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内科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73986
重症监护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加强监护病房的设置
http://www.100md.com 《中华内科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蔡柏蔷

    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990124 危重症患者如出现重要脏器功能异常并影响到其功能时,则需要加强监护,通过监护可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包括急性呼吸衰竭在内的各种严重的器官功能异常。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为危重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异常,其特征为呼吸功能障碍合并其他肺外脏器的功能不

    全[1]。重症监护病房(ICU)可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对危重患者的重要器官如心、肺、脑及肾等脏器,进行能反映其功能实质的各项参数的监测,从而迅速采取有效的医护措施。从事重症监护的医务人员应是训练有素、多种学科的医疗队伍,能努力使危重症患者从不稳定的生理状况恢复到健康。训练有素是指ICU的医务人员能进行熟练的日常床旁监护工作,其医师队伍的组成包括内科医师、麻醉师和外科医师等,应有1~3年的专科训练经历。多种学科是指ICU中监护危重症病人的基本成员,应有内科医师、护士、药师、呼吸治疗师和营养师等[2,3]。现在国外ICU中素有训练的医师、护士和呼吸治疗师通过使用复杂的监护设备,进行有效的多方面治疗,已使危重病人的转归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国内自 70 年代起,开始设置心脏病监护病房(CCU)和外科 ICU。为有效地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许多医院又建立了呼吸疾病加强监护病房(RICU),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以及心肺功能的监测。但是,就总体水平而言,国内 ICU 在监护设备、人员编制、所开展的技术水平以及监护病房的设置方面等,仍与发达国家有着相当明显的差距。
, 百拇医药
    一、重症监护医学的基本概念

    1.监护:为判断某项治疗的效果和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连续或接近连续的方法实时评价其生理功能。监护与测定完全不同,监护是连续的或接近连续的临床工作,而测定是间断进行的工作。因而监护病房中连续地心电图监视是符合监护定义的,而动脉血气分析只不过是测定。但有时两者之间无严格的区分,例如,应用肺动脉导管可用于连续监测肺动脉压力,并可间断地测定肺动脉楔压和心输出量。监护的另一个含义是“实时”,如动态心电图监测虽然是连续的,但并不符合监护的定义,因为动态心电图不能提供“实时”的情况。

    监护分为创伤性和无创伤性两种。创伤性方法需进入患者体内(如肺动脉压力测定和食管内压力测定)。无创伤性监护不进入人体内,只在皮肤表面或采取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样本进行监测。目前创伤性监护存在某些缺点,如存在感染的危险性,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可能传播某种传染病(如肝炎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连续取血样可丢失大量血液及血栓形成,故现在趋向于应用无创伤性监护。有人预言,2000年后即可用多普勒技术等进行无创伤性肺动脉压力和心输出量测定,取代传统的肺动脉导管[4,5]
, 百拇医药
    2.ICU的功能:(1)严重心、肺和肾功能衰竭、创伤和其他各种严重有生命威胁的患者均集中于ICU,便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监护。(2)应用先进的医学诊断技术和生命支持疗法,例如:复苏除颤、体内心脏起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心导管、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等。(3)ICU的医师和护士均受过特殊的训练,对严重疾病的紧急处理有特定的技术。(4)ICU具有生命支持的环境,包括床旁监护、生命支持设备和机械通气机等,组成了一个特异的生理功能单元[3]。ICU的组成可按四个系统来划分:(1)医疗传统上的区分(内科ICU、外科ICU);(2)器官系统上的区分(RICU,CCU等);(3)临床综合征方面的区分(休克监护病房、创伤监护病房等);(4)由患者群体来区分(新生儿监护病房、儿科监护病房等)[3]。有些医院将ICU妥善地以水平分布或垂直分布的方式放在一起,共同使用实验室以及某些人力资源,例如呼吸治疗师或医技人员[2]
, 百拇医药
    3.危重症患者:(1)危重症是指生理功能处于不稳定的患者,体内重要器官功能的任何微小改变,即可导致机体器官系统的不可逆的功能损害或死亡。间断或连续的监护,其目的在于早期发现这些微小功能的改变,并提供适当的治疗以使患者恢复较为稳定的生理状态,从而防止器官系统的损害和死亡。(2)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某种特殊的治疗,治疗可为间断(如透析)或连续(如机械通气)进行。ICU 的功能在于监护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指征,并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2]

    4.重症监护医学:对因创伤或疾病而导致危及生命或处于危险状态,并且有一种或多个器官衰竭的患者,进行多种学科和多种功能医护监护的医学领域。这是美国国立卫生院(NIH)为重症监护医学下的定义[3]

