坏死,外耳道峡部底壁有肉芽,且合并面瘫,诊断可成立。晚近多认为恶性外耳道炎应选两种有效抗生素治疗4~6周,亦有报道急性期后可改用环丙沙星口服。本病局部处理尤应注意。本例术后5d面瘫及全身症状反复,可能与假单孢菌(绿脓杆菌)感染的特殊病理过程有关,提示本病采用一般乳突术后碘仿纱条长期留置的方法可能不妥。本病虽定名恶性外耳道炎,但常累及中耳。病变还可经Santorini切迹波及腮腺,或并发侧窦炎、咽后脓肿等,若波及颈静脉孔可引起颅神经麻痹,最终因大出血、脑膜炎、脑软化等死亡。本病例全身症状重,明显消瘦,局部坏死广泛,且有面瘫出现,属中晚期病例,虽经多家医院诊治,但未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说明对本病认识不足,延误了治疗。

    (收稿:1998-02-16 修回:1998-09-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