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内科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74042
临床病理讨论第245例——哮喘伴皮疹、发热、肌肉关节痛
http://www.100md.com 《中华内科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刘惠兰 李国刚 赵砚池

    单位:100038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990331 患者男,50岁。因发作性哮喘2个月,伴皮疹、发热,肌肉疼痛1月余,于1998年7月28日收入我院。2个月前,在外院治疗哮喘,服中药一包后约15分钟突然出现喘憋、咳嗽,立即自服激素、氨茶碱、息斯敏等,约10小时症状逐渐好转。一个月前无诱因发热,体温最高达39.6℃,伴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在人民医院就诊,查血象WBC 16.9×109/L,应用青霉素治疗,体温下降至37.5℃。二周来,肌肉关节疼痛加重,肩及双足底触碰时疼痛难忍,不能行走,脚趾麻木,双眼发红,无流泪及分泌物增多。一周来,双下肢水肿,四肢及面部出现紫红色皮疹,不痛不痒,再次检查,血象Hb 105 g/L,WBC 47.7×109/L,分叶0.30,淋巴细胞0.05,嗜酸细胞0.65,以嗜酸细胞增多症待查收入院。3年来每年冬季患支气管哮喘。无肾脏病史。体检:T 37.6℃,P 94次/分,R 18次/分,BP 13.4/8 kPa(1 kPa=7.5 mm Hg)。四肢皮肤散在紫癜及瘀斑,突出皮肤,压之不褪色。球结膜充血,舌及上腭黏膜可见出血点,双肺未闻干湿性音,心、腹未见异常,双足背水肿,压痛(+),双手臂及下肢感觉检查呈手套、袜套样减退。入院检查:Hb 88~54 g/L,WBC(41.9~12.2)×109/L,中性0.16~0.87,淋巴细胞0.06~0.13,嗜酸细胞0.78~0,嗜酸细胞计数最高达28.3×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凝血象正常,血沉83 mm/1 h。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1.5 g。尿红细胞满视野,100%变形红细胞。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35.9 ml/min,血尿素氮16.3~11.36 mmol/L,肌酐141.4~114.9 μmol/L。血白蛋白27~31.6 g/L,自身抗体阴性,补体正常。IgG 18.8 g/L,IgA 4.63 g/L,IgM 2.2 g/L,类风湿因子及C-反应蛋白(-)。骨髓象:嗜酸细胞占0.70,增生性贫血。B超:双肾大小、形态结构未见异常。心电图及胸片未见异常。双眼陈旧性虹膜睫状体炎,萎缩性鼻炎。1998年8月6日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结果:P-ANCA(+);抗髓过氧化物(MPO)90%,抗蛋白酶-3(PR-3)(-)。9月10日复查,P-ANCA(+),抗MPO 67%。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GBM)(-)。肾穿刺:免疫荧光9个肾小球(-);光镜:30个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呈局灶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4个细胞新月体,6个细胞纤维新月体,4个小型细胞新月体形成,毛细血管严重损害,2个球性硬化,其余8个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轻度弥漫增生,肾小管灶状萎缩及多数红细胞,肾间质灶状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小动脉壁增厚,部分伴有纤维素样坏死,结合临床,符合Ⅲ型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入院后第3日,患者哮喘再次发作,咳嗽,痰中带血伴尿少,予泼尼松60mg/d治疗。曾行2个疗程的甲基泼尼松龙冲击,并应用环磷酰胺(CTX)冲击一疗程,症状渐减轻,尿量增加,肾功能恢复正常,血象Hb 104 g/L,WBC 12.2×109/L,中性0.87,淋巴细胞0.13。嗜酸细胞直接计数0.05×109/L,ANCA滴度下降。因经济原因,于1998年9月26日自动出院,定期来院行CTX冲击治疗。
, 百拇医药
    临床讨论