    二、加强监护病房的设置

    ICU的位置应在医院的特异区域。为预防院内感染,ICU 入口应有双重门的锁气室,使外界空气不致流入。应配置现代化的通气设备,最好的设施是用层流的净化空气进行通气。此外,ICU 应创建安静舒适的环境[6]
, 百拇医药
    1.加强监护病房的设置:美国监护医学协会推荐ICU的床位数为 12 张。病床分布方式有:(1)大房间开放式设计,类似复苏室,床位依次排列,床头靠墙;(2)私人房间式,如 CCU 病房设计,每一间房间围绕中心监护站;(3)2~4张病床的监护室,每一监护室有独立的护士站。目前推荐第三种 ICU 设置方式,一个 12 张床位的监护病房可设计为二个 4 张床位的监护室,一个 2 张床位的监护室和二个隔离室(各一张床位)。每个监护室可作为独立的护理单元,有护士站、供应站、监护仪和信息中心[7]

    ICU的床位空间是进行监护的重要问题。每个床位应有18~23 m2的床旁空间。此外还需要有2~3倍的额外空间安排监护设备和生命支持系统,以支持ICU的运作[5,6]。老式的 ICU 设计成为复苏室模式,床头紧靠墙,各种设置都安置在床头。紧急情况下,常造成气管插管和气道管理的困难。现代ICU的设置如同手术室,病床离开墙壁,各种设置则安装在病床的一侧,靠近患者的头部,因而能从全方位(360°)监护患者。目前这种设置被称为“生命岛”,使各种监护仪、设置和设备等都在随手可取之处。近 10 年来,ICU 中监护设施的实质性改变是中心监护站概念的变化。早先 CCU 的设计是一个中心站配置一个监护仪,以观察心电图的变化,现代 ICU 中已不再流行这一种设置。ICU 中有护士和医师在患者床旁进行监护工作[8]
, 百拇医药
    2.ICU的辅助设置和床旁区域:(1)监护仪器的合理安排:ICU 的病床均被很多的电子仪器和装置所包围,故应作合理安排,其床头处应留有 60 cm 的空隙,可进行紧急救治工作如气管内插管。另外,对监护仪器按系统或器官功能参数分门排列,以便迅速掌握有关某一器官的信息。(2)床旁有一定强度的、可移动的照明装置,灯光应经过颜色校正,能正确辨认皮肤的颜色。(3)病床配有脚轮及制动装置,并可调动高度及倾斜度,其两侧装有可调的栏杆。现代 ICU 内的病床,已由微处理机来控制,可使病人的体位放在最佳位置,操作极为便利。每张病床的上方设有天轨,有可以自由移动的吊液装置及围帐。(4)床旁装置:信号开关、墙壁电插座11~18个;氧气接口每个床位2~3个;压缩空气接口每个床位1~2个;负压泵接口每个床位2~3个。(5)ICU 应靠近电梯、急诊室、手术室、实验室、放射科和其他监护病房,应配有应急电源等[9]

    3.特别支持系统区域: ICU 应有药疗准备区、营养调配区和X线读片室。从电脑荧光屏上获得X线影像学资料的数字图像技术已在某些 ICU 中得到具体应用。应有实验室,作电解质(如钾,钠,氯等)、红细胞压积、乳酸、钙、镁分析等。ICU 可有小手术室,以便做紧急气管切开、开胸止血、心包减压及安装起搏器[10]
, 百拇医药
    4.ICU 内应有的设备:(1)基本固定设备: 每个床位均应配置中心供氧、压缩空气和高、低压中心吸引装置、微量输液泵和注射泵。可移动的装备包括机械通气机(包括无创伤机械通气机)、湿化器、心电监测器、心肺复苏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插管、各种接头、心室颤动除颤器、体外起搏器、手动辅助换气囊以及急救药品等,还应有呼吸功能监测仪、心律及体温监测器、心输出量测定仪和多道血流动力学监测器,可监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肺动脉楔压、左房压以及肺功能的各种参数,如潮气量、肺活量、肺顺应性及吸入和呼出气体量。血气分析仪和纤维支气管镜应为常规配置。一般床位较多的 ICU,多配有移动式床边 X 线机[8]。(2)特殊设备: 对特殊科室的 ICU, 需配置特殊设备,如对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源性休克者,或心脏外科术后伴有心功不全者,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均应尽早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或应用左心辅助循环装置进行循环辅助。RICU 及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可备有体外模式肺氧合装置,有条件时可配备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装置以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在危重肾病加强监护病房应备有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床旁血液净化装置等设备[9]
, 百拇医药
    5.ICU 的监护系统:(1)床旁监护仪:目前床旁监护仪的功能已得到充分重视,床旁监护仪可直接测量和监视生命指征。常监测的项目有心电、血压(有创或无创)、呼吸功能参数、机械通气机的工作参数、动脉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图和温度以及血流动力学等各项参数,并能对所测得的信号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处理,如显示心率、血压趋势图等数据的图形或波形。当监测的参数超过所预置的范围时,可发出报警信号,并能立即自动通过记录器迅速打印出有关资料或图形。对于数字通讯的监护系统,床旁监护仪除显示本床患者信息外,还可观察其他被监护患者的信号。(2)中心监护仪: 设置中心站的 ICU, 中心监护仪显示各床旁监护仪送来的波形和数字信号,如心电、呼吸和压力等。当监测的参数超过预置的范围时,可发出中心报警信号。(3)系统控制器: 在第一、二种病床分布方式 的 ICU 中,系统控制器是监护系统的核心,可控制床旁和中心监护仪之间的信号传输和交换过程。(4)记录器: 记录器记录监护仪(床旁和中心监护仪)所监测的各种波形,既可以手动记录,也可以自动记录,并打印出所需资料[5,8]
, 百拇医药
    三、 重症监护医学协会的建设性指南和管理标准

