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72756
《脉书.十一脉》新探
http://www.100md.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作者:侯书伟 胡志强 谭奇文

    单位:侯书伟 谭奇文(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250014);胡志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250011)

    关键词:脉书;灵枢;经络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990305 《脉书.十一脉》(以下简称《脉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著作,成书年代明显早于《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灵枢》)。所载十一脉已具备了《灵枢》的雏形,然其名称、分布、循行走向等又独具特点。探究二者之间的差异,可以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发展过程,对深入研究和掌握经络学说颇有裨益。

    1 经脉名称、数目

    《脉书》主要有两种文本:“足臂本”(《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前者内容较简,后者内容较详。“足臂本”上肢各经脉均冠以“臂”字,如“臂泰阴脉”、“臂少阴脉”;《灵枢》上肢各经脉则均冠以“手”字。“以臂代手”的原因可能与其经脉的起点多在前臂有关。“足臂本”各经的名称均不与脏腑相联系,如“足阳明脉”、“足泰阴脉”,其名称前无“胃”、“脾”二字,而《灵枢》称为“胃足阳明之脉”、“脾足太阴之脉”,在名称上把经脉和与之相关的脏腑联系在一起。
, http://www.100md.com
    “阴阳本”某些经脉的命名与“足臂本”有一定差异,如将“足臂本”的“足少阴脉”、“足泰阴脉”称为“少阴脉”、“大(太)阴脉”。此外,还出现了以某一器官或部位命名的经脉:肩脉、齿脉和耳脉,它们分别相当于“足臂本”的臂泰阳脉、臂阳明脉和臂少阳脉,即《灵枢》中的手三阳经。这种命名方式虽与《脉书》经脉命名的体例不同,但却与《灵枢》手三阳各经的临床主治特点十分相符。

    《脉书》成书年代久远,与《灵枢》差异明显。其最大差异是:《脉书》仅载有十一条经脉,而《灵枢》是十二条经脉。对此,有人从古人对“阴数”、“阳数”认识的角度来解析,但这种解释似有牵强之嫌。事实上,任何学说在其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均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日臻完善的过程,如《灵枢》所载穴名约160个,经历代的补充、发展,至清代《针灸逢源》已增至361个,使腧穴学说日趋完善。《脉书》的十一脉仅仅是印证了这一过程。

    仅从名称上看,与《灵枢》比较《脉书》缺少了手厥阴心包经。但若深入分析,就可看出“臂巨阴脉”(手太阴肺经)就是手厥阴心包经。如该经脉的循行路线是手掌中、壁内阴两骨之间、腋内廉、之心(入心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路线极为相似,异于手太阴肺经。尤其是该经脉最终进入心中,与手太阴肺经迥异,这是一个重要的判别点。经脉病候是经脉病理的具体反映,若经脉一致,其病候理应基本相同。但《脉书》“臂泰阴脉”、“臂巨阴脉”的病候与《灵枢》手太阴肺经几无共同之处。前者以心病为主,如心痛、心烦、胸痛;后者以肺病为主,如咳、喘喝、胸满等。二者相同的病候唯有“臂厥”,但两经均循行于上肢内侧,其经脉发生异常,都可出现上肢气血阻逆的见症,故“臂厥”非手太阴肺经所独有。综上所述,《脉书》缺少的应是手太阴肺经。
, http://www.100md.com
    2 经脉起止、走向

    《脉书》经脉的起点无《灵枢》手三阴经起于五脏、手三阴经起于指端、足三阳经起于头面、足三阴经起于趾端的规律,但亦有某些特点。如上肢各经脉中,凡阳经均起于手指,凡阴经均起于前臂。“阴阳本”某些经脉的差异更大,如肩脉“起于耳后”,大(太)阴脉“彼胃”(起于胃),止点变为起点。亦不存在“足臂本”中上肢阳经均起于手指、阴经均起于前臂等规律。此外,齿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一条经脉出现两个起点,实为罕见。

    《灵枢》手三阴经止于指端、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止于趾端、足三阴经止于舌下和巅顶。《脉书》无明显规律,但亦有止点与《灵枢》基本相同者,如臂阳明脉(齿脉)、足少阴脉(少阴脉)等。

