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1998年第6期
编号:10268613
口咽和齿龈舌形虫病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8年第6期
     作者:印有亮 陈红雁 郑萍 矫庆生 胡维艳

    单位:111000 辽宁 辽阳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印有亮、胡维艳),内科(陈红雁),口腔科(郑萍、矫庆生)

    关键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980625 患者男,45岁。左侧咽部肿痛20余天,近9天来患侧下颌牙槽部粘膜胀痛、溢脓,并在脓液中发现3条约10 mm长,白色细线样虫体,于1995年6月9日来我院就诊。发病初期曾有高热,5天后缓解。检查: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左侧腭舌弓粘膜水肿,呈苍白色,其周围粘膜有3~4 mm暗红色充血带,患侧软腭膨隆明显,双侧扁桃体I°肥大,无充血。左下腭前磨牙颊侧龈附近的牙槽部粘膜见一破溃点,溢出淡黄色稀薄脓液。牙体及牙周未见异常。左侧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白细胞6.3×109/L,中性粒细胞0.45,嗜酸性粒细胞0.09,淋巴细胞0.46。出、凝血时间正常。局部麻醉下切开左侧咽部肿胀粘膜,引流出淡黄色稀薄脓液及虫体3条。肉眼观察:虫体为白色,长8~12 mm,宽0.3~0.5 mm。镜检:虫的体表有80~90个白色横纹,虫体在生理盐水中活动时,可长达20 mm,此时可见相邻横纹之间呈暗红色,显现出红白相间的体节环纹。虫体前端的体节略宽大(图1),每个横纹有4组刺样结构,每组有3个小刺,这些刺样结构需放大至100倍始能清晰分辨。虫体的后端较细,放大至40倍可见每个体节有6组刺样结构,每组有2个小刺(图2)。依据虫体形态确定为锯齿状舌形虫的幼虫。术后一个月复诊,左侧咽部及下颌牙槽龈粘膜恢复正常。
, 百拇医药
    讨论:舌形虫病(Linguatuliasis)是一种危害哺乳动物的寄生虫病。本例寄生的锯齿状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又称鼻舌形虫(Linguatula rhinaria),属于节肢动物门五口虫纲(Pentastomida)孔头虫目(Porocephalida)中的舌形虫科(Linguatulidae)舌形虫属(Linguatula)。成虫的虫体呈舌形,其边缘为锯齿状,体表有85~90个体节样横纹,在前端腹面口器周围有两对钩状的残足。雌虫长80~130 mm,宽10 mm;雄虫长18~20 mm,宽3~4 mm。虫卵大小为(90×70) μm,卵壳很厚。幼虫自卵中孵出后,经过反复蜕皮而成长,其第一期幼虫很小,长仅75 μm,有肢两对;第二期幼虫具有足和钩,体表光滑;第三期幼虫(若虫或称稚虫)体长4~6 mm,体表有80~90个横纹,每个横纹上均有小刺。成虫寄生在终末宿主—— 犬、猫、狼、狐等食肉动物的鼻腔和鼻窦中。当虫卵随着终末宿主的鼻分泌物、痰液和粪便排出于植物上或水中,被中间宿主—— 牛、羊、马、兔、猪等食草动物吞食后,在其胃中孵出幼虫,幼虫形成包囊寄生在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肾以及脾等部位。终末宿主因捕食含有舌形虫幼虫的中间宿主脏器而感染,其幼虫移行至终末宿主的鼻腔中,经过最后一次蜕皮遂发育为成虫。锯齿状舌形虫的成虫和幼虫皆可侵害人体。分析本例感染的原因,可能与该患者于发病前数月曾生食过牛内脏有关。

    图1 锯齿状舌形虫第三期幼虫前端的横纹间距略显宽大,横纹上的刺样结构分辨不清。HE×40 图2 锯齿状舌形虫第三期幼虫的后端较细,体表的横纹及刺样结构均清晰可见。HE×40

    志谢 本文病理标本承蒙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医学院人畜共患病寄生虫学教研室陈国庆副教授鉴定

    (收稿:1998-04-03 修回:1998-08-2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