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69685
广州管圆线虫病二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9年第12期
     作者:叶秀云 张雅丽 胡鸿文 林忠东 李光乾 潘长旺 邢文鸾 梁韶辉

    单位:叶秀云 张雅丽 胡鸿文 林忠东 李光乾 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325027;潘长旺 邢文鸾 梁韶辉 温州医学院寄生虫教研组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1225 例1 男,6岁,因发热、头痛、呕吐、嗜睡2天,于1997年10月29日入院。2年前患过“病毒性脑炎”,未去过外地。体检:体温38.4℃,嗜睡,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肝肋下1.5 cm、剑突下2.0 cm,质软,脾未及。颅神经(-),深浅感觉、反射存在,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平衡共济功能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1.6×109/L,淋巴细胞(L)0.15,中性粒细胞(N)0.81,嗜酸性粒细胞(E)0.04;血沉(ESR)54 mm /第1小时;血培养(-);脑脊液(CSF)压力280 mm H2O,WBC 813×106/L,N:0.06,L:0.90,E:0.04,糖、氯化物正常,蛋白1.09/L,无细菌及虫体,墨汁涂片未见隐球菌。皮试:结核纯化蛋白(-),肺吸虫(-)。骨髓涂片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培养无细菌生长。X线胸片、腹部B超均正常。脑电图(EEG)中-重度异常(弥漫性慢波广泛活动,左枕区明显)。颅脑CT、MRI扫描无异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示左侧听传导通路受损。发病2周后血结核PCR和寄生虫循环抗体(囊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弓形虫、包虫、旋毛虫和曼氏裂头蚴)均阴性。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三氮唑核苷、甘露醇,1周后头痛减轻、体温恢复正常、CSF细胞数下降,但CSF嗜酸性粒细胞上升,第3周时达0.25;血嗜酸性粒细胞同步升高,最高达0.36。追问病史得知发病前 10天曾进食未充分加热的中华福寿螺,短期内在同一饭店进食者中有20多位成人出现类似表现外,还有突出的四肢刺痛史。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予阿苯达唑,20 mg/(kg*d),30天为一疗程,辅以地塞米松和甘露醇,重复3次治愈出院。发病后6个月经ELISA测定血清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而确诊。
, http://www.100md.com
    例2 女,2岁10个月,因发热、皮疹、进行性肢体疼痛、瘫痪、二便障碍1周,于1998年12月3日入院。起病前1月内无特殊饮食史,未去过外地。体检:体温39℃,嗜睡状,皮肤干燥,足底角化层皲裂,两眼睑下垂,面无表情,颈略抵抗,腹式呼吸,心(-),脐周腹胀明显,四肢肌张力低下,上肢肌力Ⅲ级、下肢Ⅱ级,角膜反射存在,腹壁、提肛反射、四肢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血WBC 19.4×109/L,N:0.70,L:0.24,E:0.06,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0.46×109/L,ESR:35 mm/第1小时。CSF清,WBC:40×106/L,N:0.05, L:0.95,涂片无细菌,糖正常,氯化物:116 mmol/L,蛋白:3.2 g/L。X线胸片、腹部B超无异常。头颅、脊髓磁共振成像无明显异常。脑电描记检查有轻度弥漫性改变, BAEP双侧听传导通路受损。入院诊断为急性脊髓炎,应用大剂量IVIG、地塞米松治疗5天,病情恶化,第7天复查CSF压力:300 mm H2O,浅棕色,浑浊,WBC:80×106/L,L:为主,E:0.04,糖、氯化物正常,蛋白1.24/L,其中见6条近1cm左右虫体,活动良好,经鉴定为广州管圆线虫第Ⅴ期幼虫。给予阿苯达唑、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以后每天进行腰穿放CSF减压、用生理盐水10 ml反复灌洗,先后检出虫体共43条。2周后症状缓解,颅内压降至200 mm H2O以下,1999年3月19日复查CSF正常。期间曾并发大肠埃希菌性尿路感染及败血症,应用利福平、氧氟沙星、泰能等后治愈。
, 百拇医药
    讨论: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 liasis cantonensis),又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是广州管圆线虫第Ⅴ期幼虫寄生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目前主要见于亚、太地区及台湾。在大陆,只有为数不多的成人病例,未见儿童病例报道。本地曾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爆发流行[1];随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地区为该病的自然疫源地[2],本次从患儿CSF中检得广州管圆线虫第Ⅴ期幼虫,证实本地区为该病的流行区。

    广州管圆线虫以鼠为终末宿主,各种螺为中间宿主,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此外还通过皮肤、粘膜感染[3]。例1在摄入未充分加热的中华福寿螺后而发病,例2无可疑饮食史,可能与其他途径如直接接触、食用被污染的水果、蔬菜、生水等有关。该病的临床表现是因幼虫虫体移行及破坏后引起损伤和炎症反应所致。随地区的不同,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泰国以成人为主,脊神经根、颅神经受累表现明显,死亡率很低[4];台湾以儿童多见,脑膜脑炎为主,病情重,CSF中虫体发现率高[5]。本组2例除表现为感染、颅内压增高、感觉异常、脑膜刺激征等外,均有BAEP异常,提示脑干受累的机率较高,例2还有明显的脊髓受累、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征象。
, http://www.100md.com
    广州管圆线虫病确诊有赖于CSF中找到幼虫或幼龄成虫及免疫学检查。例1经测血清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而例2从脑脊液检得第Ⅴ期幼虫及幼龄成虫而确诊。例1误诊为病毒性脑炎,例2则诊断为急性脊髓炎;主要是血、CSF中的嗜酸性中性粒细胞无明显升高而未引起足够重视及对本病的认识不深所致。

    阿苯达唑是目前最有效的驱虫药物之一,能有效地通过血脑屏障,抑制虫体对糖原的吸收及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的活性,阻碍ATP的产生导致虫体死亡。因虫体死亡后内容物的释放可加重脑水肿,辅用地塞米松、甘露醇后效果良好。例2还进行CSF放液减压及置换以减少体内虫体,使颅内高压在短期内得到控制,这为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提示对颅内压增高明显、脑脊液中虫体较多者,在腰穿放液减压同时进行脑脊液置换以减少体内虫体,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汉津, 王小同, 董其谦, 等.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24例报告.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98, 28:104-105.
, 百拇医药
    2 潘长旺, 邢文鸾, 梁韶辉, 等. 温州广州管圆线虫宿主的调查研究.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98, 28:8-10.

    3 Wang LC, Chao D, Chen ER. Experimental infection routes of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n mice. J Helminthol, 1991, 65:296-300.

    4 Punyagupta S, Juttijudata P, Bunnag T. Eosinophlic meningitis in Thailand:clinical studies of 484 typical cases probably caused by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Am J Trop Med Hyg, 1975, 24:921-923.

    5 Wang KP, Chen ER. Clinical studies on angiostrongyliasis among children in Taiwan.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 1991, 22 Suppl:194-199.

    (收稿:1999-01-22 修回:1999-06-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