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皮肤科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76109
以头皮环状皮损为主要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马东来 方凯 张保如

    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000341

    患者女,40岁。因头皮多发性环状红斑、丘疹3个月就诊。起病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头皮瘙痒,自行用“中亚圣灯”照射头皮后,局部起许多红色丘疹。此后,部分丘疹逐渐扩大成环状、多环状,伴瘙痒及轻度疼痛。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银屑病,给予外用自制药膏治疗,皮损无明显好转,环状皮损仍逐渐扩大,遂于1999年6月19日来本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非婚性接触史,也无一期下疳及二期梅毒疹史,其丈夫有非婚性接触史。体检:体温正常,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科情况:头皮散在多个大小、形态不一的环状、多环状红斑,边缘隆起,表面有少许鳞屑。此外,头皮尚可见少量散在的红色小丘疹及脓疱,皮损处未见脱发及断发(见图1)。双手掌、足跖、躯干、四肢、外阴、肛周及口腔粘膜未见类似皮损。皮损鳞屑真菌镜检阴性。取皮损边缘隆起处行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其周围有大量浆细胞浸润。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滴度1∶32;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阳性;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阳性,滴度1∶10240。结合临床、病理及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诊断为二期梅毒。予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周,治疗2周后头皮环状皮损及散在的毛囊性红色小丘疹已基本消退,仅留下淡褐色色素沉着斑。治疗后4周,复查RPR滴度1∶32;TPHA滴度1∶1280。3个月后复查RPR滴度1∶16;TPHA滴度1∶640。现仍在随访之中。

    图1右侧关皮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环状红斑,有的相互融合,表面有少许鳞屑

    讨论二期皮肤梅毒疹的疹形多种多样,主要有斑疹、丘疹和脓疱。本例患者的环状、多环状皮损由丘疹演变而来,故属于丘疹性梅毒疹。本患者的特殊之处在于环状、多环状及丘疹、脓疱皮损仅局限于头皮,而双手掌、足跖、躯干、四肢、外阴及肛周等二期梅毒疹的好发部位却未见皮损,并且皮损有瘙痒及轻度疼痛,如果警惕性不高则易误诊为银屑病、头癣、体癣、环状肉芽肿等疾病。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果遇到皮损形态特殊,而又不能用一般疾病来解释时,应行梅毒血清学检查,以除外梅毒的可能性。

    (收 稿 日 期 : 1999- 12- 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