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8年第5期
编号:10269059
小儿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8年第5期
     作者:刘建蒙 李松 林庆 李竹

    单位:100083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妇婴保健中心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80526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病率通常以每1 000名活产儿(或新生儿幸存者)中脑瘫患儿数表示。查明脑瘫患病率是进行脑瘫病因学和干预措施研究的先决条件,也是制定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政策的科学依据。为明确脑瘫患病率,西方国家如英国、瑞典、丹麦、爱尔兰、芬兰、挪威、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先后进行了很多流行病学研究。美国在此方面相对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是进入90年代后,美国也相继在加洲和亚特兰大等地,开展了脑瘫的流行病学研究。

    (一)概述[1]

    1.患病率:工业化国家脑瘫患病率为1.8‰~4.9‰,多数集中在2‰~3‰之间。
, 百拇医药
    2.研究方法:多数研究为出生群组或横断面调查设计类型,采用的指标是患病率。进行出生群组研究要求:(1)从出生开始就追踪观察新生儿,直至一定年龄(如满7岁);(2)能发现确诊所有新病例,包括已死亡者和运动障碍后又康复者;(3)观察对象应包括死胎、死产和出生不久就夭折的新生儿。他们可能是由于脑瘫而死亡,或者如果能够存活,到一定年龄时也会患有脑瘫。但实际情况很难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即便为出生群组的研究,得出的率也是患病率。

    当对不同研究进行横向比较时,或对脑瘫患病率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时,还应考虑如下一致性问题:(1)脑瘫的诊断标准;(2)追踪开始和截止年龄;(3)发现和确诊病例的方法。例如改善病例的发现和确诊方式就有可能产生脑瘫患病率上升的假象。

    3.影响患病率的因素:在一个稳定人群,影响脑瘫患病率的因素有:(1)研究方法;(2)出生体重的分布;(3)不同出生体重儿的存活情况,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4)脑瘫患儿的存活情况。
, 百拇医药
    (二)地区差异

    没有证据表明脑瘫患病率存在着地区差异。目前报告结果以日本最低,为1.2‰,丹麦最高,为4.9‰,但这可能是由于发现和确诊病例的方式等不一致而造成,详见附表[2~9]

    附表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脑瘫患病率 国家或地区

    作者

    研究对象的出生年份

    观察年限

    (年)

    患病率

    (每千活产儿)

    英格兰
, http://www.100md.com
    Jarvis, et al

    1972~1975

    5

    1.8

    美国

    Nelson, et al

    1959~1966

    7

    4.6

    英格兰

    Emond, et al

    1970
, 百拇医药
    7

    2.5

    瑞典

    Hagberg, et al

    1979~1982

    4

    2.2

    丹麦

    Holst, et al

    1978

    4

    4.9

    爱尔兰
, 百拇医药
    Dowding, et al

    1979~1981

    4

    1.9

    西澳大利亚

    Stanley, et al

    1979~1981

    5

    2.3

    1983~1985

    5

    2.3

, http://www.100md.com     芬兰南部

    Riikonen, et al

    1978~1982

    5

    2.5

    加利福尼亚

    Torfs, et al

    1959~1966

    5

    2.0

    英格兰

    Pharoah, et al
, http://www.100md.com
    1984

    5

    1.9

    挪威

    Meberg

    1980~1984

    4

    2.1

    日本

    Tottori Takeshita, et al

    1975~1980

    3

    1.2
, http://www.100md.com
    1981~1984

    3

    1.2

    日本东京

    Suzuki H

    1980s

    >4

    2.0

    (三)时间分布

    Stanley等[10~13]根据对1985年以前发表的研究资料的分析,指出脑瘫患病率保持稳定,或随年代变化略有上升。但最近研究显示在80年代的10年中脑瘫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在50~70年代,脑瘫患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或不同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但进入80年代后,上升趋势是很明确的。瑞典1967~1970年脑瘫患病率为1.4‰,到1979~1982年为2.2‰,上升了57%;美国从1960年的1.9‰变为1986年的2.3‰,上升了21%。
, http://www.100md.com
    (四)人群分布[14~16]

    有关不同人群特征的脑瘫患病率的研究报告很少,因为被出生群组研究这一方法本身所限而不可能对较多的人群特征进行研究,通常是利用常规登记资料获取有关特征方面的信息。一般报告的特征有性别、出生体重、孕周、产次、种族、分娩地点等常规登记的项目。男性、极低出生体重、早产、母亲产次大于3次、黑人、分娩地点医疗条件较差等均有较高的脑瘫患病率。

