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7638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98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1999年第4期
     作者:雷补团 陈剑虹 连浩 刘雅文

    单位:雷补团 陈剑虹 连浩:兰州军区第二门诊部外科,兰州 730030;刘雅文:武警甘肃总队医院,兰州 730000

    关键词:阑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98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 5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22(1999)04-0307-01

    自1991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9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与治愈标准:本组病例均符合1987年总后卫生部颁发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有关规定。
, 百拇医药
    1.2 一般资料:观察组98例,其中男77例,女21例;年龄6~62岁,平均2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4~70 h,平均28 h。中度以下发热17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92例。临床分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6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1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4例。

    对照组65例为随机组成,男51例,女14例;年龄13~45岁,平均2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54 h,平均22 h。低热7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59例。临床分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4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2例。

    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病程和临床分型均基本相似,无明显差异,故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观察组98例全部煎服中药(详见方药组成),每剂水煎3遍,煎汁混匀后每日3次,每次服1/3剂。同时有76例肌注氨苄青霉素,0.5~1.0 g/2/d。16例静滴氨苄青霉素,4~5 g/1/d。6例氨苄青霉素过敏者给予庆大霉素肌注,每次12万U,2/d。
, 百拇医药
    对照组65例中肌注氨苄青霉素32例,每次0.5~1.0 g,8 h1次。静滴氨苄青霉素30例,4~5 g/2/d。上述62例患者均同时常规剂量口服复方新诺明、甲硝唑。另有2例静滴头孢唑啉钠,1例静滴庆大霉素并口服氧氟沙星。

    上述2组中少儿患者的抗生素剂量依年龄酌减。

    1.4 方药组成:双花40 g、丹皮15 g、公英40 g、大黄15 g(后下)、赤芍12 g、桃仁10 g、木香10 g、川楝子15 g、玄胡10 g。

    以上为成人剂量,少儿酌减。

    对腹痛剧烈者则去赤芍、木香,改用白芍15 g、乳香、没药各12 g。呕吐较剧者加半夏、竹茹各6 g。

    1.5 治疗结果:观察组除6例无明显效果改做手术外,余92例临床治愈87例,好转5例,平均用药时间5 d。平均自觉腹痛消失1.5 d,腹部压痛消失3 d。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时间3 d。半年内复发3例,均经二次治疗痊愈。
, 百拇医药
    对照组65例中无明显效果而手术治疗13例,临床治愈46例,好转4例,2例无效转为阑尾周围脓肿后经加服中药治愈。平均用药天数7 d,平均腹痛消失时间2.5 d,腹部压痛消失5 d,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4 d。

    2 讨论

    2.1 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具有方法简便,费用低廉,可不住院且无手术并发症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本报告观察结果表明,采用以祖国医学传统名方《大黄牡丹皮汤》加减为主药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效果明显,其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用广谱抗生素的对照组(χ2=8.43,相差非常显著,P<0.01);手术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82,相差非常显著,P<0.01)。复发率亦明显低于有关单用中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报道[1]。且观察组的平均用药时间、自觉腹痛和右下腹压痛消失时间等均明显较对照组为短。

, 百拇医药     2.2 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阑尾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致使炎症发展很快。因此,在用药1~2 d内应密切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一旦保守治疗无效,则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②不要过分拘泥于临床的分期分型。虽然急性阑尾炎中医辩证可分为三期,西医依病理改变分为三型,但均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临床治疗时在中药的组方上亦不要过分拘泥于分期分型,如在瘀滞期重用活血行气药的同时,亦可加大清热解毒药的使用。在基础方上依临床症状、体征灵活加减,以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③大黄一定要后下短煎,大黄味苦性寒,攻下泻火,清热解毒,为方剂中主药之一。在治疗中观察到,当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度泻下时,其腹痛腹胀等症随之会明显减轻。而大黄内含的蒽醌为产生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久煎则易被破坏而失去泻下作用,故掌握大黄煎煮时间对疗效影响很大,一般以后下煎3~5 min为宜。另外,本方剂中多为苦寒药,且煎汁量大,服用时待药刚凉后服下,则苦感、恶心等不适会有所减轻。

    作者简介:雷补团(1954-),男,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李文亮,齐 强,主编.千家妙方[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2.87-90.

    收稿日期:1999-04-3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