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内科杂志》 > 2000年第10期
编号:10274425
第263例——骶部疼痛,放射至左下肢并伴有跛行
http://www.100md.com 《中华内科杂志》 2000年第10期
     作者:王卉 江滨 王德炳 谢大鹤 姜保国

    单位:王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 100044);江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 100044);王德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 100044);谢大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姜保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

    关键词:

    中华内科杂志001035 患者女,40岁。主因骶部疼痛40 d,于1998年2月25日收入院。患者于1月15日晨起活动时出现骶部疼痛,放射至左下肢,伴有跛行,逐渐加重。体温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体健。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及。脊柱生理弯曲正常,骶部皮肤无红肿, S1、S2棘突及偏左1 cm处压痛,骨盆挤压试验阳性,左侧4字试验阳性,左侧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左下肢轻度肌萎缩,左侧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肌力Ⅴ级。
, http://www.100md.com
    实验室检查:血象:Hb 97 g/L, WBC 5.5×109/L,中性0.54,淋巴0.30,单核0.11,嗜酸0.05,血小板210×109/L,血沉4 mm/1 h。血生化:总蛋白61.1 g/L,白蛋白(Alb)47.6 g/L,A/G 3.5,碱性磷酸酶45.0 IU/L,血钙2.40 mmol/L,血磷1.29 mmol/L。蛋白电泳: 白蛋白0.75,α1 0.03,α2 0.05,β 0.09,γ+M 0.09 (正常值0.11~0.20)。免疫球蛋白: IgG 6.39 g/L(正常值7.23~16.85 g/L),IgA 0.07 g/L(正常值0.69~3.82 g/L),IgM 0.14 g/L(正常值0.63~2.77 g/L)。血清轻链蛋白定量:κ 5.82 g/L(正常值5.98~13.29 g/L),λ 1.21 g/L(正常值2.80~6.65 g/L),κ/λ=4.81(正常值95%可信区间1.210 1~2.296 5)。尿本-周蛋白(-),尿轻链蛋白定量(-),未检测β2微球蛋白。骨髓象:增生Ⅳ级。浆细胞占0.05,均为正常形态浆细胞。骨盆X线片:左骶骨、左耻骨、右髋臼上可见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周边无硬化,无钙化,左耻骨有膨胀性改变。头颅X线片:左颞骨可见一不规则片状骨质破坏。盆腔CT:骶骨骨质破坏,并见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模糊,内部密度均匀,肿块侵蚀骶骨并突破骨质,左侧骶髂关节骨面破坏,关节间隙消失。骨盆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S2、S3骨质破坏,代之以不规则长T1、T2异常信号,其内信号不均,左后方硬膜外脂肪层消失,椎管内受侵,S2-3椎间盘破坏消失。骨扫描:左侧第6后肋、左侧3~6前肋点状放射性浓聚,左骶髂关节可见小片状放射性缺损区,周边放射性浓聚。骶骨病理活检显示:小圆细胞肿瘤,关于小圆细胞的性质,诊断意见不一,部分病理医师诊为多发性骨髓瘤(MM),另一部分诊为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
, http://www.100md.com
    入院后患者骶部疼痛加重,使用博宁(帕米磷酸二钠)止痛无效,并于3月21日开始发热38℃,为了不延误治疗,于3月24日予以M2化疗方案(卡氮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马法兰),化疗后疼痛减轻,体温正常。血IgG升至正常,IgA、IgM亦有所升高;血清轻链蛋白定量:κ 5.18 g/L,λ1.45 g/L,κ/λ=3.57;血清β2微球蛋白2.7 μ g/L。复查骨髓象:骨髓增生Ⅲ-Ⅳ级,浆细胞0.04。3个疗程后复查Hb、WBC分类恢复正常,血生化、血清蛋白电泳、骨髓象均正常,免疫球蛋白IgG 11.40 g/L,IgA 0.67 g/L,IgM 0.42 g/L。

