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8年第11期
编号:10269280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误诊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8年第11期
     作者:刘菊先 钟盛林 王太森 许红波

    单位:610083 成都军区总医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81129 患儿男,11岁,因反复便血10年,加重伴腹泻3年入院。患儿于生后6个月出现不明原因便血,在其他医院住院3个月,以中医中药治疗,便血减轻出院。此后仍反复便血,色鲜红,量少,有时与粪便混合,有时附于粪便表面,有时为血水样无粪质。3年前便血加重并出现腹泻,糊状便,2~4次/日,有时伴有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无排便性腹痛,无恶心、呕吐。在其他医院多次以“慢性菌痢”、“慢性肠炎”等住院以及门诊治疗无效。病情时轻时重,有时伴有低热。身高、体重增长缓慢。半年前出现面色苍白,劳累后心悸,2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浮肿转入我院。无结核病史。按程序进行过预防接种。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体温37.8℃、呼吸24次/分、脉搏120次/分、血压13.1/8.8 kPa(1 kPa=7.5 mmHg)、体重21 kg。慢性重病容,消瘦、重度贫血貌,心率120次/分,心尖Ⅲ级收缩期杂音。腹凹陷、软、无压痛、无包块,肝、脾未及。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肛门指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2.44×1012/L ,血红蛋白41g/L ,白细胞11.5×109/L ,中性粒细胞0.72,淋巴细胞0.28,网织红细胞0.55。4次粪便常规:见较多红细胞,少许白细胞,未见阿米巴滋养体、虫卵。2次大便细菌(包括空肠弯曲菌)培养(-)。血红细胞沉降率131 mm/ h,血清白蛋白33.6 g/L、球蛋白46.4 g/L,总补体40 000 U/L,补体C3 2.36 g/L ,免疫复合物73 g/L,IgG 29.19 g/L(正常:7~16.5 g/L),IgA 7.9 g/L(正常0.29~2.7 g/L) ,IgM 1.88 g/ L(正常:0.5~2.6 g/L)。胸片(-)。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皮试(-)。纤维结肠镜检:插入90 cm至回盲部见:全段结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粘膜面呈颗粒状,接触性出血,多发散在分布百余处呈斑片状大小不等的浅溃疡,直径0.3 cm×0.4 cm~0.8 cm×1.0cm,附有粘液脓性分泌物。结肠粘膜活检:见肠腺隐窝脓肿,粘膜下层有较多上皮细胞增生,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浸润,呈慢性炎症改变。
, http://www.100md.com
    诊断:⑴重型溃疡性结肠炎。⑵营养不良。⑶慢性失血性贫血。⑷贫血性心脏病。

    治疗:入院当日输血后心悸、浮肿消失。结肠镜检确诊后给予泼尼松、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联合抗炎治疗,辅以双八面体蒙脱石(Smecta)保护肠粘膜,口服富血康糖浆治疗失血性贫血。8天后大便由糊状转为成形软便,1~2次/日,潜血转阴。精神、食欲正常,面色渐转红润,心脏杂音消失。住院49天,出院前血红蛋白升至126 g/L,体重增加4 kg,肠镜复查见溃疡减少,但未完全愈合。出院后继续以柳氮磺胺吡啶抗炎巩固治疗。

    讨论:溃疡性结肠炎在各年龄组皆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小儿少见。该患儿生后6个月即以便血发病,实属罕见。该例患儿第一阶段以便血为主要症状,被误诊为肠息肉、痔、肛裂等病;第二阶段以腹泻便血为主要症状,被误诊为慢性菌痢、慢性肠炎。长期误诊达10年余,致发展为重型,生长发育明显落后,营养不良,重度失血性贫血,贫血性心脏病。

    通过本例的诊疗过程说明,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和(或)便血患者,即使是婴幼儿亦应争取尽早进行肠镜检查及活检确定诊断,以免延误诊治。

    (收稿:1998-02-16 修回:1998-07-1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