    1.年龄:学龄儿童的脑瘫患病率在1.4‰~5.2‰之间。5~14岁组段的脑瘫患病率最高,但也有报告,脑瘫患病率在2~4岁组段最高。原因可能是病例发现和确诊方法不同。成人脑瘫患病率小于1.4‰。脑瘫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在分析脑瘫患病率的年龄变异时,应该考虑如下因素:(1)地区差异;(2)病例发现不完全;(3)脑瘫定义不一致。

    2.性别:男性脑瘫患病率略高于女性,二者比值在1.13∶1至1.57∶1之间。
, 百拇医药
    3.种族:白人脑瘫高于黑人,分别为6‰和4.3‰。当排除轻型病例后,此差异仍然存在。也有黑人高于白人的报道。事实上,黑人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和围产儿死亡率均高于白人。

    4.母亲和父亲年龄:25~34岁的产妇占57%,其小儿脑瘫患病率最低,为0.92‰[95%可信限(CI),0.74‰~1.1‰];母亲年龄在40岁以上的小儿的脑瘫患病率最高3.3‰(CI,1.5‰~7.2‰),是25~34岁组的3倍多(相对危险度RR=3.6;CI,1.6‰~8.3‰);母亲年龄不足20岁的小儿的脑瘫患病率(1.7‰;CI,1.1‰~2.6‰)是25~34岁组的两倍(RR=1.9;CI,1.2‰~3.0‰)。

    20~39岁的父亲占97%。父亲年龄在40岁以上的小儿脑瘫患病率与20~39岁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意义(RR=1.3;CI,0.79~2.3);父亲年龄不足20岁的小儿脑瘫患病率(3.0‰;CI,1.8‰~5.0‰),是20~39岁组的3倍(RR=2.9;CI,1.8~5.0);并且当母亲年龄不足20岁时,父亲年龄不足20岁的小儿罹患脑瘫的危险性上升。
, 百拇医药
    5.产次:母亲为2~4产次者的小儿罹患脑瘫的危险度最低,患病率为0.91‰(CI,0.72‰~1.1‰);与之相比,母亲的产次≥5者的小儿罹患脑瘫的危险性上升(RR=2.9;CI,1.6~5.3)。

    6.多胎:对于不满1岁的存活婴儿,三胎儿脑瘫患病率(28‰;CI,11‰~63‰)是单胎儿(1.6‰;CI,1.4‰~1.8‰)的18倍;双胎儿脑瘫患病率(7.3‰;CI,5.2‰~10‰)是单胎儿的5倍。异性双胎儿与同性双胎儿的脑瘫患病率相似,没有显著差异。在多胎脑瘫患儿中,双胎儿占86%;在全部脑瘫患儿中,多胎儿占7.4%。

    7.孕周:早产儿(<37周)占全部存活者的6.56%,却占脑瘫患儿的40.4%;脑瘫患病率随着孕周降低而上升;孕周不足28周者的脑瘫患病率是≥40周者的70倍(RR=69.9;CI,41.0~119);孕周≥43周者的脑瘫患病率与37~42周者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 百拇医药
    8.出生体重:美国加利福尼亚脑瘫项目(The California Cerebral Palsy Project)研究显示,极低出生体重儿(<1 500克)占全部存活者的0.68%,却占脑瘫患儿的28.1%;低出生体重儿占全部存活者的5.38%,却占脑瘫患儿的47.4%。

    1963~1982年瑞典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脑瘫患病率在4.5%~9%之间,也有报告高达18%者。西澳大利亚不同出生体重脑瘫患病率(1983~1985年)情况如下:小于1 000克,97.3‰;1 000~1 499克,75.4‰;1 500~1 999克,14.5‰;2 000~2 499克,6.7‰;大于等于2 500克,1.3‰。

    (五)不同出生体重儿脑瘫患病率的年代变化情况

    低出生体重儿的脑瘫患病率在80年代上升显著,而正常出生体重儿的脑瘫患病率比较稳定。
, 百拇医药
    Pharoah等的研究[17]表明,在80年代以前(1967~1977年),低出生体重儿的脑瘫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而正常出生体重儿则不然。Stanley等[10]报告,在西澳大利亚,脑瘫总患病率随年代变化没有显著变化,但是低出生体重儿的脑瘫患病率则不然。Poisson回归显示在1975~1978、1979~1982和1983~1985年三个时期,对于出生体重不足1 000克组,脑瘫患病率上升了53%(CI,18%~186%);对于1 000~1 499克组,上升了77%(CI,18%~165%);对于1 500~1 999克组,下降了36%(CI,8%~55%);对于其他出生体重组,脑瘫患病率几乎没有变化。

