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新药杂志》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75305
二氟尼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新药杂志》 2000年第7期
     作者:颜哲仁

    单位:巨化集团公司职工医院,衢州 324004

    关键词:

    中国新药杂志000726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00)07-0493-0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但由于病因不明、病情复杂,现有的药物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且不良反应较大,发生率较高[1~3]。为选择不良反应轻微的有效治疗药物,我们于1998年3月~2000年2月对二氟尼柳治疗RA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随机选择风湿病专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RA患者27例,其中可评价疗效者21例,女17例,男4例,年龄(34±12)岁(24~53岁),病程(1.95±0.86)年(0.4~29年)。所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制定的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凡有消化性溃疡、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和严重高血压者均不入选。治疗前停用相关药物如雷公藤、金制剂、免疫抑制剂、青霉胺等药物。不联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或皮质类固醇。
, 百拇医药
    1.2 给药方法 二氟尼柳胶囊(巨化集团公司制药厂生产,商品名为巨力新,250mg/片)250mg,po,bid,疗程4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记录关节痛、压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握力、晨僵。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反应蛋白定量(CRP,按有效率计算)、类风湿因子滴度(采用乳胶凝集试验)以及血、尿、大便常规(包括隐血试验)和肝、肾功能等指标。并在治疗后2周及4周时复查上述指标。

    安全性观察:治疗前、中、后期记录任何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上述实验室检查。

    1.4 疗效判断标准 分为明显进步、进步、无效3级标准。明显进步:疗程结束后炎症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或减轻75%以上,血沉等实验室指标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进步: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50%左右,血沉等实验室指标有一定下降。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小于30%。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变化 本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21例RA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改变 (±s) 项 目

    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值

    疗效百分比(%)

    t

    P

    关 节 痛(个)

    7.83±0.91

    63.80
, 百拇医药
    11.39

    <0.01

    关节肿胀(个)

    6.74±0.87

    46.50

    8.46

    <0.01

    握力(mmHg)

    -36±3.23

    112.50

    14.07

    <0.01

, 百拇医药     血沉(mm/h)

    41.07±5.46

    51.40

    7.34

    <0.01

    C反应蛋白

    27.38±6.32

    7.90

    4.91

    <0.01

    2.2 类风湿因子变化 21例患者中维持阴性不变的有5例,占23.80%;维持阳性不变的有12例,占57.33%;阳性滴度下降者有4例,占19.04%;阳性滴度上升者0例。
, http://www.100md.com
    2.3 临床疗效 明显进步达14例,进步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71%。

    2.4 不良反应 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有胃部不适3例(14.2%),胃烧灼感1例(4.7%),恶心1例(4.7%),食欲减退1例(4.7%),总计28.5%。且上述症状轻微,不需特殊处理,在继续服药过程中症状自行缓解或在停药后症状逐渐消失。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包括隐血试验及肝、肾功能,结果正常。

    4 讨论

    二氟尼柳是水杨酸分子中羟基的对位导入二氟苯,由于二氟苯的引入增强了其抗炎与镇痛作用。作用时间可持续8~12h,bid即可保持有效血药浓度[4]。根据本组资料可见二氟尼柳治疗RA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该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但表现轻微,不影响继续服药。无1例消化道出血,亦未见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改变。所以二氟尼柳是值得临床使用的新型非甾体抗炎药。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 颜哲仁,男,副主任医师,学士学位(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血液病及风湿免疫科。BP:96697-7023059,E-mail:zheren@mail.qzptt.zj.cn。

    【参考文献】

    [1] 蒋明,朱立平,林孝义主编.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760~1782

    [2] 孟济明主编.实用风湿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99~211

    [3] 李文敬,孙希志,曹导源主编.实用风湿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39~148

    [4] Physicians' Desk Reference[M].POR 47 Edition.Medical Economic Data,1993.1516

    收稿:2000-04-1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