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269701
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9年第12期
     作者:李旭 赵源

    单位: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519000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1233 患儿男,5个月,因皮肤出血点3天入院。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针尖大小出血点 ,由头面部渐至躯干及四肢,无发热及抽搐,无鼻衄及牙龈出血,尿色偶见红色,起病前无服药史。入院当天出现排黄色蛋花汤样粪便4~5次/日,无粘液血丝。体检:全身皮肤见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前囟平软,咽无充血,心肺听诊无异常,肝右肋下2 cm,质软,边锐,脾未触及。血常规:白细胞10.3×109/L,中性粒细胞0.282,淋巴细胞0.718,血红蛋白137 g/L,血小板30×109/L。尿常规:红细胞(+)。粪便常规未见红、白细胞,潜血阴性。出血时间4分30秒,凝血时间4分。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骨髓穿刺报告提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巨核细胞不少,共见77个,其中幼稚巨核细胞2个,颗粒巨核细胞64个,产板型巨核细胞6个,裸露巨核细胞5个,血小板易见,呈簇状或散在分布。临床诊断:(1)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轮状病毒性肠炎。入院后复查尿常规正常,给予三氮唑核苷、丙种球蛋白400 mg/(kg.d)及维生素C、E等治疗。第4天全身皮肤出血点减少,血小板升至120×109/L;第6天全身皮肤出血点消失,第8天粪便正常,复查血小板186×109/L,治愈出院。出院后15天,1个月及3个月病情无复发,复查血小板均正常。
, 百拇医药
    讨论:人类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其核酸为双链RNA,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近年来发现轮状病毒可引起病毒血症以及全身多个系统感染,如心、脑、肺部感染,在脑脊液、腹水、肺组织、粪便中均可检出轮状病毒[1]。本病例出现粪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经ELISA法检测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而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且有皮肤出血表现,血小板减少,经临床观察及骨髓穿刺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未用激素治疗治愈,病愈后无复发。根据患儿无服用引起骨髓抑制药物史,无脾脏肿大,可除外药物及脾功能亢进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近年来,国外采用RT-PCR技术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中检测到轮状病毒,证实了轮状病毒病毒血症的存在[2],据文献报道某些RNA病毒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感染后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在血中检测到高滴度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此外,近年来已有数例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重组活疫苗后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道,证实循环抗血小板抗体的靶抗原定位于血小板膜GPⅡb-Ⅲa上[3]。轮状病毒属RNA病毒,推测其感染后产生病毒血症,生成高滴度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或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吸附于血小板膜形成抗原复合物,使体内出现相应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附着于血小板表面或直接损伤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聚集、破坏,被单核-巨噬细胞清除,致血小板减少。本病例证实轮状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血液系统改变,故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应注意其它系统检查,以及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及早处理,减轻对患儿的危害。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姚英名, 赵枫, 吴建春, 等. 轮状病毒全身性感染一例分析. 中华儿科杂志, 1997, 35:356-357.

    2 Kaidam I, Shif L, Keren G. Rotavirus encephalopathy evidece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 during rotavirus infection. Pediatr Infect Dis, 1992,11:773.

    3 钱新宏, 张笑飞, 陈星琪.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1998, 25:193-195.

    (收稿:1999-02-14 修回:1999-06-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