    赵砚池医师(肾内科) 病例特点:(1)中年男性;(2)有哮喘史3年;本次发病前有服中药过敏史;(3)主要症状体征有:不规则发热,贫血、皮肤紫癜,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肌肉痛,关节痛,四肢周围神经炎表现。肾脏受累:急进性肾炎综合征,伴急性肾功能不全;肺脏受累:哮喘、咳嗽、咯血痰。(4)实验室检查:明显贫血,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多,血沉增快,血P-ANCA(+),抗MPO(+),提示病变活动。(5)肾穿刺病理有肾小球纤维素样坏死和新月体形成,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6)本病例激素及CTX治疗有效。本病以肾脏病为主,兼有肾外表现,结合病理,符合急进性肾炎(RPGN)Ⅲ型。近年来,对RPGN的病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按病因将原发性RPGN分为五型。Ⅰ型:抗GBM抗体型(不伴肺出血);Ⅱ型:免疫复合物型,抗GBM抗体及ANCA(-);Ⅲ型:ANCA相关性肾炎。ANCA阳性,肾组织很少或无免疫球蛋白沉积。Ⅳ型:Ⅰ型与Ⅲ型的结合;Ⅴ型:肾组织很少或无免疫球蛋白沉积,ANCA及抗GBM抗体均阴性。本例符合RPGNⅢ型,并有哮喘史及血嗜酸细胞增多明显,进一步考虑是否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尚需除外继发性小血管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百拇医药
    邹万忠医师(北京医科大学病理科) 目前,血管炎的分类,大多数学者意见按主要影响血管的大小分类。大动脉炎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例如高安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以动脉中层及外层纤维素样坏死、弹力纤维断裂及全层单核细胞浸润为特点,后期则形成动脉壁纤维化,管腔狭窄甚至阻塞。影响中动脉的以经典型结节性多动脉炎(PAN)为代表。主要影响小血管的有显微型多血管炎(MPA)、Wegener肉芽肿(WG)、CSS等。MPA为一种坏死性血管炎,很少或没有免疫复合物沉积,主要影响小血管如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多见,肺毛细血管炎常常发生,当累及中动脉时,可能与PAN有重叠。本例肾活检结果有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局灶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并有新月体形成,小动脉壁增厚,部分小动脉伴有纤维素样坏死,原发性小血管炎诊断成立。WG及CSS有肉芽肿形成,而MPA没有。多数情况下,MPA、WG及CSS只凭肾活检病理不易区分,三者在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可能还有些特点。本例病理改变结合临床有哮喘、血嗜酸细胞增高可诊断为CSS。

, 百拇医药     刘惠兰医师(肾内科) 原发性小血管炎以WG、MPA多见,而CSS则较少被诊断。这是一类主要累及全身小血管的疾病,肾脏的血管极为丰富,故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受累器官之一。WG主要临床病理表现三联征,即上、下呼吸道坏死性肉芽肿炎症、血管炎和慢性肾炎,患者可有慢性鼻炎、鼻中隔穿孔、鼻腔阻塞、脓性鼻溢,慢性咳嗽、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重者甚至可有声门水肿、糜烂、声嘶。MPA为非肉芽肿性原发小血管炎,可有非特异性症状及咳嗽、咯血或小叶肺炎等肾外表现,肾脏受累常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原发性小血管炎发病机制不清,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和免疫机制有关。1982年Davies等[1]首先在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发现ANCA,随后研究发现ANCA对于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诊断是一个敏感并且特异的指标。比较公认的是WG大部分为C-ANCA阳性,其靶抗原为 PR-3,对其诊断特异性可达97%。MPA大部分表现P-ANCA阳性,主要靶抗原为MPO,对其诊断特异性达80%。本例患者突出临床表现有两点:(1)有哮喘史3年,曾住呼吸科;(2)血嗜酸细胞增多明显,最高达28.3×109/L,使我们想到其诊断为CSS。
, http://www.100md.com
    早在1984年Lanham等[2]提出对本病的三个诊断标准:(1)哮喘;(2)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增多>1.5×109/L;(3)累及2个或多个肺外器官的全身性血管炎。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血管炎分会对该病提出6项诊断标准:(1)哮喘;(2)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10%;(3)单发或多发神经炎;(4)非固定性肺内浸润;(5)付鼻窦炎;(6)嗜酸细胞浸润。具备上述6项中的4项或以上可考虑诊断,此标准敏感性85.0%,特异性99.7%。按这两个标准,本例均可诊断为CSS。Lanham等[2]认为,临床上一些具有CSS血管炎表现的患者所以很少被视为本病,主要因为严格遵守Churg和Strauss描写的3项主要组织学变化,作为诊断标准,即嗜酸细胞浸润、肉芽肿、坏死性血管炎,这种局限在病理改变的标准使本病很少被诊断。事实上,这些组织学改变,无论是暂时或是间断的,一般不共同存在,只是在很少病例可同时看到。而且这些变化也不是CSS特定的病理变化。文献报道,在CSS病理变化中,肉芽肿在肾脏中并不多见,而在心、肝、脾及肺组织中更常见。因此应重视临床对本病的诊断,而不应过分强调病理学方面的变化。
, 百拇医药
    Falk等[3]1997年报道6例CSS,C-ANCA阳性2例。P-ANCA阳性2例。Schmitt等[4]于1998年在风湿病杂志上报道16例CSS患者中,ANCA阳性者7例,多与疾病活动有关,其中C-ANCA阳性4例,P-ANCA阳性3例,说明CSS和ANCA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变应性支气管曲菌病:在临床上有哮喘、肺内浸润、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咳棕褐色痰栓或支气管管型,痰中可找到曲霉菌,做血清沉淀抗体及曲霉菌抗原皮试可阳性,但临床上不伴血管炎表现。

