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69458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9年第5期
     作者:朱晖敏

    单位:225001 江苏省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0521 患儿男,8岁。因酱油色尿3天、全身瘀点瘀斑1天入院。发病前有发热流涕等症状。体检: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全身散在瘀点瘀斑,肝肋下1 cm。入院后有不规则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时述腹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8.7×109/L,N 0.76,L 0.24,RBC 2.89×1012/L,Hb 58 g/l,血小板30×109/L。出血时间(BT)2分钟,凝血时间(CT)3分钟,网织红细胞(RC)0.024。尿常规:尿呈酱油色,蛋白(++),RBC 1~2个/Hp,尿隐血(++)。初步诊断为Evans综合征。入院第3天,检查肝及肾功能均有损害,肾功能:尿素氮(BUN)9.7 mmol/L,肌酐204.8 μmol/L,尿酸699.5 μmol/L。Coombs试验(-),海姆(Ham)试验(-)。肝功能:直接胆红素(DBIL)29.8 μ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 976 nmol.s-1/L(178.5 U/L)(正常7~50 U/L),乳酸脱氢酶(LDH)1 740 U/L(正常109~245 U/L),碱性磷酸酶(ALP)2.5 μmol.s-1/L(152.6 U/L)(正常32~96 U/L)。自身抗体系列:抗核抗体、抗aS-DNA抗体、抗RNA抗体、抗SSA抗体等均为(-)。进一步诊断为溶血性尿毒症。入院第6天,患儿进行性贫血:Hb 49 g/L→38 g/L,持续性蛋白尿、血尿和血红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4 g/L。肝增大于肋下4.5 cm,脾肋下1 cm。肝功能进行性损害:总胆红素(TBIL)32.4 μmol/L(正常2~17.5 μmol/L),AST3 351 nmol.s-1/L(201 U/L),LDH 2 014 U/L。ALP 2.2 μmol.s-1/L (130.0 U/L)。血纤维蛋白原3.2 g/L,BT 2分钟,CT 2分钟45秒(试管法),凝血酶原时间16秒。外周血见较多破碎红细胞(占35%),红细胞形态多样:呈盔甲形、靶形、泪滴状等大小不等。血培养(-),头颅CT未见异常。第10天修正诊断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治疗除激素外,应用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VCR)和环磷酰胺(CTX)。VCR 1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CTX 1 000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同时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丙种球蛋白。治疗第2天尿色变淡,第3天尿色变清,尿隐血(+)→(-),RBC(++)→(0),尿蛋白(++)→(+)。输洗涤红细胞200 ml/d,×6d,临床症状逐渐好转。入院第20~30天,贫血纠正,黄疸完全消退。已无头痛腹痛等症状。肝脏缩小至肋下1.5 cm,脾脏肋下未扪及。这时改CTX 600 mg/m2,静脉滴注每2周1次。住院64天。出院时除尿蛋白持续(++)~(+)外,其他指标均已达到正常。出院后以泼尼松及抗血小板聚集剂维持治疗,每月1次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随访6个月,尿蛋白由(+)→(-)。

    讨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基本病变是血小板血栓和微血管损伤,病因尚不清楚。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有特征性的五联征: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程度不等的神经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和发热。本症极易误诊为Evans综合征和溶血性尿毒症。过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病死率高达95%,后来应用血浆置换术,其病死率已降至9%~22%。本病例单纯激素治疗无效,采用免疫抑制剂及抗血小板聚集剂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好转,LDH降至正常,血小板亦上升到正常水平。

    (收稿:1998-08-12 修回:1999-01-2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