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276213
着色真菌病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年第5期第33卷
     作者:钱江 陈智 张闽峰 江先海 陈清华

    单位:钱江 张闽峰 江先海(363000福建省漳州解放军一七五医院);陈智(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陈清华(福建省漳浦县绥安医院)

    关键词:

    中华皮肤科杂志000538

    患者女,21岁,福建泉州市安溪县人,因右下肢肿胀14年,反复溃烂5年于1999年3月5日入院。14年前不慎摔破右小趾后,右小腿出现红、肿、热、痛,经治疗后,右小趾破溃处愈合,但右小腿出现肿胀并不时有右小腿红肿伴畏寒、头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逐渐加重。9年后右足跟部出现3个米粒大丘疹,丘疹逐渐形成结节,并融合成斑块,破溃结痂并逐渐向足跖、足背及小腿内侧蔓延,溃烂结痂处时好时坏。病程中多次被诊断为“血丝虫病”,曾用海群生及多种抗生素等治疗无效。家族和驻地附近无类似发病。

    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右小腿呈非凹陷性水肿。右足跖、足背及小腿内侧中下1/3段均有大片结痂增生性病灶,高出皮面,足跖部有乳头状增生性损害,大片病灶周围有多数卫星状黑色小点,用镊子揭除呈点状小窝,有清亮的淋巴浆液溢出,伴恶臭味。X线摄片示:患肢无骨质破坏。血、尿、粪常规均无异常。真菌学检查:多次取黑色小点涂片直接镜检均找到棕黄色厚壁孢子,单个或3个成堆,黑色小点沙堡培养基培养,7d左右长出黑色菌落,2周后逐渐增大至1.1cm×1.2cm,表面如绒毛毡样,呈灰黑色,中央有点状突起,下沉不明显。镜检及小培养见淡棕色细直分隔菌丝,在树枝状分支顶端有卵圆形分生孢子构成的孢子链,符合裴氏着色真菌特点。组织病理学检查:鳞状上皮增生,上皮内血管、淋巴管扩张,上皮下多量的炎细胞浸润并见灶性坏死,未找到棕色厚壁孢子。诊断:着色真菌病、复发性丹毒、象皮腿。

    治疗:伊曲康唑200mg日2次,中、晚饭后口服,10%碘化钾溶液10~20mL日3次口服。局部治疗以1%硫酸铜溶液电离子透入,每日1次,每次20min,外涂10%碘化钾软膏,共治疗52d。患处恶臭味消失,右足跖部乳头状增生消失,足背结痂状增生病灶平复,小腿中下1/3病损结痂脱落,露出红色肉芽组织。足跖部及内踝部痂皮大部分脱落,可见少许陈旧性黑色小点,连续10次取黑色小点镜检,均未查到厚壁孢子,连续多次培养均无菌生长。患者因经济困难而出院,院外继续治疗,定期随访。

    (收稿日期:1999-09-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