    《灵枢》十二经脉起止点相互衔接,构成一个首尾相连的“回还”。《脉书》各经脉起止点无任何联系。

    《脉书》足臂本的走向完全遵循起于肢端、走向头身的原则,呈向心性,与《灵枢》手三阳经从脏走手、手三阴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的规律截然不同。“阴阳本”的走向与“足臂本”基本相同,例外的两条经脉是肩脉和大(太)阴脉,其走向是起于头身、走向肢端,呈离心性。《脉书》这种较为单一的循行方式当与古人朴素的唯物观有关,亦是经络系统形成的必然过程。
, http://www.100md.com
    3 经脉循行

    《灵枢》中经络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由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难以计数的孙络、浮络等组成。它们内行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相互衔接、相互交会、相互络属。而《脉书》仅记载了十一条经脉,无络脉、经别、经筋等,远未形成《灵枢》中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内外的经络系统,仅仅具备了其雏形。

    与《灵枢》比较,《脉书》经脉的循行分布有以下特点:①少有支脉。《灵枢》十二经脉均有支脉,足阳明胃经多达四条支脉。《脉书》仅足泰阳脉、足少阳脉有支脉,且支脉之和仅四条。②经络多不相交。《灵枢》除手三阴经外,均与它经相交,多者可与数经交会。《脉书》唯足厥阴肝经与它经相交,如足臂本:“交泰阴脉”。③少有内行线。《灵枢》诸经均由内行线、外行线两部分组成。而《脉书》诸经多为外行线,有内行线者仅臂泰阴脉“之心”(臂巨阴脉“入心中”)、足少阴脉“入腹……出肝”、大(太)阴脉“被胃”。④循行路线短。《脉书》诸经均短于《灵枢》的同名经脉。如足臂本的足泰阴脉“……出股内廉”,仅循行到近大腿跟部。⑤有脉无穴。《灵枢》共载穴名160余个,《脉书》无一穴名记载。但这似不足于说明经络的发现和发展早于腧穴,二者的关系应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可能与《脉书》同时代的有关腧穴学著作尚未发现有关。⑥已与少数脏腑相联系。《脉书》诸经的名称不与脏腑相联系,但在循行过程中,少数经脉已与心、肝、肾、胃有了联系。⑦文字原始、描叙简略。如将“脉”写为“温”,“凑”写为“奏”等,而某些文字已很难详其音义。经脉循行描叙极为简略,如足厥阴脉“……触少腹,大渍旁”,从少腹部至目内眦之间的经脉循行路线未作任何描述。从《脉书》与《灵枢》之间文字、修辞及内容的巨大差异中可以看出,两书的成书年代相距较远。
, http://www.100md.com
    4 经脉病候

    《脉书》经脉病候与《灵枢》比较有一定差异,但此差异远小于经脉,显示《脉书》时人们对经络病理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深度。《脉书》中足臂本与阴阳本病候之间的差异较大,足臂本无“是动病”,“是主所生病”之分,与《灵枢》比较差异明显;阴阳本的病候体例已与《灵枢》完全相同,各经所主病候数虽少于《灵枢》,但多于足臂本。

    联系到阴阳本经脉循行亦详于足臂本,有人据此认为足臂本成书年代早于阴阳本。但此说似难成立,因二者文字、修辞极为相似,内容亦差异很小,且阴阳本“肩脉”、“齿脉”、“耳脉”的命名更为原始。故二者的差异可能仅仅是由学术流派的不同、对经脉认识的不统一所致。

    《脉书》病候中均言灸而未言及针,表明两千多年前灸法已较盛行,而且是以艾灸整条经脉为其治疗特点,提示当时经络的临床应用可能较腧穴更为广泛。考虑到该书的两种文本均命名为“灸经”,足臂本病候中皆有“诸病此物者,皆灸×××脉”句样,因此,虽然该书内容完全是论述经脉及其病候,但成书之本意当为灸法而著。阴阳本除名称外,全书无一“灸”字,与足臂本不同,为何有此差异有待进一步探讨。

    (收稿日期:1998-06-0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