    吕弗琉(Loffler)综合征:病人有哮喘、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肺部有阴影,但不伴全身血管炎表现。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AIN):本例有用药史,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嗜酸细胞增多伴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受损,应考虑本病,但AIN病理上应以间质病变为主,而本病肾小球病理改变明显,单用AIN似难以解释全部疾病过程。
, 百拇医药
    过敏性紫癜肾炎:本例皮肤紫癜相当严重,伴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受损,应考虑此病。但本例免疫荧光检查阴性,并无IgA等免疫球蛋白沉着,可不予考虑。

    张志军医师(肾内科) CSS发病率较低。美国Maya医院1950~1974年间仅发现30例;国内马骥良[5]积累了1980~1992年资料,报道了8例。除本身发病率低外,这可能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以及缺乏全面、动态的检查有关,导致一些病例的漏诊或误诊。MPA及WG的肺X线片往往表现为固定损害,而CSS的肺部嗜酸细胞浸润仅呈一过性。与WG、MPA相反,CSS心脏病发生率是高的,且较严重,是常见的死亡原因。CSS常伴缺血性胃肠受损,而MPA及WG少见。本例未合并心脏及胃肠损害,可能与用药较早,使疾病未再进展有关。

    高秀林医师(肾内科) CSS的治疗和其他原发性小血管炎治疗原则一样,主要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一般反应较好,过敏症状及嗜酸细胞增多很快改善,血管炎也很快缓解。惟在治疗过程中末梢神经炎症状较其他症状迁延不愈。当病情危及生命如合并大出血、急性肾衰时,可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并可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也有加用干扰素α2b(IFN-α2b)的报道。对伴有肾功能衰竭者也有加用血浆置换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静脉滴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以及免疫吸附等也有应用。目前,国际上对难治性小血管炎,有试用抗T细胞单克隆抗体,抗Th细胞单克隆抗体,但价格昂贵,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此外,对CSS的其他临床症状如哮喘、周围神经炎等的治疗,也不能忽视。缓解期继续用泼尼松或合并CTX维持治疗1年以上。本例经激素及CTX治疗后,尿量增加,肌酐下降,肾功能很快恢复,嗜酸细胞计数正常,惟两足麻痛仍然存在,但较前减轻。
, 百拇医药
    李国刚医师(肾内科) 以往认为,在我国原发性小血管炎的发病率较低,但随着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此病在我国并非罕见。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在引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该病预后大为改观,5年存活率可达70%~80%。ANCA滴度及嗜酸细胞计数下降是治疗CSS有效的参考指征。CSS死亡病例多因心功能不全、脑血管障碍、消化道出血等内脏血管病变而出现病情急剧变化所致,其中半数是复发病例。因此,在缓解期为防止再发的维持治疗以及定期进行病情监测是很重要的。在活动性疾病中,反映内皮细胞损伤的血清可溶性血栓调节素(soluble thrombomodulin, sTM)、反映T细胞及嗜酸细胞活动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leukin-2 receptor,sIL-2R)及嗜酸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三者均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有显著相关性,可能是疾病活动的血清学指标。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 Davies DJ, Moran JE, Niall JF, et al. Segmental necrotising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antineutrophril antibody: possible arbovirus aetiology? Br Med J [Clin Res], 1982,285:606.

    2 Lanham JG, Elkon KB, Pusey CD, et al. Systemic vasculitis with asthma and eosilnophilia: a clinical approach to the Churg-Strauss syndrome. Medicine, 1984,63:65-81.

    3 Falk RJ, Jennette JC. ANCA small-vessel vasculitis. J Am Soc Nephrol, 1997,8:314-322.

    4 Schmitt WH, Csemok E, Kobayashi S, et al. Churg-Strauss syndrome: serum markers of lymphocyte activation and endothelial damage. Arthritis Rheum, 1998,41:445-452.

    5 马骥良.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中华内科杂志,1994,33:534-536.

    (收稿:1998-11-24 修回:1998-12-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