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274363
重视对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内科杂志 2000年第9期第39卷
     作者:林三仁

    单位:10008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000901 近20年来,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GI-NHL)的发病率显著增长,这一点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占胃内淋巴瘤的50%以上。在正常胃黏膜内并无MALT存在,而其免疫监视系统主要由散在T淋巴系统组成,其中以分布在上皮细胞内的CD+8T细胞为主,另外在固有膜内尚有少量CD+4T细胞及CD+1 T细胞。当黏膜表面存在某种抗原性刺激时,可引起CD+22 B淋巴细胞及KiM-4滤泡树突细胞的聚集,因而形成黏膜内淋巴滤泡,称为获得性MALT。而在扁桃体内、肠道Peyer小结则为生理性MALT。因此,这种获得性MALT的存在实际上是机体对抗原刺激的一种免疫性应答。
, 百拇医药
    胃肠道内MALT主要由4部分组成,即黏膜内淋巴滤泡(包括Peyer小结),固有膜内淋巴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及肠系膜淋巴结。引起MALT形成及增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较为确定的有胃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谷胶过敏,另外,人类艾滋病病毒感染、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炎症性肠病等亦与本病发生有关。

    1983年,Isaacson和Wright提出MALT淋巴瘤的概念,即在MALT形成的基础上淋巴组织呈单克隆性异常增殖。这种淋巴组织主要来自黏膜内淋巴滤泡的边缘带B细胞,临床上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重排的检测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而组织病理学的检测起决定作用。按Isaacson积分法对组织学表现进行评分并分级是常用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其中第4级为可疑诊断,第5级则为确定诊断。大量文献资料表明,MALT淋巴瘤的Hp感染率高达90%,而根除了Hp感染后,其病变逆转率高达60%~80%,因而有人提出用抗生素治疗MALT淋巴瘤的主张。绝大部分MALT淋巴瘤是属低度恶性的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当其向高度恶性大细胞转化后,则与Hp的关系不再密切。根除Hp后,病变也不再逆转。病变由浅层浸润向深层发展后,也由Hp依赖性转化成Hp非依赖性肿物,单纯用抗生素根除Hp不再对肿瘤组织产生影响。有学者进一步按肿瘤对Hp根除后的反应将淋巴瘤分为3类:(1)MALT A:为对Hp根除反应良好,属肿瘤早期或异型增生阶段。(2)MALT B:对Hp根除后有部分逆转或好转,称其为Hp相关性肿物。(3)MALT C:为对Hp根除无反应,称其为非Hp依赖性肿物。MALT淋巴瘤之所以受到重视,因为在早期阶段,其发生与感染等因素关系密切,而在晚期,其进展变化与早期的变化密切相关。因而人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淋巴瘤发生及发展的模型。近年来,有关MALT 淋巴瘤的研究集中在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上,特别是有关染色体移位及重排方面,发现了一些特征性改变。科学家发现,染色体移位t(11;18)(q21:q21)大约在40%胃小细胞淋巴瘤中存在,而这种改变被认为是特征性的,较为稳定。另外,在人类恶性病变中普遍表达的新基因BCL-10,也可在胃肠道小细胞淋巴瘤中被发现。3号染色体三体型可以在大约20%~50%的胃肠道小细胞淋巴瘤中被发现。从这些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的资料中可以观察到这些淋巴瘤的新的生物学行为,这些淋巴瘤则大都从MALT演进而来,而MALT的发生则要求有慢性炎症的激发,特别是Hp的感染。这些小B细胞淋巴瘤样的增殖正是节外型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即MALT淋巴瘤的形成阶段。在对胃肠道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中,发现基因及染色体的改变除具有它的独特表现外,还可找到与小细胞淋巴瘤的共性改变,因而提示它们之间的细胞克隆的类似性。目前虽然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但仍有以下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不是所有胃淋巴瘤的产生都与Hp感染有关,MALT 淋巴瘤的发生机制及病因仍有待明确;原发性与继发性GI-NHL的诊断和鉴别;高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与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能否互相转化;有些不经过MALT淋巴瘤阶段而发生高度恶性淋巴瘤的产生;淋巴瘤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殖之间的关系;原发胃肠道淋巴瘤与全身淋巴瘤的消化道表现能否仅从形态学上加以鉴别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已有的病理组织学知识和疾病的各种临床表现,也需要应用新的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更需要有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疗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国目前系统研究GI-NHL的文章尚不多,希望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对这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获得我国自己的资料,并使其临床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收稿日期:2000-07-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