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68992
两姊妹同患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曹励之 王焕秀

    单位:410008 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儿科(曹励之);湖南省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儿科(王焕秀)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80218.htm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又称Louis-Bar综合征,是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我科曾先后收治同患此病的姊妹二人,报告如下。

    姊,7岁,因发热、咳嗽、吐脓痰40天于1993年12月18日入院。入院前2次因“支气管肺炎”住当地医院,疗效不佳,并出现痰中带血丝而转我院。以往每年有3~5次发热、咳嗽,诊断为“肺炎”。5岁时在外院发现IgA缺乏,2岁开始走路不稳,5岁完全不能行走。父母非近亲婚配,母患甲状腺癌。体检:身高96 cm,发育营养差,表情呆痴,检查不合作,语言不清,无数的概念,双手持物有震颤。双眼的球结膜小血管明显扩张,唇周溃疡,表面有黄色的脓性分泌物。双肺满布湿音,肝脾不大。四肢肌张力下降,仰卧位不能自主坐起。胸片:双下肺野沿纹理分布区有较多的点片状模糊影;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IgG 1.7 g/L(5.2~12.6 g/L),IgA154 mg/L(535~1 790 mg/L),IgM 398 mg/L(675~2 302 mg/L),住院25天肺部感染控制出院,3个月后因“肺炎”在当地死亡。
, http://www.100md.com
    胞妹,6岁,因走路不稳进行性加重3年、咳嗽1天于1995年7月18日入院。3岁始走路不稳,头部左右晃动,易摔倒,不爱活动,反应迟钝,智力较同龄儿差,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平时易患“感冒、肺炎”。体检:神清,发育、营养中等,自动体位,语音小,吐词缓慢。全身皮肤有红色的斑丘疹及色素沉着,左眼球结膜及右侧面颊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双肺中量干湿音;站立不稳,指鼻、闭目难立,直线行走试验均为阳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IgG 1.1 g/L,IgA 65.1 mg/L,IgM 3 103.9 mg/L,TC亚群、OKT337%(60%),OKT427%(44%),OKT817%(25%),NK活性13.1%(>25%);胎甲球蛋白50 μg/L(<20 μg/L),癌胚抗原(CEA)22 μg/L(<15 μg)。脑脊液常规、生化均正常。胸片:支气管肺炎。头部CT:小脑上沟增宽,小脑萎缩。MRI:小脑轻度萎缩,右上颌窦慢性炎症。染色体检查无异常。

    讨论:本病确切的病因不明,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约1/4患者的第14号染色体短臂上有断裂,表现为DNA修复缺陷。所谓“毛细血管扩张运动失调基因(ATM)”是一种导致DNA修复缺陷的基因,因而,患者对电离辐射特别敏感。同胞间发病率高达45%~60%。此例其母4次妊娠,2次在妊娠6~7个月时自然流产,存活的两姊妹均患病。近来也有人认为,由于诱导信号异常,致中胚层缺陷而产生血管和多器官的异常,胚胎发育不平衡,机体对胸腺和神经细胞表面的抗原产生抗体而致自身免疫反应。婴幼儿期开始出现的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球结膜和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以及反复感染是本病的三大临床特征。共济失调往往是首发症状,学习行走时即有异常,并随年龄进行性加重,通常在10岁左右不能行走;毛细血管扩张一般在4~6岁出现。本病尚无有效治疗,预后不良,通常于青春期前夭折,可试用替代治疗,如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和胸腺素。患姊入院时,因已出现智力障碍和运动障碍以致下肢瘫痪,临床对其共济失调未予足够重视而误诊为体液免疫缺陷病。患妹出院后,每周用2 U的转移因子治疗,随访至今仍存活,但呼吸道感染时有发生。

    (收稿:1997-09-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