    临床讨论

    王卉医师(血液科) 本病例特点为:(1)患者女性,40岁。(2)主要表现为骶部活动时疼痛,逐渐加重。(3)查体局部压痛、活动受限。(4)影像学示多发溶骨性病变,边界不清。(5)轻度贫血。(6)血清IgG水平不高,IgA、IgM、λ链偏低,κ/λ=4.81。(7)骨髓象:浆细胞0.05,但均为正常浆细胞。(8)骨扫描:有点状放射性浓聚及放射性缺损区。(9)骶骨活检:小圆细胞肿瘤。(10)M2方案治疗有效。据此,初步诊断为MM,但是也有不支持点,如血清免疫球蛋白偏低,血、尿M蛋白不高,κ/λ升高未达到诊断标准,骨髓中浆细胞比例不到0.10,且形态正常,影像学:溶骨性病变边界不清,无骨质疏松等,因此诊断并不明确。
, http://www.100md.com
    病理提示的另一诊断为PNET:此病多见于儿童,约有20%发生在15岁以上。最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常见临床症状是由于梗阻性脑积水引起颅压升高的表现,部分出现四肢或躯干共济失调、复视、背痛、神经根痛、眩晕、晕厥、意识丧失等,少见症状有顽固性呃逆、上颌痛、单侧耳聋;周围型PNET大都发生在神经嵴来源的器官或组织,如性腺、胸壁、骨骼,并出现相应症状,如骨PNET出现局部骨痛等。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靠病理。

    骨转移癌和骨的恶性淋巴瘤均可出现骨痛、多发性溶骨等表现,部分出现反应性浆细胞升高,组织学表现为小圆细胞肿瘤,需要鉴别:骨转移癌多伴有原发癌灶症状;骨的恶性淋巴瘤X线呈“溶冰样”改变,少数伴有IgM型M蛋白血症,IgG型罕见。

    姜保国医师(骨科) 此病例诊断主要倾向于MM 或PNET。骨PNET可以出现骨痛,X线多为单发溶骨性损害,也有多发者,部分破坏骨皮质,到达周围软组织,核素扫描骨膜反应区及病理性骨折区显示踪剂浓聚。此外,还要排除以下几种疾病。(1) Ewing瘤(尤因瘤):多见于青少年,骨痛进行性加重,常伴发热、局部肿块、活动受限,X线示“虫咬状”溶骨性破坏,周边可以出现“洋葱皮样变”或“日射征”,但是局灶性Ewing瘤可以临床症状不明显。(2) 小细胞骨肉瘤:骨痛多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血沉明显增快,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X线为偏心性不规则溶骨性改变。此患者不符合。
, 百拇医药
    江滨医师(血液科) 目前MM诊断标准:(1)骨髓中异常浆细胞≥0.10或组织活检证实为浆细胞瘤;(2)有MM常见的临床表现;(3)至少具有下列之一项:①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30 g/L),②尿中出现本-周蛋白,③有溶骨病变;诊断须符合上述三项并排除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癌、淋巴瘤及白血病[1]

    此患者诊断MM依据:骨痛为首发表现,轻度贫血,骨髓浆细胞及血清κ/λ均偏高, X线示多发溶骨性病变,骶骨活检为小圆细胞肿瘤,M2方案治疗有效。但是并未达到诊断标准:(1)血、尿M蛋白未升高。(2)缺乏典型的MM影像学改变,如广泛骨质疏松;另外,患者溶骨性病变边界不清,部分破坏骨皮质。(3)骨髓中为正常形态浆细胞,比例不到0.10。(4)κ/λ异常升高或降低也可以作为MM的诊断依据,敏感性90%,但是一般认为超过10或低于1/4才提示MM。

    是否为其他特殊类型,如:未分泌性骨髓瘤,据文献报道年龄均大于51岁,骨髓中不典型、不成熟浆细胞超过0.10,该患者骨髓中浆细胞数仅0.05,且形态正常,故不符合此诊断;孤立性浆细胞瘤为单发溶骨性病灶,最常累及单个椎体,或者骨盆、肩带骨,也可以在软组织上发生,无贫血,无高钙血症及肾损害,骨髓中浆细胞<0.10,该患者骨损害为多发性,且有贫血等,最终诊断应依据病变部位组织学改变。
, 百拇医药
    因为PNET化疗也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为主,所以M2方案治疗有效不能作为PNET与MM的鉴别。

    病理检查结果及讨论

    谢大鹤医师(病理科) 此患者骶骨穿刺病理表现为:小圆细胞肿瘤,有特征性的纤维间质间隔,细胞小而圆,少量透明胞浆和胞浆空泡。为与MM进一步鉴别,加做免疫组化染色及骨髓瘤特殊染色,结果嗜铬颗粒蛋白A(chromogranin,cgA)强阳性,神经微丝(neuro-filament,NF)阳性,B细胞、T细胞染色阴性,γ、λ链、派洛宁(pyronine)、PAS染色阴性,以上均支持 PNET诊断。

