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70484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随访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王耀国 杜心清 刘旭 蔡丽娇 许朝祥

    单位:王耀国(362000 福建泉州福建医科大学附二医院心内科);杜心清(362000 福建泉州福建医科大学附二医院心内科);蔡丽娇(362000 福建泉州福建医科大学附二医院心内科);许朝祥(362000 福建泉州福建医科大学附二医院心内科);刘旭(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000228 患者男,63岁。1997年3月始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悸、胸闷,无胸痛、气促、晕厥,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频率200次/min,应用普罗帕酮、三磷酸腺苷、胺碘酮、利多卡因、维拉帕米等静脉注射无效,予200 J同步直流电转复为窦性心律。此后症状又于7月、10月再发2次,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速或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均无效,而行直流电复律成功。1997年10月份就诊外院,冠脉造影提示左室下壁室壁瘤,右冠状动脉纤细迂曲;心脏超声提示左室节段性运动障碍,主动脉硬化,诊断为“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左室下壁室壁瘤,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VT),阵发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心内电生理检查显示室速的QRS为右束支阻滞图形,消融治疗2次失败。1998年4月转诊他院,诊断同前,于5月25日行ICD安置术。用2%利多卡因局麻,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导管鞘。心内电生理检查,心室S1S1 270 ms诱发出室速,以230 ms起搏抑制成功。沿左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撕脱鞘及ICD电极于右室心尖部,测起搏阈值0.5 V,心肌阻抗520 Ω,R波振幅12 mV,同侧胸大肌下造一囊袋,植入ICD模拟机,进行室速和室颤的诱发、抑制和除颤试验,心室S1S1 280 ms诱发室速,以230 ms超速抑制成功,基础麻醉下以500次/min诱发室颤,以20 J除颤成功,将Medtronic 7220型ICD植入囊袋,设置VT(171 ~188次/min),FVT(188~222次/min)和VF(222~500次/min)三种不同情况的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电转复及电除颤治疗程序,并设置保护性起搏频率42次/min,手术顺利。术后至今15个月共发生VT3次,频率166~182次/min,持续时间(1.3~2)min均经ATP治疗复律;VF2次,频率200~206次/min,持续时间53 s~2 min,以22.3 J~31.2 J电除颤复律成功,电击时病人有恐惧感。术后患者反复发生房颤、房扑(呈2∶1房室传导),先后服用普罗帕酮、地高辛、美托洛尔、索他洛尔效果欠佳,每次持续3~5天可好转。1999年3月出现房颤、房扑(呈2∶1房室传导),房扑时心室率150次/min,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胺碘酮无效,6月份予以体外电复律及食管调搏超速抑制无效,后予以注射美托洛尔而复律。调整ICD参数为VT(150~200次/min),VF(>200次/min)二种不同情况,VT时先行超速抑制治疗,无效者逐次以8 J、10 J、12 J低能量电击复律,VF时先以25 J电除颤,无效后即以34 J电除颤。调整后曾再次发生房扑3次,其中2次频率<150次/min自行转律,1次频率>150次/min,经超速抑制治疗无效,先后以8 J、10 J 2次电击复律成功,病人无明显电击感,无恐惧感,目前服胺碘酮0.2 Bid,维持窦性心律至今。
, 百拇医药
    讨论 该患者VT由器质性心脏病所致,与特发性室速(IVT)不同,射频消融疗效差,复发率高,应早期植入ICD[1],因ICD具有分层治疗程序,可以防止猝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安置ICD应防止并发症,经常随访病人,调整参数。患者术前有阵发性房颤史,术后发作更为频繁,且与房扑交替,可能与不同的起搏方式可以影响房颤的发生率有关,VVI起搏的患者随访期中房颤的发生率很高[2]。患者房扑药物疗效差,经调整ICD参数后,以低能量电击能复律,提示ICD也可利用低能量电击有效转复药物难以控制的房扑,配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发作,减少ICD充放电,延长ICD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邓中龙,王同汉,宋之哲,等.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9,3:15-16.

    2,李霄,高焱莎,崔超英,等.心脏起搏方式对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8,2(增刊):54.

    (收稿日期:1999-12-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