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诊断与治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73083
不规则发热7天
http://www.100md.com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0年第2期
     作者:乐仁祥 杨明贵 李建峰

    单位:乐仁祥(福建省沙县医院,福建沙县 365500);杨明贵(福建省沙县医院,福建 沙县 365500);李建峰(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儿科,福建 三明 365000)

    关键词:不规则发热;伤寒

    现代诊断与治疗000234 分类号:R516.3;R4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00)02-0121-01

    1 病例报告

    患儿,男,12岁,学生。因不规则发热5天,于1999年8月20日入院。患儿于5天前无诱因突然发热,体温38~40℃,伴头晕,全身不适,呕吐数次胃内容物,食欲低下,无寒战、咳嗽、腹痛、烦躁、抽搐、腹泻,在当地卫生所给予“小诺霉素、氨基比林”肌注,治疗无效,呈间歇性不规则高热,以“发热待查”收治入院,无传染病接触史。体检:T?39.4℃,P?80次/分,R?24次/分,BP?110/75mmHg。神清合作,急性面容,精神较差。皮肤粘膜无皮疹,颌下触及数粒花生米粒大小之淋巴结,活动、无触痛,咽轻度充血,舌质红,苔黄腻,颈软,心肺正常,腹稍胀,软。肝肋下2cm,质中,脾未触及,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4.4×109/L,N?0.71,L?0.29,RBC?3.99×1012/L,Hb?118g/L。尿常规和大便常规正常;心电图正常;胸片示左肺门结构紊乱、模糊,左下肺心缘旁纹理增多,模糊紊乱,心影正常。
, 百拇医药
    2 查房记录

    2.1 第一次查房(8月22日)

    住院医师:汇报病历如上。本例有以下临床特点:(1)12岁患儿,无传染病接触史。(2)不规则发热7天,无咳嗽,无腹泻,无抽搐。(3)精神较差,舌红,苔黄腻。(4)T?38~40℃,P?80次/分,颌下淋巴结肿大,肝肋下2cm,脾未触及。(5)白细胞总数低,中性升高,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6)经“青霉素和丁胺卡那”抗感染及对症处理,治疗无好转。根据上述特点,首先要考虑支气管肺炎,但患儿肺部无体征,经治疗未见改善,诊断依据不充足。该病情较复杂,请上级医师指导。

    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对本病已做了概括,根据上述临床资料分析,患儿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目前主要考虑三方面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1)伤寒: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有畏冷、寒战、体温呈阶梯形上升,表情呆滞,可分批出现玫瑰疹,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血培养伤寒杆菌(+),肥达氏反应(+)。本例患儿临床上有其相似之处,应及时做血培养和肥达氏反应,以明确诊断。(2)败血症:有畏寒、高热、呕吐、腹泻及各种皮疹,肝脾肿大,中毒症状重,白细胞升高或减低,但中性明显升高可有核左移。且可找到原发感染灶。本例患儿临床上有发热,但一般情况尚好,无感染中毒症状,临床上也未找到感染灶,诊断依据不足,可多作血培养检查,以排除诊断。(3)支气管肺炎:起病急,主要表现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罗音,严重的可合并循环和神经系统症状。本例无呼吸道症状,肺部无阳性体征,只是胸片提示支气管肺炎炎性改变,是否要考虑其它疾病的并发症,还有待证实。(4)疟疾:有寒战、发热、出汗,隔日或不规则发热,脾肿大,贫血,血片可找到疟原虫,用氯喹或诺氟沙星治疗有效。该病人虽有高热,但无贫血,脾肿大,血片未找到疟原虫,应多找几次血片疟原虫以排除之。(5)结核病:可有不规则发热,消瘦、盗汗、午后潮热、淋巴结肿大,结核中毒症状,咳嗽,胸痛,肺部X线有结核病灶,痰涂片及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本例患儿无结核中毒症状,胸片不支持,故可排除。(6)风湿热:多见于5~15岁患儿,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不规则发热,有1/3的病人出现皮疹,最有诊断意义是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其次为游走性和多发性关节炎。风湿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动态观察,目前按Jones风湿热诊断标准,根据此标准,本例因缺乏主要条件而不能确诊为风湿热。(7)变应性亚败血症(成人Still病):临床表现为弛张热,常高达40℃以上,伴有一过性皮诊,随体温升降而时隐时现,胸膜、心包或心肌可受累,肝、脾、淋巴结可有不同程度的肿大,白细胞升高和贫血。本病无特异指标,诊断要靠排除上述疾病才能确立。(8)淋巴瘤:有反复长期发热,颈颌下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抗感染治疗无效,病程较长,应慎重考虑该病。本例患儿病程短,一般情况良好,深部淋巴结不肿大。不支持该病的诊断,必要时可做骨髓象和淋巴结活检以证实之。
, 百拇医药
    副主任医师:我同意上述对本病的诊断和分析。本病以高热起病,持续反复发热呈弛张或不规则热,伴精神较差,舌质红,苔黄腻,相对缓脉,肝大,白细胞不高,中性升高,要考虑伤寒的可能性。建议查血培养,肥达氏反应,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功能,疟原虫等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上暂用青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如无效可用皮质激素试验性治疗,以观后效。等化验结果出来再更改抗生素。