    PNET是一种类似神经母细胞瘤的、带有菊形团块状结构的小圆细胞肿瘤。在分类上,属于胚胎性肿瘤,组织来源是未分化的或者是呈现某种程度分化的干细胞。PNET多发于原始神经管一线,按照其发病部位分为中枢神经系统PNET、骨PNET、骨外PNET。1973年Hart首先提出PNET的概念,1984年Jaffe报告了首例骨PNET,1993年WHO将其归入骨肿瘤范围。按照WHO分类,骨PNET属于骨髓源性肿瘤,与 Ewing瘤、恶性淋巴瘤、骨髓瘤同属于小圆细胞肿瘤,因为都表现为溶骨性损害,所以如果没有严格的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检查,很难准确鉴别。
, 百拇医药
    PNET病理特点:(1)组织形态特点:排列紧密的小圆细胞,花椒盐状细胞核,胞浆稀少,细胞间有明显的纤维间隔,或是灶状胶质细胞和(或)神经样细胞增生,玫瑰花结广泛分布。(2)免疫组化:最具有诊断价值和特异性的是cgA,其次是NF和突触囊泡蛋白(synaptophysin)。β2微球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HNK-1(Leu-7)、S-100和HBA71均有助于诊断。(3)电镜下可见直径为120~150 nm的致密核心颗粒和微丝微管组成的伸长或相互交错的细胞突起。

    王德炳医师(血液科) 骨的小圆细胞肿瘤鉴别诊断比较困难,有时形态学检查也不能确定。Meis-Kindblom等[2]总结:小于5岁的儿童多考虑神经母细胞瘤或横纹肌肉瘤,老年患者多考虑恶性淋巴瘤,年龄居中者多考虑小细胞骨肉瘤、Ewing瘤、PNET及间质性软骨肉瘤。但是年龄分布不是绝对的,应依靠形态学、特征性免疫组化及超微病理来诊断。
, http://www.100md.com
    纵观以往文献报道,由于MM是常见病多发病, 95%出现溶骨性损害,加上一部分恶性肿瘤可以出现反应性浆细胞升高,而源于 B细胞的恶性肿瘤可以分泌M蛋白,光镜下均呈一致性紧密排列的小圆细胞,临床易误诊。Chim等[3]和Dunphy等[4]各报道了1例骨痛伴有异常骨改变(溶骨性损害或骨质疏松、高钙血症)临床上酷似MM的淋巴细胞恶性肿瘤,最后确诊分别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型大细胞性)和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PNET则由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而易误诊为其他疾病。Lawlor等[5]调查的病例中, 1例41岁女性,主因“骶部疼痛”入院,X线左上骶骨有一溶骨性病变,伴有软组织浸润,CT引导下穿刺活检提示分化不良的转移癌,分子遗传学证实为PNET;另1例41岁女性,主因“上肢及肩痛1年,发热、背痛数日”入院,病灶冰冻切片提示淋巴瘤或转移癌,免疫组化和分子遗传学检查证实为PNET。Peterson和Walker[6]也报道了4例PNET误诊为中枢淋巴瘤的病例。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韩树桐,武永吉.多发性骨髓瘤.见:张之南,沈悌,主编.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73-374.

    2,Meis-Kindblom JM, Stenman G, Kindblom LG.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mall round cell tumors. Semin Diagn Pathol, 1996, 13: 213-241.

    3,Chim CS ,Ma SK , Leung CY. Malignant lymphoma masquerading as multiple myeloma. Leuk Lymphoma, 1998, 28: 607-611.

    4,Dunphy CH, Oza YV, Skelly ME. Previously undescribed form of B-cell chronic lymphoid leukemia with IgA expression/secretion and lytic bone lesions. Am J Hematol, 1997, 55: 208-211.
, http://www.100md.com
    5,Lawlor ER, Mathers JA, Bainbridge T, et al. Peripheri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 in adults: documentation by molecular analysis. J Clin Oncol, 1998, 16: 1150-1157.

    6,Peterson K, Walker RW. Medulloblastoma/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 in 45 adults. Neurology, 1995, 45: 440-442.

    收稿日期:2000-06-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