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8年第11期
编号:10269286
以呕吐为首发症状的重型病毒性心肌炎并多脏器损害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8年第11期
     作者:赵桂杰 马立吉

    单位:255036 淄博,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81123 患儿男,10岁。因呕吐1天入院。入院前1天食烤羊腿后开始呕吐,共10余次,为非喷射性,伴上腹部不适,头痛、头晕,尿量减少。在就诊时除有轻度脱水征外,心肺腹未发现异常。按急性胃炎并轻度脱水给予补3∶2∶1液500 ml,共输液约3小时,回家后仍呕吐伴腹痛,故夜间再次来诊并收住院。体检:体温36.4℃,血压9/7 kPa(68/52 mmHg,1 kPa=7.5 mmHg),精神萎靡,面色略苍白。皮肤弹性差,双眼窝略凹陷。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齐,心音尚有力,无杂音。腹软,上腹部轻压痛,肝脾未及。四肢末端凉,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0 g/L,红细胞5.10×1012/L,白细胞8.6×109/L,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8,血小板237×109/L。入院诊断为急性胃炎并轻度脱水,给予氨苄青霉素静滴,补3∶2∶1液500 ml及654-2对症处理,3小时后排尿,腹痛减轻,但烦躁不安,考虑654-2副作用而未处理。入院后5小时病情突然加重,患儿胸闷、心慌、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至160次/分,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双肺无音。血压测不到,心电图显示心室纤颤,经给予西地兰、大剂量VitC和地塞米松10 mg及利多卡因静脉推注2次并电除颤等抢救无效,于入院后7小时死亡。

    病理检查:尸检发现心脏肥大,重约500 g,心内膜下水肿,心肌横纹模糊,部分心肌断裂,肌束间水肿伴弥散性成片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许浆细胞浸润。胰腺肿大,被膜下出血及瘀血,脂肪组织灶性坏死。脑重1 700 g,脑沟变浅,大脑后回纹状体及小脑齿状核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视丘及脊髓内小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肝脾肿大,肝脾及双肺切面均有广泛性出血及瘀血。尸检时取心肌及脑组织、心脏血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查,3个部位均测得柯萨奇B3病毒RNA阳性。

    病理诊断:(1)病毒性心肌炎;(2)病毒性脑炎;(3)坏死性胰腺炎;(4)继发性肝脾肿大、脑水肿、肺出血。

    讨论:病毒性心肌炎一般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继之出现一系列心肌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该患儿却以呕吐起病,无明显前驱病毒感染史,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短时间内暴发心源性休克并造成心、脑、胰腺、肺等多个脏器损害,其中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主,尸检及PCR均可证实诊断。由于患儿以消化道症状起病,就诊时表现的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偏低及四肢凉等考虑与脱水有关,故误诊为胃炎并轻度脱水。患儿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但因呕吐可造成电解质紊乱,早期未进行有关血生化及心电图检查,亦可能在心肌炎基础上伴电解质紊乱而致严重心律失常发生。对患儿脱水进行的补液治疗也可能加重了心脏负担,应吸取此教训。今后对严重呕吐、腹泻及脱水等重症患儿,特别是伴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等表现者,应常规检查血生化、心电图等,便于早期发现休克、电解质紊乱及心功能不全,避免类似误诊现象发生。

    (收稿:1997-12-15 修回:1998-05-1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