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1998年第6期
编号:10268612
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哑铃型颈静脉孔肿瘤二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8年第6期
     作者:梁传余 周锐先 黄觉民

    单位:610041 成都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梁传余),神经外科(周锐先、黄觉民)

    关键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980626 颈静脉孔肿瘤多为神经鞘瘤,相当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0.2%,我科曾收治2例罕见的哑铃型颈静脉孔肿瘤患者,报道如下。

    例1 女,36岁。因左上肢麻木,乏力4年,声嘶、饮水呛咳8个月,于1996年3月9日入院。检查:左胸锁乳突肌、左肩部肌内萎缩,左侧声带麻痹,左侧咽反射消失。磁共振(MRI)示左颈静脉孔肿瘤,大小约3 cm×2 cm×2.5 cm,三分之一突出颅外(图l)。于3月14日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取仰卧向健侧转头位,作耳后发际内倒“L”形切口,上起耳廓附着线上方,向后4.5 cm折向下延伸至乳突尖后2 cm,分离颈后肌肉,并将皮肤、软组织及肌肉由颅骨面分离。钻孔咬除枕骨鳞部,至骨窗为5 cm×6 cm,骨窗上达横窦,前方达乙状窦后缘,下方距颈静脉孔1 cm处。沿骨窗作硬脑膜弧形开瓣,暴露小脑延髓池,放出脑脊液,减低颅压,见左侧小脑半球张力高,肿瘤位于硬脑膜外,颈静脉孔处并已累及内听道口,颈静脉孔区侵蚀扩大,后组颅神经被挤压。当分开硬脑膜与肿瘤包膜后,切开肿瘤包膜,瘤体组织因压力高自行溢出,肿瘤质脆、浅红色、血供丰富,含有钙化小团块,先将突出颅内部分充分切除,颈静脉孔区及突出颅外肿瘤行囊内切除,使用超声刀切割,同时颈部适当加压,将肿瘤推向扩大的颈静脉孔,有利于经孔切除突出于颅外肿瘤,肿瘤切除干净后,充分电凝及切除大部分包膜,缝合硬脑膜,硬脑膜外创腔内置橡皮尿管引流,缝合肌肉及皮肤。术后病理报告为低恶性粘液软骨肉瘤。术后回当地行放射治疗,随访2年4个月无复发,声嘶及饮水呛咳明显好转,右肩部肌肉萎缩未完全恢复。
, http://www.100md.com
    例2 女,21岁。因反复头痛5年,右侧面部麻木2年于1996年12月6日入院。检查:右外周性面瘫,右提肩胛肌及右舌肌萎缩,右咽反射消失,声带活动正常。MRI示右侧颈静脉孔哑铃型肿瘤(图2),大小4 cm×5 cm×3 cm,约2/5突出于颅外。于12月10日按例1术式暴露后颅窝,见右侧小脑半球张力高,肿瘤位于硬脑膜外,外覆白色被膜,岩骨被侵蚀,右颈静脉孔侵蚀,明显扩大,后组颅神经被挤压,肿瘤突入桥小脑角,面神经被挤压。同法切除肿瘤,术后经过良好,病理报告为脊索瘤。术后随访1年7个月无复发,右侧面瘫基本恢复,后组颅神经损害未完全恢复。

    讨论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常与其波及的颅神经有关,本组例1有舌咽、迷走、副神经麻痹;例2除后组颅神经外,尚有同侧面神经受损表现。易误诊为听神经瘤,特别是肿瘤向上生长至桥小脑角时,靠临床体征常难确诊。对于较小肿瘤,CT扫描颅底时,分辨能力差,而MRI可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是能清晰地分辨出肿瘤与脑干、颅神经以及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关系。
, 百拇医药
    颈静脉孔肿瘤多数为良性,治疗上应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径路依肿瘤分型而定。Kaye将其分为三型:①颅内型:肿瘤主要位于颅内;②孔型:肿瘤主要位于颈静脉孔内,包括向颅内生长部分;③颅外型:肿瘤主要位于颅外。有人在此基础上增加1型,即哑铃型:肿瘤沿颈静脉孔分别长至颅内或颅外。

    颅内型肿瘤手术可采取枕下或经迷路径路,孔型、颅外型或哑铃型肿瘤手术有相当难度,应行颅颈联合进路。本组2例原计划行颅颈联合入路,但先行乙状窦后径路已达到完整切除颅内、外肿瘤的目的。具体操作应注意:①颅骨开窗足够大达5 cm×6 cm;②尽可能降低颅压;③对突出于颈部肿瘤,经扩大的颈静脉孔用超声刀行囊内切除,使用冷光源照明或用内窥镜电视监视下操作,能达到保护颈部重要结构,特别是颈动脉的目的;④在同侧颈部向上施压,可使肿瘤颅外部分向颈静脉孔突出,便于彻底切除;⑤残留肿瘤被膜多与神经、血管粘连,应在手术显微镜下仔细分离,粘连紧者,宁可残留少许被膜,不能强行分离,避免损伤神经或血管。

    图1 左颈静脉孔粘液软骨肉瘤(MRI),大小3 cm×2 cm×2.5 cm 图2 右颈静脉孔脊索瘤(MRI),肿瘤大小 4 cm×5 cm×3 cm

    (收稿:1997-10-23 修回:1998-07-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