    2.2 第二次查房(8月26日)

    住院医师:根据上级医师会诊意见做了相应检查,患儿肥达氏反应:O?1∶80,H?1∶80,付甲1∶40,付乙1∶160,血沉40mm/h,抗O≤250U,IgG、IgA、IgM均正常,RF(-)。因此临床诊断伤寒,改用氯霉素和诺氟沙星治疗。患儿体温逐渐下降,目前体温波动在36.5~37.6℃。

    主治医师:典型的伤寒病人诊断不难。但对不典型症状的病人,常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就此问题,请主任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本病诊治方面的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http://www.100md.com
    副主任医师:近年来,伤寒呈轻症化,不典型化趋势,小儿尤为显著。早期除发热外,无特异性表现,给临床诊断增加了一定困难,加之伤寒杆菌及其毒素可随血液到达全身各脏器造成局部病变,因此易将其系统表现或并发症当做原发病诊断,造成误诊,本例就是一个例子。有文献报道小儿非典型伤寒特征为骤然起病,热型不典型,多为弛张热(70%),其次为不规则热(30%),常以咳嗽或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肝肿大明显多于脾肿大,且多伴有多脏器损害,并常以此为突出的临床表现。而相对缓脉,玫瑰疹,表情淡漠等伤寒典型的表现少见或缺如。目前,小儿伤寒的主要表现往往在发热的基础上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是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有的是以并发症为主要表现,使临床症状复杂化。但是,尽管伤寒临床特点发生了变异,典型症状减少,并发症日趋增多,给早期诊断带来了困难,但临床表现在诊断上始终是最为重要的。在体征上,尤其要注意对肝脾的动态观察,这对小儿伤寒的诊断是十分有益的。治疗上,传统药物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仍是治疗伤寒的主要药物之一,但由于出现具有R因子的耐药伤寒杆菌,其疗效不如初期显著。目前新药研究重点集中在第三代头孢药物和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有文献报道,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对伤寒杆菌的抗菌活性比氯霉素强400~500倍。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目前已成了伤寒治疗的首选药物。总之,临床上遇到原因不明高热持续1周以上,伴心、肺、肝、肾等脏器表现者,其发热不易被解热镇痛药所控制时,应反复做肥达氏反应和血培养,以减少小儿非典型伤寒漏诊率,提高诊治率。

    3 后记

    患儿自8月23日始用氯霉素和氟哌酸静脉滴注治疗后,42小时体温下降,于4天后降至正常。1周后血培养报告伤寒杆菌生长,确诊伤寒。住院12天,复查胸片,心肺正常,痊愈出院。出院再查肥达氏反应:O?1∶160,H?1∶160,付甲1∶40,付乙1∶320。

    龙宝光教授 审

    收稿日期:1999-12-06,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