    上述结果可能是由于围产保健的逐步改善,尤其是80年代后危重新生儿监护病房(neonate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在临床中的广泛而有效应用,使过去很难生存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得以存活。一方面降低了围产儿、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另一方面增加了脑瘫等疾病的患病危险性,尽管相当多的低出生体重存活儿是完全正常健康的。对于这些生存者中罹患脑瘫及其他严重疾病、残疾情况进行研究现在显得越来越迫切了。
, 百拇医药
    对于低出生体重儿脑瘫患病率上升,有如下假说:(1)随着存活率上升,由于发育不成熟,低出生体重存活儿易罹患各种合并症如脑室旁白质软化、颅内出血、呼吸窘迫和脓毒血症,继而导致脑损伤。该理论对新生儿保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善保健应该有助于脑瘫的预防。(2)脑瘫和早产在孕期拥有相似的病因并且现在这些患儿的存活人数日益增加。新生儿保健不能预防这部分脑瘫。这意味着应加强病因研究以及预防脑瘫和早产的干预措施的研究。

    我国在过去10余年中,也开始注意到脑瘫对儿童健康和人口素质的影响并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但是绝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从临床角度探讨分析脑瘫的治疗,康复和与产科相关的危险因素,还没有基于较大规模人群的脑瘫患病率研究资料。

    总之,脑瘫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患,主要造成运动障碍,导致大量儿童长期或终生残疾。发达国家进行了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儿童脑瘫患病率在1‰~5‰范围之内;无明显地区差异;八十年代以后,低出生体重儿脑瘫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正常出生体重儿脑瘫患病率则比较稳定;具有早产、低出生体重、黑人、多胎、母亲高龄等特征者,脑瘫患病率较高。参考文献
, http://www.100md.com
    1 Bhushan V, Paneth N, Kiely JL. Impact of improved Survival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on recent secular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 Pediatrics, 1993, 91: 1094-1100.

    2 Stanley FJ, Blair E. Cerebral palsy. In: Pless B. ed. The epidemilogy of childhood disorder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73-497.

    3 Rosen MG, Dickinson JC.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palsy. Am J Obstet Gynecol ,1992, 167: 17-23.
, 百拇医药
    4 Hagberg B, Hagberg G, Olow I, et al. The Changing panorama of cerebral palsy in Sweden.Ⅴ. The birth year period 1979-82. Acta Paediatr Scand, 1989, 78: 283-290.

    5 Holst K, Anderson E, Philip J, et al. Antenatal and perinatal conditions correlated to handicap among 4-year-old children. Am J Perinatol ,1989,6: 258-67.

    6 Stanley FJ, Watson L. The cerebral palsies in Western Australia: trends, 1968-81. Am J Obstet Gynecol, 1988, 158: 89-93.
, 百拇医药
    7 Torfs CP, Vanden Berg BJ, Oechsli FW, et al. Prenatal and perinatal factors in the etiology of cerebral palsy. J Pediatr, 1990, 116: 615-619.

    8 Pharoah PO, Cooke T, Cooke RW, et al. Birthweight specific trends in cerebral palsy. Arch Dis Child, 1990, 65: 602-606.

    9 Emond A, Golding J, Peckham C. Cerebral palsy in two national cohort studies. Arch Dis Child, 1989, 64: 848-852.

    10 Stanley FJ, Watson L. The cerebral palsy in Western Australia: Trends, 1968 to 1981. Am J Obstet Gynecol, 1988, 158: 89-93.
, 百拇医药
    11 Stanley FJ. Cerebral palsy trends: implications for perinatal care.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1994, 73: 5-9.

    12 Stanley FJ. Trends in perinatal mortality and cerebral palsy in Western Australia, 1967 to 1985. BMJ, 1992, 304: 1658-1663.

    13 Powell TG, Pharoah PO, Cooke RW. Survival and morbidity in a geographically defined population of low birthweight infants.Lancet, 1986, 1:539-543.

    14 Ikonen RS, Janas MO, Koivikko MJ, et al. Hyperbilirubinemia, hypocarbia and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in preterm infants: relationship to cerebral palsy. Acta Paediatr, 1992, 81: 802-807.
, 百拇医药
    15 Cummins SK, Nelson KB, Grether JK, et al. Cerebral palsy in four northern California counties, births 1983 through 1985. J Pediatr, 1993, 123: 230-237.

    16 Petterson B, Nelson KB, Watson L, et al. Twins, triplets, and cerebral palsy in births in Western Australia in the 1980s. BMJ, 1993, 307: 1239-1242.

    17 Pharoah PO, Cooke T, Rosenbloom I, et al. Trends in birth 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 Arch Dis Child, 1987, 62: 379-38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