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内科杂志》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74318
第260例——头痛、呕吐、右上肢麻木乏力
http://www.100md.com 《中华内科杂志》 2000年第7期
     作者:文锦 高国勋

    单位:文锦(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 成都,610072),高国勋(神经内科)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000736病历摘要

    患者男,20岁,农民。因右上肢麻木2个月,加重伴头痛、恶心及呕吐3 d入院。2个月前出现不明原因右上肢麻木,继而乏力且逐渐加重,以致不能握筷进餐。半个月前后枕部轻度疼痛,尚能耐受。3 d前症状加重,且伴恶心呕吐,为非喷射性,吐出胃内容物。入院前晕倒1次,很快清醒伴出汗。患者无意识丧失及大小便失禁现象。体检:T 36.7℃,P 60次/min,R 20次/min,BP 115/7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合作,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无黄染及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部及心肺部物诊阴性。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未扪及肿块和移动性浊音。颈肌无抵抗,克氏征(-),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0.3 cm,对光反射敏感,右角膜反应迟钝,双眼视乳头无水肿;右面部痛、温、触觉减退,双侧咽反射消失。四肢肌张力正常,自主运动肌力Ⅴ级。右上、下肢及躯干右侧痛、温、触觉减退,右上肢形体觉、位置觉消失,且其腱反射较对侧增强,但病理征阴性。脊柱无异常。腰穿:脑脊液压力为125 mm H2O。实验室检查:WBC 9.8×109/L,中性0.7,淋巴 0.3。RBC 5.49×1012/L,血红蛋白(Hb)16.1 g/L。大小便(-),肝肾功能(-),空腹血糖 5.34 mmol/L,血钙2.64 mmol/L,血钾4.14 mmol/L,均属正常范围。HbsAg、HbeAg、抗-HBc、抗-HBs、抗-HBe、抗-HBc-IgM均(-)。脑脊液WBC 2.5×106/L,糖4.93 mmol/L,氯119.3 mmol/L,总蛋白1.4 g/L,寡克隆区带阳性;未查见新型隐球菌及霉菌,细菌培养阴性,PCR法查Tb-DNA 阳性(两次),HSV1-DNA(-)。特殊检查:胸部X线示心肺(-),头颅 CT(-),脑电图(-)。诱发电位(SSEP)双侧N9波幅极度低矮,疑有双大脑半球病变。诱发电位(ABR)右Ⅱ、Ⅲ、Ⅳ波消失,提示脑干病变。住院后加做MRI,见延髓内有3 cm×2.8 cm×2 cm异常信号的囊状改变,右后壁上方有2 cm×1.2 cm×1 cm结节状肿物。腹部B超见右侧腹后壁有6.2 cm×4.8 cm回声不均质的团块影。腹部CT显示右肾上极及肾上腺区域有5 cm大团块影。动态血压观察:收缩压125~150 mm Hg,舒张压73~96 mm Hg。病人先以神经系统症状收住院检查,在排除颅内感染性疾病后,经MRI检查发现脑干有一囊实性肿物而行手术。术中血压正常。在住院期间常规B超检查又发现右侧腹后壁有一约6 cm肿块,虽动态血压检查也有些波动,但无持续及阵发性高血压。在脑部手术后1个月再次行腹后壁肿块摘除,手术发现包块位于右肾上内侧,界于肾筋膜与肝包膜之间,较固定,旁边有正常肾上腺组织。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血压平稳,保持在(100~125 mm Hg)/(55~68 mm Hg)之间。心率90~98次/min,心电图正常。病人术后经输液及抗感染治疗,于第2次术后12日出院。
, http://www.100md.com
    临床病理讨论

