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68722
先天性耳颈瘘管二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陈明 肖志勇 陈勇

    单位:350001 福州 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

    关键词:

    中华耳鼻烟喉科杂志990423 先天性耳颈瘘管(congenital fistula of ear-later neck )属第一鳃裂(咽囊)发育畸形,临床上很少见,我们曾遇2例,现报道如下。

    例1 女,17岁。右下颌角颈部反复溢脓6 个月于1998年7月8日收入我科。专科检查:右耳道干,外耳道口下方见一针尖样的小瘘口,右下颌角颈部见针尖样小瘘口,周围皮肤无红肿、硬结及压痛。X线摄片示碘油自右下颌角向上延伸至右乳突下方,未见明显分支,直径约0.2 cm,长约6 cm。入院后于局部麻醉及强化麻醉下行右阶梯式分段剥离,完整摘除耳颈瘘管约6.5 cm长,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瘘管。颈部、耳后伤口一期愈合,经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

    例2 男,39岁。左耳后反复流脓、破溃30年。入院专科检查:左耳后红肿、破溃口流脓,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舌骨水平见一瘘管口,约针尖样大小,周围皮肤无红肿、硬结,左侧外耳道口下壁亦见一瘘口。左耳后沟下方见一0.3 cm×0.3 cm瘘口,周围皮肤红肿、流脓。左颈侧瘘管碘油造影X线摄片仅见瘘口周围少量造影剂弥散,不均匀。入院后于局部麻醉及强化麻醉下行左阶梯式分段剥离瘘管,完整摘除耳颈瘘管约11 cm长,术中见瘘管行经颈动脉三角浅区、腮腺后叶浅面,达外耳道口下壁。术后病理报告符合瘘管。术后1周于左耳后切口见有少许唾液溢出,经加压包扎1周后,伤口愈合良好出院。经随访7个月,未见复发。

    临床上常见的鳃器瘘管多数是由第二鳃裂所形成,少数是由第一鳃裂发育异常形成,先天耳颈瘘由第一鳃裂发育异常形成的瘘管,亦称先天性耳颈鳃裂瘘管,其外口多在舌骨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处或其上方,内口可在耳廓的前方或后方、外耳道、鼓室或咽鼓管,本组2例均在外耳道内。

    手术切除是较彻底根治本病的方法,手术应在局部无急性炎症时施行为宜。手术采用钝针头自外口注入美蓝液充盈瘘管,于瘘管外口周围作第一梭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再以泪囊探针经外口插入,沿蓝染的管道走向的周围仔细分离。第二短切口在外瘘口与内瘘口联线的中点,先将第一段分离的瘘管自第二切口拉出牵引,继续向后上分离瘘管(第二段),沿瘘管外结缔组织包膜分离,穿越颈动脉三角区和腮腺浅叶行皮下隧道式分离,注意勿损伤血管和面神经的分枝,在耳后下方乳突区作第三梭形切口,将第一、二段瘘管部分自第三切口拉出,再继续向耳道底部方向分离,在外耳道内于内口周围作第四个小梭形切口,即可将整个耳颈瘘管完整取出,各切口均间断缝合,压迫包扎。若发生腮腺唾液瘘,可继续加压包扎2周,术后给予足够抗生素控制感染。采用这种阶梯式分段剥离法能完整切除耳颈瘘管,值得推广。

    (收稿:1998-10-14 修回:1999-03-1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