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9年第9期
编号:10269585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9年第9期
     作者:曾凤华 沈柏均 马秀峰 候怀水

    单位:250012 济南,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0924 患儿女,13岁。因反复鼻衄1年,面黄、乏力3个月入院。体检:贫血貌,双下肢散在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肝脾不大。血常规示:Hb 80 g/L;WBC 2.4×109/L,淋巴细胞占0.48;血小板计数21×109/L。骨髓增生低下,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经康力龙、左旋咪唑、一叶秋碱等治疗2个月余,效果不明显。检测发现其胞弟(11岁)的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位点(HLA-A1,2、B7,40、HLA DR11,15)及红细胞抗原均与该患儿相同。微量细胞毒试验阴性。故拟做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

    移植过程:环磷酰胺(CTX) 50 mg/(kg.d)用4天进行预处理,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5 μg/(kg.d),用5天。预处理后72小时(0天)采集并输入供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其中含单个核细胞(MNC)2.6×108/kg,CD+34细胞3.2×106/kg,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0.33×105/kg。应用环孢菌素A加短程氨甲喋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的发生。移植后第2天(+2d)外周血WBC降至零。+4d开始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6d加用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29d WBC达到0.5×109/L,后升至9.8×109/L。+31d血小板>50×109/L,+32d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受者外周血中Y染色体(SRY)为阳性,阳性率为14%。+60d为9%,+90d SRY为阴性。造血恢复后,患儿表现为对造血生长因子(HGF)依赖。现在已经是移植后8个月,在应用G-CSF、IL-6的情况下,血常规维持在:WBC 5.0×109/L,Hb 80 g/L,血小板(20~50)×109/L。停用HGF 10~15天,WBC即降至1.0×109/L以下。

    讨论:Allo-PBSCT治疗AA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仅进行7例,有5例植活。本例患儿移植后1、2个月时SRY两次阳性,3个月时检测转为阴性,表明其弟造血细胞为暂时植入。这可能与预处理不够强烈及供者PBSC中造血干细胞含量较低有关。本例虽然MNC数量不是很低,但CFU-GM仅为0.33×105/kg,达不到一般认为的移植阈值,即CFU-GM 2.0×105/kg。尤其是PBSCT治疗AA,所需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应比骨髓移植更高。此外,该患儿移植后血象表现为对HGF依赖,推测本例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造血微环境异常而导致内源性HGF缺乏有关。

    (收稿:1998-12-09 修回:1999-02-2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