    国际重症监护医学协会成立于 1970 年,发表了几项重症监护医学的建设性指南,以改善重症监护医学的管理,以最佳的医疗质量进行 ICU 的医疗实践。其中有ICU设置指南[6]、ICU 患者住院和出院标准[11]、ICU任务和人员指南[10]及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的监护指南[12],这些指南和标准对我国危重症监护医学的建设和发展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现将其中之一摘录于下:

    对急性呼吸衰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推荐监护标准[12]

    1.参加人员: 护士、呼吸治疗师及辅助支持人员。医师每日24小时值班。
, 百拇医药
    2.适当监护:监测心电图、氧饱和度、潮气末二氧化碳、血流动力学参数和体内温度。

    3.适宜的支持服务:

    (1)每日24小时放射学服务。

    (2)每日24小时实验室服务,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应在一日内获得,常规实验室检查在急症情况下应1小时内回报。

    (3)气管插管和插管所需设备,包括吸引器。

    4.一般处理:

    (1)初期实验室检查。

    (2)每小时的生命指征。

    (3)对不稳定的患者进行完全、连续的血流动力学监护。
, http://www.100md.com
    (4)每4小时至少测定一次以下指标: 吸入氧的百分比、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气道压力、吸入气的温度及氧饱和度,检查报警装置的设置。

    (5)每8小时计算一次出入量。

    (6)有设备时应建立:①血气分析;②呼吸功能测定;③营养支持服务;④连续静脉滴注通道;⑤气管插管套囊的压力测定;⑥患者体重的测量。

    (7)预防措施:例如预防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和避免院内获得性感染。

    (8)适宜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心脏起搏、特殊的病床体温控制装置及胸腔穿刺、胸腔引流、气管切开、抗凝治疗和透析治疗设备。

    5.通气机管理:

    (1)气道管理:保证气道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安全性,防止患者自我拔管,适宜的镇静,处理分泌物。
, 百拇医药
    (2)机械通气支持:①氧饱和度应维持在 大于 90% 以上的水平(先天性紫绀性心脏病和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除外);②避免吸入氧浓度大于 50%,以防止氧中毒。③保证适当的氧释放,并有适当的监测手段;④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镇静,尽量减少动脉取血作血气分析。

    (3)根据客观的肺功能测定、临床观察和所需机械通气的基本病变改善状况,及时撤机。

    《参考文献》

    [1] John RC, Dorinsky PM.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pathogenesis and approach to therapy.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4,15: 325-335.

    [2] Hoyt JW, Harvey MA, Axon DC. The critical care unit: design recommendations and standards. In:
, 百拇医药
    Ayres SM, ed. Textbook of critical care. 3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 1995.7-14.

    [3] Mizock BA, Well MH. Introduction: history and destin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In: Carison RW,Geheb MA, eds. Principles practice of medical intensive care.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1993.1-5.

    [4] Meyer BC. Visions of Tomorrow's ICU. Am J Nurs, 1993,45:27-29.

    [5] Hess D, Kacmarek RM, Stoller JK. Perspectives on monitoring in respiratory care. In: Kacmarek RM,Hess D, Stoller JK, eds. Monitoring in respiratory care. New York: St Louis Mosby, 1993.1-11.
, 百拇医药
    [6] Task Force on Guidelines.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Recommendations for critical care unit

    design. Crit Care Med, 1988,16: 796-806.

    [7] Fein IA, Strosberg MA, Fein SL. Organization of critical care units. In: Carison RW, Geheb MA, eds.

    Principles practice of medical intensive care.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 1993.57-65.

    [8] Douce FH. The future of the respiratory care profession. In: Burton GG, Hodgkin JE, Ward JJ, eds.
, http://www.100md.com
    Respiratory care. 4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97.101-109.

    [9] Bekes C, Scott WE, Friedman B. Standards. In: Carison RW, Geheb MA, eds. Principles practice of

    medical intensive care.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 1993.67-77.

    [10] Task Force on Guidelines.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Guidelines for categorization of services

    for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 Crit Care Med, 1991,19: 279-285.
, 百拇医药
    [11] Task Force on Guidelines.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Recommendations for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criteria. Crit Care Med, 1988,16:807-808.

    [12] Task Force on Guidelines.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Guidelines for standards of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on mechanical ventilatory support. Crit Care Med, 1991, 19:

    275-278.

    (收稿:1998-04-01 修回:1998-06-3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