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1998年第2期
编号:10270609
下腰痛与腹背肌肌力训练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8年第2期
     作者:朱玉莲1

    单位:1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上海乌鲁木齐中路12号,200040

    关键词:

    下腰痛与腹背肌肌力训练的研究进展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人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常见于骨科、运动医学科和康复医学科。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LBP发病力学机制及相应的康复医疗措施,特别是腹背肌肌力训练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近期资料做一综述。

    1 LBP的流行病学与病理基础

    Nachemson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正常人群中约70%~80%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腰痛〔1〕。我国LBP患者临床调查发现〔2〕:好发年龄在40~50岁,其中89%为男性,疼痛部位84.7%在下腰中部和椎旁肌处,其它为臀部及腿部。职业以重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和干部居多〔3〕。LBP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较复杂,但一般认为: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和异常的应力作用是下腰痛的主要病理基础;腰椎骨与关节、神经等结构的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缺陷是下腰痛的潜在因素〔4〕。有些学者将下腰痛按有无坐骨神经症状分为两类,前者约占全部下腰痛患者的10%~12.5%〔5〕
, 百拇医药
    2 LBP与脊柱的生物力学关系

    许多学者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点探索下腰痛的病理机制。Nachemson指出〔1〕:对生物力学因素导致腰痛综合征的重要性仍有争议,但腰椎承受的负荷增大时患者疼痛加重是明显的。他比较了人体处于不同体位及做不同动作时第3及第4腰椎间盘内压力,发现人体仰卧位与站立位相比,可减少椎间盘内压力50%~60%,若无支持的坐位,椎间盘内压力比站立位的增大40%,他计算出70kg体重者,在不同体位和动作对活体第3腰椎间盘所承受的负荷:平卧时约为30kf,平卧位加30kg牵引时约为10kg〔2〕;站立位约为70kg,行走时L3的负荷值约为85kg,走动背伸时约为150kg;大笑、躯干前屈20°或平卧位双直腿抬高约为120kg;屈膝直背负重20kg时为210g,直膝屈背负重20kg时则升至340kg;做腹肌等长练习时L3负荷约为110kg。另有学者测试认为在平卧位两膝屈曲时脊柱椎间盘内压力最低。显然,某些姿势及动作使椎间盘内压力大幅度增加,是引起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以及腰痛症状发作的重要原因,而有些姿势可使椎间盘压力明显下降,此为下腰痛的防治及腹背肌肌力训练中应选择适当的体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 百拇医药
    3 LBP与躯干肌力的关系

    躯干周围各组肌肉维持着脊柱的外在平衡,韧带的张力与椎间盘内压力则保持脊柱的内在平衡。若内在平衡失调,躯干周围肌力坚强,尚可维持正常人的工作和生活,但当处在的某组肌肉力量减退时,即可出现局部疼痛。因此,近年来对躯干肌群与LBP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多,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4种观点:

    3.1 腹肌肌力下降

    Suzuki和Endo〔6〕用CybexⅡ等速肌力测试仪对LBP患者和正常无痛组进行对比,发现疼痛组腹肌显著变弱,而背伸肌两组间无差异。Hemberg〔7〕的研究也支持该结果。

    3.2 腹背肌同时受累,腹肌肌力下降较明显

    角南昌三〔8〕对34例LBP患者和35例无痛者进行腹肌和背肌肌力的测试,得出该结论。
, http://www.100md.com
    3.3 背伸肌耐力下降

    Biering Sorcenson最先设计了腰背肌的耐力测试,使有关LBP患者的背伸肌的耐力的研究更进一步。Sorcenson〔9〕对下腰痛患者进行了1年的追踪研究和测试,发现患者的背伸肌耐力明显下降,并得出背部肌肉耐力的增强有利于防止疼痛的复发。Nicholaisen等〔10〕研究认为与无痛或轻微痛的患者相比,严重的LBP患者的背肌耐力显著下降。

    3.4 腹背肌同时受累,背肌更为明显

    Shirdo等〔11〕用Kin-Com 500H测力系统对50名正常对照组和48名下腰痛患者的躯干肌的等长、离心和向心收缩能力进行研究,发现LBP组的屈肌/伸肌比值较正常组明显增大,提示伸肌收缩能力下降较屈肌明显。

    以上的研究说明对LBP患者屈、伸肌萎缩的规律尚无完整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分析。LBP患者的躯干屈伸肌群肌力减弱和不平衡可能与下腰痛互为因果。
, 百拇医药
    4 LBP的心理因素

    国外对慢性腰痛的心理研究报道较多。Sargent等〔2〕认为96%的LBP患者可诊断为心身性腰痛。Krishuan〔12〕和Magic等〔13〕发现LBP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心理。Simo Taimela等〔14〕对73例LBP患者和39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心理状况量表研究,结果提出LBP可能是影响其心理活动能力的一个因素,并支持LBP患者存在抑郁、焦虑心理的观点。体育运动可促进身心健康,肌力训练作为一种运动应用于LBP的治疗中既可改善薄弱的肌组织,又可使患者看到恢复的希望和实际效果,树立自信、乐观的精神〔15〕,因此肌力训练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治疗方法。

