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内科杂志》 > 1999年第10期
编号:10274169
脑脊液检验仍然是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
http://www.100md.com 《中华内科杂志》 1999年第10期
     作者:胡振序

    单位:430060 武汉,湖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991001 脑脊液临床检验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首先是镜下作细胞学检查,其后开展生化成分测定以及病原菌培养。由于检验技术逐渐提高,经验不断积累,它已成为某些疾病确诊的决定性手段。多年来脑脊液常规检验广泛应用于内科临床,脑脊液动力学检测常用于神经内外科。可是,近年来许多医院收检脑脊液标本越来越少,相当一部分医生不作腰穿或腰穿操作不熟练。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这样下去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产生这种现象与医患双方都有关系。一是过分渲染了现代医用影像技术的诊断价值,同时许多病人和家属对脑脊液检查的性质及在体内的功能不了解,多误认为脑脊液是“体内精华、不可耗损”。所以,许多病人迷信并愿意接受CT或磁共振(MRI)检查,从而拒绝腰椎穿刺。二是偶因腰穿而引发医疗纠纷,以致医生因噎废食,不敢或不愿作腰椎穿刺。其实,脑脊液检验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是影像学诊断所不能代替的。在有关的学术会议上,专家们呼吁应该加强脑脊液检验工作,全面提高我们的临床工作水平。
, 百拇医药
    脑脊液检验是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系列技术。因为脑脊液与脑-脊髓密切相关,它们共同封闭在脑室与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成分与性质的改变常常可以反映中枢神经病变的性质或病因。如在镜下或培养中发现致病菌,便可准确无误地作出病原学诊断,若发现癌瘤细胞或异常血细胞,也可作出有关疾病性质的诊断。另外,中枢神经系统是体内特殊免疫器官,许多神经免疫疾病也只有从脑脊液检验中反映出来。不仅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检测脑脊液,许多外源性疾病,如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感染也可以应用酶联免疫检测法和多聚酶链反应来帮助诊断, 它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足以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了观察神经系统疾病的演变过程,重复或追踪检验脑脊液,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变化,从而有助于阐明发病机制,并判断治疗效果。目前不仅有许多涉及脑脊液的论著,而且在我国已有若干关于脑脊液的专著及专刊。当今开发脑脊液检验技术方兴未艾,在细胞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酶学以及生物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有着广阔的前景。

    有些医院不重视脑脊液检验工作,因此在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含糊诊断。例如:将中枢神经炎性疾病笼统的诊断为“颅内感染”、“散发性脑炎”、“脑膜脑炎”。其实炎性疾病不一定都是感染所致,像癌性脑膜炎、脑膜白血病、蛛网膜下腔出血都可以表现出炎性刺激征;神经免疫性疾病在病理上也有炎性改变。即使颅内感染的炎症,也有寄生虫、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感染之分,这都需要脑脊液检验来作诊断和鉴别诊断。影像学作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病例,像脑脓肿、肉芽肿、脑炎都可能有难以鉴别的占位效应,这样的病例不应该忘记借助脑脊液来加以鉴别。还有少数病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提示为脑血管疾病,后经血液和脑脊液同步培养却证实是血源性颅内感染所致。有些恶性肿瘤经过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由于没有监测脑脊液,竟潜隐性地发生颅内或椎管内转移,以致前功尽弃。因此,其他方法不能代替脑脊液检验。
, http://www.100md.com
    脑脊液检验毕竟是辅助诊断方法之一,像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样,都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这些辅助检查结合起来有时可以提高诊断效果。譬如影像诊断的优势在于确定中枢神经病灶的位置和范围,而疾病性质的诊断常常是推理的、经验性的臆断。不仅颅内感染同脑肿瘤有时难以鉴别,有些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影像上可以毫无显示,而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验可以确诊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甚至多发性硬化同多灶性脑梗死在影像学上也难以区别,而脑脊液检验的适应范围正是有助于定性诊断。

    上述这些事实和道理已是许多医生所共知的。因此,凡是对需要作脑脊液检验的病人,应该向病人及家属耐心解释,争取他们的理解与合作。如果应该作脑脊液检验而没有送检者,这属于医疗工作上的失职行为。至于因腰穿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在医疗鉴定工作中偶尔遇到。这些鉴定案例或与腰穿有关,或与其无关。与腰穿有直接关系者,多属腰穿时机不当、或所取节段部位不准、或操作不妥;另外一些却是因药物过敏(包括局麻药品)或其他偶然的原因致死或致残。所以,医生应该接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扬高度的敬业精神,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放开脑脊液检验,把提高医疗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那种无意义的医疗纠纷也将会降到最低的限度。,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