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11期
编号:10273427
“心主神明”考辨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11期
     作者:张 挺,李其忠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基教研室,上海 200032

    关键词:心主神明;内涵;源流;辨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1105 “心主神明”之说由来已久。明清以降,随着西方医学神经大脑学说的传入,中医界也提出“脑主神明”乃至“心脑共主神明”的见解。近十几年来,围绕孰主神明的探讨文章颇多,涌现出不少新的观点[1~2]。本文试从中医藏象的角度对此再以探讨。

    1 “心主神明”的内涵

    藏象学说认为,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生命活动中,神志活动由“心”主宰。《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在五脏整体系统中居统治地位,是人体的调控中枢。故《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谓:“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六节脏象论》谓:“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 百拇医药
    《内经》除指出心主神明以外,还将精神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即《素问.宣明五气》所云:“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可见精神情志活动在心的调控下共同完成。

    2 “心主神明”的源流

    2.1 古代哲学与文化的渗透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心主神明”理论也不例外。关于“心为神之宅,神为心之用”的论述,在古代哲学的诸多论述中均可见到。远在春秋时代,古代哲学家就对产生意识活动的器官进行探索,进而形成“心灵论”。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老子云:“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章三》)。荀子言:“心者,形之君,神明之主”(《荀子.解蔽》)。这些都是把“心”作为思维意识的器官来认识的。孟子更是径言“心”用为思,曰“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天论》则曰:“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古代哲学的“心灵论”,不仅影响到《内经》提出“心主神明”的观点,而且亦为世人所接受。人们将专门研究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学科称之为“心理学”[3]。就连今天,无论在文字抑或语言上仍保留有这种“心主神明”的认识形象。凡与神志活动有关的文字或词汇,大多从“心”或“忄”旁。
, 百拇医药
    2.2 古代政体官制的影响

    《内经》成书于先秦两汉封建社会时期。《素问.灵兰秘典论》将心称为“君主之官”,喻之为皇帝。且《内经》素被视为经典,若越雷池半步,都被视为离经叛道。故自《内经》将心喻作君主之官而主“神明”之后,无人敢于更改,可能是摄于君主的权威。《灵枢.邪客》言:“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包“代心受邪”之说由此而起。“心主神明”理论能够比较稳定地延续至今,可能与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有关[4]

    2.3 与藏象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独特认识方法有关

    首先,在生理上,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是以五脏所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的。神志活动更不例外,其既由五脏功能活动所产生,又必须依赖五脏所化的各种精微物质的滋养作为物质基础,故中医将神志活动分属于五脏。血液是神志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只有血液充足,神志思维才正常,表现于外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敏捷。《灵枢.营卫生会》所说的“血者,神气也”即是此意。而心恰恰又主“一身之血”,故中医有“神志活动分属于五脏而主宰于心”的说法。其次,是通过长期大量的病理现象所证实的。中医学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临床病理症候来推测。例如,心血不足之人每见精神萎靡,失眠多梦等症侯;而精神情志刺激又最易致心悸怔忡……上述诸症,中医认为病变皆在于心,从而进一步从病理上证实了“心主神明”的确定性。
, 百拇医药
    3 “脑主神明”的辨证

    3.1 《内经》对脑的认识

    《内经》详细论述了脑的脏腑属性、形态特征及生理功能,奠定了中医脑髓学说的理论基础。《素问.五脏别论》谓:“脑髓……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脑既与五脏有别,又与六府相异,故称奇恒之府。《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髓海为脑的形态结构,其解剖位置上至于天灵盖,下至于风府穴,藏于颅腔内。《灵枢.海论》谓:“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的生理功能主要与人体某些运动及头部某些器官功能有关[5]。近代也有学者认为:“脑为奇恒之府,其功能为藏髓,主领肢体[6]
, 百拇医药
    3.2 后世医家对脑的争议

    近年来,许多文章都力倡“脑主神明”:认为五脏各有所主,脑主神明,心主血脉[7],脑可以作为脏腑辨证定位[8],应立为独立之脏等[9]。其理论依据多强调:“上溯《内经》“头者,精明之府”,中及时珍“脑为元神之府”,下至王清任“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脑主神明似已一线贯之。然而仔细考证这些依据,笔者认为并不尽然。