    郭富强医师(神经内科) 患者为青年男性,起病缓慢且逐渐加重,主要表现头痛、呕吐、右上肢麻木乏力及右半身感觉障碍。在做MRI之前曾怀疑患者有颅内感染:(1)脑炎:颅脑CT(-),脑电图(-),诱发电位怀疑有双侧脑半球病变,以左侧半球及脑干病变较重,以及脑脊液(CFS)蛋白升高等,应排除脑炎。但病人起病缓和,无高热及意识障碍,CFS查HSV1(-),均不支持。(2)真菌性脑炎:如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等。这种脑炎半数继发于恶性肿瘤或免疫缺陷疾病。本例既往身体健康,CFS多次均未查到隐球菌及霉菌,可以排除。(3)脑囊虫病:病人来自猪囊虫病流行区的彝族自治州农村地区,应予考虑。但囊虫病的病程较长,症状多以癫痫样发作为主,CT应见到大脑半球散在的小囊或钙化点,本例均不符合。(4)结核性脑膜炎:虽然CFS曾两次Tb-DNA阳性,但病人颈软,克氏征(-),无脑膜刺激征,CSF的糖、氯不降低;而且查Tb采用PCR法可能出现假阳性,故结脑也不予考虑。病人在作MRI后发现有脑干占位性病变,病人有定位性体征:右上、下肢及躯干部痛、温、触觉减退,为脊髓丘脑外侧束损害;双侧咽反射消失,提示延髓疑核受损,属延脑后部综合征。(5)转移瘤或结核瘤:因病人有腹后壁肿块,但一般转移病灶及结核瘤在大脑半球多数为实性,且极难转移到脑干,故不考虑。(6)脑干肿瘤:多为星形细胞瘤或室管膜瘤,但除有继发性脑干内空洞外很少形成较大的囊性肿瘤。(7)脑干囊肿:发生于脑干或Ⅳ脑室的囊肿,可以有皮样囊肿或脉络膜囊肿,但不好解释影像学何以出现囊实两部分情况。(8)血管母细胞瘤:常表现囊实两部分影像,多位于小脑半球及蚓部,也可位于脑干及Ⅳ脑室,甚至发生于幕上任何部位,但该瘤的最终诊断还有赖于术后的病理检查。
, 百拇医药
    杨世春医师(泌尿科) 该青年患者B超提示右腹后壁有实质性占位病变,应考虑:(1)腹后壁软组织肿瘤:如脂肪瘤、纤维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或肉瘤。从肿瘤体积判断应是良性瘤,若已形成恶性的肉瘤,则肿块应是10 cm以上的巨大肿瘤。(2)淋巴瘤:往往伴有腹主动脉旁及纵隔多数淋巴结肿大,甚至引起肝脾的肿大或血象改变,目前证据不足。(3)肾上腺皮质肿瘤:患者可出现醛固酮增多症等一系列表现,本例没有。(4)肾上腺髓质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一般儿童多见,肿瘤恶性程度高,较短时间形成巨型包块;又如嗜铬细胞瘤,病人应有高血压等症状,目前表现尚不充分。(5)肾脏肿瘤:儿童可有肾母细胞瘤,成人多为肾细胞癌,20岁左右年轻人则两者均有可能;若有转移多发生于肝、肺、淋巴结及骨髓,脑转移少见。肿瘤的定位用现今的影像学检查已能确定。本例最后定位于肾上腺,则肾及软组织肿瘤均可以排除,而应考虑嗜铬细胞瘤的可能。

