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8年第9期
编号:10269221
小儿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6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8年第9期
     作者:楼凌云

    单位:324000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80926 我院1989年以来共收治小儿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16例,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年龄在6~13岁,以年长儿为主。病程在6~8周。

    临床表现:(1)均发热,体温波动于38~41℃,多种热型,部分患儿伴有轻度畏寒,寒战,持续约4~6周。(2)均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为主,尤以颈部多见。淋巴结直径0.5~3 cm,质偏中,边界清,轻度压痛,活动度好。(3)肝脾肿大不明显,仅有2例肝肋下0.5~2 cm,边缘锐。(4)皮疹6例,以充血性斑丘疹为主,以躯干、四肢、面颊部多见,皮肤呈轻度水肿,有搔痒,无脱屑,无渗出。

    实验室检查:入院时,血红蛋白8.0~11.6 g/L,白细胞在(3.8~4.2)×109/L,血小板在(100~248)×109/L。血嗜异凝集试验、肥达反应、C反应蛋白、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多聚酶链反应、新结核菌素试验、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风湿多肽抗体均阴性。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阴性。骨穿报告呈感染性骨髓相。X线胸片均正常。心电图示:均窦性过速。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增高6例。血沉全部增快。16例均作淋巴结活检,其病理组织学表现:淋巴结结构完整,部分结构消失。特别在皮质区和副皮质区可见灶性凝固性坏死,坏死灶周围出现组织细胞增生。部分组织细胞可见滤泡增生,细胞分化良好。

    结果及转归:16例患儿入院后均用广谱高效抗生素联合治疗4周以上,无效。经过支持疗法、物理降温及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司匹林、安乃近、奈普生等对症处理,部分病人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所有患儿经过4~8周,自行缓解并痊愈,随访6个月~5年无一例复发。

    讨论:本病是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淋巴结凝固性坏死及组织细胞增生为特征的一组病理改变,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本组发病年龄多为学龄期,未见婴幼儿,多发生于夏季,男性高于女性。本病是从病理学角度作出诊断的,临床不易诊断。我们根据本病临床及病理学上特点,提出如下诊断要点:(1)长期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2)浅表淋巴结大,直径在1~2 cm,个别可达3 cm,边缘清,质偏中,颈部多见。(3)肝脾肿大不明显。(4)血及骨髓培养阴性。(5)预后好。(6)病理上诊断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者可确诊。临床上尚需注意与伤寒、结核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败血症相鉴别。在治疗上切勿滥用抗生素,可适当运用支持疗法及中药治疗。对诊断明确者,运用糖皮质激素对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有助。

    (收稿:1998-03-10 修回:1998-06-0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