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71170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及粘附率改变与脑梗塞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胡永发 高奎山

    单位:胡永发 高奎山(解放军第一医院 兰州市730030)

    关键词:脑梗塞;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粘附功能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990220 摘 要 观察了85例脑梗塞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压积、体积、分布宽度及粘附功能的变化,并与92例健康人对照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的血小板体积及分布宽度较健康人增大,血小板粘附功能较健康人增强差异显著(P<0.01,P<0.05)而血小板数量与压积略低于健康人,但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的血小板消耗增加,数量相对减少。新生的血小板体积大,有较强的粘附功能容易聚集成堆,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是脑梗塞发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小板的形态及功能变化与脑梗塞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且是脑梗塞患者发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探讨脑梗塞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我们从1996年4月至1998年5月观察了85例脑梗塞患者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粘附率(PAdR)等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血小板形态及功能改变在脑梗塞发生发展及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脑梗塞组共85例,均为住院患者诊断依据附合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证实的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中男性52例,年龄68±9.2岁,女性33例,年龄65±8.5岁。对照组共92例,为本地区年龄相当的健康人,无高血压,糖尿病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其中男性58例,年龄40±12岁,女性34例,年龄38±13岁。

    1.2 检测方法:PLT、PCT、MPV及PDW检测采用美国艾克公司生产的“雪龙”P120型血液自动分析仪,采取未梢指血,按常规操作,自动打印结果。PAdR检查采用XSN—Ⅲ型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粘附两用仪检查,粘附方法为旋转玻璃球法。采肘静脉血2ml,由专人操作,在30分钟内完成。

    2 结 果

    85例脑梗塞组及92例对照组的血小板形态功能检测结果见附表。
, http://www.100md.com
    附表 脑梗塞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形态功能检测结果(±s) 检测指标

    脑梗塞组

    (n=85)

    对照组

    (n=92)

    P

    PLT(×10P/L)

    155±80.2

    172±78.8

    >0.05

    PCT(L/L)
, 百拇医药
    1.6±0.8

    1.7±0.7

    >0.05

    MPV(fL)

    9.6±2.1

    7.8±2.2

    <0.01

    PDW(fL)

    18.8±3.8

    16.2±3.4

    <0.01

    PAdR(%)
, 百拇医药
    54.6±6.5

    45.8±59

    <0.05

    结果表明:脑梗塞组的PLT与PCT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性(P>0.05)。MPV、PDW与PAdR患者组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P<0.05)。提示脑梗塞患者的PLT虽不增加,但MPV、PDW明显增大,PAdR明显增强。

    3 讨 论

    血小板是循环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结构、形态、功能及代谢的变化与血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生的血小板比老化的血小板体积大,功能强,含贮存颗粒多,能释放更多的5—HT、儿茶酚胺、ADP、血小板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

    脑梗塞多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动脉硬化后,由于血管壁及内皮细胞受到机械性或化学性损伤,血管内膜破坏,血管壁胶原暴露与血小板的接触面增加,内源性凝血系统与纤溶平衡破坏,易致血管内血栓形成,在这一过程中PLT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 百拇医药
    本资料显示:脑梗塞患者的PLT、PCT与健康人差异不明显,甚至减少,但MPV、PDW较健康人明显增大,这种体积与形态扩大的PLT其PAdR明显增强,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显著,说明脑梗塞患者的PLT消耗性增加,生存期缩短,代谢加强,新生的PLT体积大,分布宽度增大,粘附功能、凝血功能增强,更易使血栓形成加速及扩大。因此检测MPV、PDW及PAdR更能反映患者的凝血状态。参考文献

    [1] 翁维良、廖福龙、吴云鹏等.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89.168—169.189

    [2] 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实用脑血管病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71—72

    (1998年11月12日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