    黄光富医师(神经外科) 病人兼有腹后壁实质性包块及脑干占位性病变,故应考虑:(1)不同源性肿瘤,腹后壁肿物与脑干病变无关系。脑干占位性病变多系胶质细胞瘤,如星形细胞瘤或室管膜瘤。胶质肿瘤一般周界不清,在脑干很少发生囊性变,偶尔可出现继发性空洞,但都为脑干内部小空洞,与本例表现不同。(2)同源性肿瘤,腹膜后肿瘤如肾癌等转移到颅内。癌栓顺颈内动脉上升,多数在大脑中动脉分支处停留,如顶叶、顶额或顶枕附近的灰白质交界处;极难发生于脑干,一般也不形成囊变。(3)同源性病损,即同一种疾病分别出现脑干、肾或肾上腺囊肿或肿瘤。本例MRI显示脑干为囊性肿物,并有附壁结节,为较典型的血管母细胞瘤影像。血管母细胞瘤占颅内肿瘤的1%~2%,颅后凹肿瘤的7%~8%,其中80%见于小脑半球,13%在小脑蚓部,7%在Ⅳ脑室底或脑干,偶见于大脑半球及脊髓,多为单发,偶尔多发。此病发生年龄20~40岁,男比女多见。本例为脑干血管母细胞瘤可能合并肾细胞癌或嗜铬细胞瘤,则Lindau病可以成立。
, http://www.100md.com
    李蓬秋医师(内分泌科) 病人兼有脑干及腹后壁两处占位病变,应考虑:(1)腹膜后无痛性肿块可为淋巴瘤。淋巴瘤可伴有全身多器官浸润,10%侵及颅内,但多以弥漫性脑膜瘤病形式出现,不形成脑干占位性结节。(2)腹膜后生殖细胞癌。生殖细胞肿瘤除性腺睾丸可发生外,亦可在人体中轴线任何部位发生;若为多发性生殖细胞癌,则可在腹后壁及颅内松果体等脑干以上部位发生,该瘤多为实性,少数形成囊性变。(3)肾囊肿或肾癌,典型表现为腰痛、血尿、腹部包块三联征,肾癌5%~7%转移到脑部,但本例影像学检查结果不太支持。另有一种家族性肾癌,常伴有视网膜和小脑先天性血管瘤,又称为von Hippel-Lindou病。(4)嗜铬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青年人,男性多见,病人有高血压、高血糖表现。多为发作性或持续性高血压,或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出现。本例病人经动态血压观察表现为血压不稳,收缩压偏高。另外,病人还可出现头痛、大汗、心悸三联征。本例虽不典型,但也不能排除。应检测儿茶酚胺、三甲氧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含量,以及一系列激发试验,有助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同意前面分析,脑干可能为血管母细胞瘤,而腹后壁以嗜铬细胞瘤或肾癌可能性大,加之病人 RBC 、Hb偏高,疑为红细胞增多症前期表现,则von Hippel-Lindau病可以成立。
, 百拇医药
    陈德忠医师(病理科) 第1次颅后窝手术见延脑后侧4 cm×3 cm×3 cm囊性肿物,内有淡黄色清液18 ml,肿物周围被盖薄层延髓组织。囊壁后右侧有2.0 cm×2.0 cm×0.5 cm肉红色结节相连。肿物摘除后切片,见肿瘤由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构成,腔面衬以扁平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管间有多形性间质细胞,呈卵圆形、多边形或短梭形,胞浆疏松或淡染,含脂质样空泡,个别细胞有轻度异形性及巨细胞形态。病理诊断:延脑血管母细胞瘤。第2次腹膜后手术见右肾下移,大小、形态、色泽正常,右肾上内方可见6.5 cm×5.0 cm×5.0 cm包块,边缘有正常受压肾上腺组织附着,外周与肾周筋膜及肝被膜相连。肿瘤被膜完整,切面实体质细,灰白与灰黄相间,中央有出血及坏死。组织切片见瘤细胞多形性明显,细胞呈多边形、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胞体偏大,胞浆丰富,嗜酸性,呈颗粒状或空网状,核大,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有个别瘤巨细胞。细胞排列呈丛状,间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围绕瘤细胞团。免疫组化染色嗜铬蛋白A及神经稀醇化酶(NSE)强阳性,S-100蛋白阴性。病理诊断:腹膜后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简称副节瘤)。
, 百拇医药
    文锦医师(病理科) 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较少见的良性肿瘤,肿瘤由血管间质(网状)细胞、血管内皮及外皮细胞共同构成,它们均来自血管形成细胞。腹后壁嗜铬细胞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分布于肾上腺髓质及交感链的副神经节。习惯上将肾上腺髓质以外的嗜铬细胞瘤称为副神经节瘤。该瘤经免疫组化嗜铬蛋白A标记为强阳性,表明该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内含有嗜铬组织。然而对该病例未作充分的术前准备,而手术过程中血压基本稳定,未出现危象,说明该瘤基本上为无分泌功能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这与其70%以上瘤组织坏死丧失功能不无关系。 von Hippel(1895) 报告了一家族性视网膜病,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称为视网膜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瘤病;而Lindau(1926)发现,该病除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之外,还可累及一些内脏器官,故有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之称。其他器官病变包括:(1)肾囊肿在先,数年后出现肾细胞癌,其发病年龄较非VHL肾细胞癌提前约20年;(2)嗜铬细胞瘤,与非VHL嗜铬细胞瘤比较,发病年龄提早,可以双侧多发,常无转移恶变,一般也不与肾细胞癌同时发生,此与两者基因位点突变的位置不一致有关;(3)胰腺囊肿,常为多发性,可伴胰腺内外分泌紊乱;(4)附睾囊肿或囊腺瘤,常为双侧性或合并精索良性病变,以及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VHL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染色体3p 25~26区RAF1基因附近,有DNA片段的缺失及点突变。1993年检测出该区域的基因图,并被命名为VHL基因[1]。VHL基因含有3个外显子,翻译区由642个核苷酸构成,产物为含有214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30 000。正常VHL基因是机体正常发育和生存所必须的肿瘤抑制基因,在正常人所有组织均表达。异常VHL基因携带率为3/10万左右,VHL综合征家族异常基因检出率为75%以上。VHL患者子女有20%发病。研究显示,VHL基因蛋白产物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负调节作用,正常VHL基因的突变或丢失,可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引起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生[2]。VHL基因的发现是继p53及Rb抑癌基因发现以来分子肿瘤学及分子遗传学又一重要进展。
, http://www.100md.com
    蒋万书医师(神经外科) 本病例鉴别诊断中还应排除延髓空洞症,后者为缓慢进展的一侧颅神经核及传导束的损害,表现为声带和软腭的麻痹,以及眼球震颤等。MRI检查显示空洞在延髓正常范围,内部不形成戒指状结节,故与本例表现不同。本例腹后壁副节瘤也存在嗜铬组织,但侥幸其已大部分坏死,手术中未产生明显分泌功能,否则后果严重。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不同器官系统的疾病或肿瘤往往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分子遗传学已证实VHL综合征不同病变都是同一VHL基因变异在起作用。临床医师考虑诊断时思路要广些,不应仅限自己的专业范围。本例眼底检查仅满足于有无视乳头水肿,视网膜血管瘤常发生于周边部位、体积小时不易察觉。往往必须经过严密周详的眼底检查才能发现。由于当时未想到VHL综合征,病人住院期间未追问其家族史,是应吸取的教训。

    参考文献

    1,Latif F,Tory K,Gnarra J,et al.Identification of the von Hipple-Lindau disease tumor suppressor gene.Science,1993,260:1317-1320.

    2,Siemeister G,Weindel K,Mohrs K,et al.Reversion of deregulate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human renal carcinoma cells by von Hipple-Lindau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Cancer Res,1996,56:2299-2301.

    收稿日期:1999-10-29,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