    “头者,精明之府”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正确理解这一经文,关键在于“精明”一词。有学者认为“精明”即神明。然细玩经文,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与经义相悖。“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可见,本段意在阐明通过体表组织的变化去推测内部器官的改变。精明居于头,心肺居于胸背,肾居于腰,筋聚于膝,髓居于骨。而心肺、肾、筋、髓都是人体有形可见的内脏或形体组织。若将“精明”理解为无形的“神明”,显然与经义及对仗工整的句式不符。且本篇对“精明”已作了明确解释,“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正如姚止庵在《素问精注节解》所言:“精明,当以目言”。故本句意在阐明通过观察眼神的变化体察神气的盛衰。把“头者,精明之府”视作脑主神明的依据,似与经义不符[10]
, 百拇医药
    “脑为元神之府”,语出《本草纲目.三十四卷》“辛夷”条下。其云:“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李氏最早明确提出脑与神志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其功不可没。然纵观《本草纲目》,时珍并未把神志活动归属于大脑,而是归属于心。如《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指出:“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仲健忘……”对于神志病的治疗亦皆从心论治,如治健忘用“人参开心益智,令人不忘”;“石菖蒲开心孔,通九窍”;“山药镇心神,安魂魄”;“莲实清心宁神。”再如惊悸,选用知母“定心安魂魄”;天南星用于“心胆被惊,神不守舍”。因此从李时珍的学术思想体系整体来看,李氏仍旧认为神明由心所主[11]

    “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为王清任《医林改错》所述。“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王氏明确指出主司人的视听嗅觉言语是脑不是心。众所周知,《医林改错》主要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写成的,王氏发现了前人没有记述的器官,并纠正了前人的某些错误,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应该加以肯定的。然而这种完全以解剖实体去看待中医的藏象是值得商榷的。如果单从解剖来看,如王氏所论“肝体坚实,非肠、胃、膀胱可比,决不能藏血”,“肾体坚实,内无孔窍,决不能藏精”,则失去了藏象学“藏于内,而象于外”的本质特点。其实《内经》已明确阐释了五官与五脏的关系。《灵枢.脉度》云:“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闻香臭矣;肝气通于目,肝和者目能辨五色矣;肾气通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因此王氏之“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作为一种学术探讨则可,作为一种理论,似不能为中医藏象体系所容纳[12]
, 百拇医药
    不容否认,对于脑主神明,无论前贤还是今人都未能突破心主神明的束缚,从而形成一个从理论到临床的系统学说。目前在临床上,脑病依然从五脏六腑,尤其从心认治。

    4 结语

    笔者认为,神明孰主之争毫无继续进行的必要。在中医藏象学说中,每个脏腑均有独特的含义,它不单纯指解剖学中的某个实质器官,其中一个脏腑的功能往往概括了解剖学中的几个脏腑器官的部分功能。因此,中医学所论之“心”在结构层次上,除了心脏这个要素外,还包括了血脉、小肠、面、舌等;在功能方面,为主血脉,藏神,并与自然界存在着“天人收受”的关系。引用到中医学上的“心”不单只是解剖学的内脏,更有其生理功能方面的意义,而且还是心系统的代表。

    参考文献

    [1] 迟华基.心脑关系与心神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7.
, 百拇医药
    [2] 钟雷.“神明之主”理论问题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2,(1):18.

    [3] 张炎.浅谈内经的心主神明,北京中医,1993,(3):51.

    [4] 黄海龙.从心主神志谈到中医对脑的认识.江西中医药,1986,(6):8.

    [5] 刘兴仁.试论“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5.

    [6] 王琦.中医藏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7] 李育章.试论脑主神明说.湖南中医杂志,1986,(2):24.

    [8] 刘从明.略论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及临床意义.广西中医药,1984,(2):9.

    [9] 朱文锋.略论脑当另立为脏.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3):113.

    [10] 唐宋.“脑主神明”辨析.河南中医,1993,(1):40.

    [11] 刘兴仁.再论“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北京中医大学学报,1996,(1):14.

    [12] 余韵星.“脑主神明”析.北京中医,1989,(3):14.

    (收稿日期 1999-05-07 修回日期 1999-06-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