    5 LBP的肌力训练

    对LBP的脊柱生物力学和肌力的研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肌力增强训练的重要性。但肌力训练的方法意见尚不甚一致。既往的传统强调脊柱伸肌的练习,后又有人强调脊柱屈肌的练习;Williams在治疗腰骶部病损LBP患者时提出增强腰椎屈肌和髋部伸肌肌力为主。Basimajiam〔15〕指出LBP的治疗性锻炼至少包括骨盆倾斜或翘起、仰卧起坐、侧向仰卧起坐及架桥等4部分的一整套骨盆节律运动和腹肌及背伸肌的锻炼。
, 百拇医药
    临床传统上多采用背伸肌的肌力训练来治疗下腰痛,但有学者认为:疼痛使椎旁肌紧张,持续紧张则加剧疼痛,主张对脊柱旁的肌肉应进行松弛训练而非肌力增强训练。Krusen指出:除了从事过度紧张的工作且由于惯常的工作而间发疾病或损伤的病人以外,加强背伸肌是无益的〔16〕。

    腹肌在保持脊柱的稳定和运动起着特殊的作用,不应忽视。腹肌与横膈及盆底肌一起在脊柱前方形成一个密闭的腹腔。腹肌的张力维持一定的腹腔内压〔8〕;当用力运动时腹肌收缩使腹腔内压升高,腹腔可与脊柱共同承受对脊柱的压力,从而明显减轻脊柱伸肌负荷,对脊柱起到保护作用。腹肌无力可使生理前凸增加,骨盆倾斜造成下腰椎不稳,此时增强腹肌尤为重要。过度肥胖或妊娠,使脊柱的受力重心远离中轴线,增加了背部肌肉的负担,加上腹肌肌力减弱也可引起LBP〔4〕

    LBP的病因病理较复杂,应在明确诊断后,通过脊柱力学改变的分析,再参照腹背肌肌力的测试结果来判定腹背肌训练的方针和方法,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
, http://www.100md.com
    为了避免腹背肌锻炼增加脊柱负荷引起疼痛,有学者通过实验指出〔19〕,腹肌锻炼时仰卧屈膝、屈髋姿势下抬起头及肩部或仰卧位腰下垫高的姿势时抬起头及肩部至水平位;背肌锻炼时在俯卧位腹下垫高姿势时抬起头及肩部至水平位,与传统的以仰卧起坐锻炼腹肌和“搭桥”锻炼背肌相比对脊柱的负荷明显减小,脊柱上的应力分布也比较均匀,所以更为安全有效。

    肌力训练及其它的治疗性锻炼是LBP患者常用的康复方法,对慢性及亚急性LBP患者的重要性已取得了较一致的看法。但有关急性期LBP患者是否适用报道较少。Basimajian〔15〕支持急性期的肌力训练,但其论著中缺少充分的临床资料。丹麦Ofelt训练中心〔18〕对42例急性期腰及背痛患者进行了腰背及臀部肌肉的大强度练习,包括:①俯卧位抬举下肢;②俯卧位抬举躯干;③颈部活动等。有报道42例患者中41例完成这一锻炼,经过1~3次练习后都解除了疼痛并恢复了患肢的功能。指出了急性发作期背肌肌力训练的可能性,这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验证。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LBP患者普遍存在腹背肌肌力下降,它与LBP症状可能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肌力训练是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促使疼痛消除及巩固疗效的一种必要的治疗方法。应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分析患者脊柱的力学改变,参照其肌力检测结果,拟定合适的训练计划,以期有效地减轻疼痛,尽快恢复其机体能力。训练计划制定及肌力训练的具体方法等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6 参考文献

    1 杨树萱.腰痛的防治的某些进展.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分册,1982,2:58.

    2 邵宣,许竞斌主编.实用颈腰背痛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199~202.

    3 裘法祖主编.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845.

    4 杨克勤主编.脊柱疾患的临床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620.
, http://www.100md.com
    5 刘克等编.脊柱四肢的最新疗法.长春:长春出版社,1993.27.

    6 Suzuki N,Endo S.A quantiative study of trunk.muscle strength and fatigabidity in the low-back pain syndrome.Spine,1983,8:69.

    7 Hemborg B,Moritz U.Intra-abdomical pressure and trunk muscle activity during lifting Ⅱ.Chronic low-back patients.Scand J Rehabil Med,1985,17:6.

    8 角南昌三著,乔子虹等译.腰痛患者的肌力增强训练.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1990,4:157.

, http://www.100md.com     9 Biering Soransen F.Physical measurments as risk radicators for low-back trouble over a one-year period.Spine,1984,9:106.

    10 Nicholaisen T,Jorgansen R.Trunk strength,back muscle endurance and low-back trouble.Scand J Rehab Med,1985,17:122.

    11 Shirado O.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strength of trunk muscle.Arch Phys Med Rehab,1995,76:605.

    12 Krishuan KRR,et al.Chronic pain and depression PartⅠ:classification of depression in chronic low-back pain patients.Pain,1985,22:280.
, 百拇医药
    13 Magic G.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onic pain and depression when there is no-organic lesion.Pain,1987,31:2.

    14 Sino Taimola,et al.Long psychomotor reaction tim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back pain:Preliminary report.Arch Phys Med Rehab,1993,74:1161.

    15 Basmajian JV.李定刚等译.治疗性锻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6 Krusen主编,南登昆等译.克氏康复医学.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7 Toshikazu Ito,et al.Lumbar trunk muscle endurence testing:An inexpasive alternative to a machine for evaluation.Arch Phys Med Rehab,1996,77:75.

    18 孙音译.急慢性腰背痛的肌肉训练.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1987,1:37.

    *本文指导 范振华 吴毅

    收稿日期:1997-08-20, 百拇医药(朱玉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