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检验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76936
噻氯匹定对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临床检验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赵秀清 马雪莲 卢荣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检验科血液室,北京100029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术;噻氯匹定;血小板聚集

    噻氯匹定对冠脉支架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噻氯匹定(ticlopidine)是1978年发现的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国外发现该药对心血管、脑血管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1]。国内用于脑血管、周围血管等疾病的治疗,证明其效果明显。我们观察了用噻氯匹定治疗的40例冠脉支架术后的冠心病患者,发现用药2周后对血小板聚集性有明显抑制作用,现报告如下。

    1 实验和服药方法

    1.1 病例选择 病例均为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成功冠脉支架术后的病人,男30例,女10例,年龄在42~62岁,术前均未服用任何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均无血液系统疾病。
, http://www.100md.com
    1.2 材料和方法 所有病人均早晨空腹抽取1∶9抗凝的0.105 mol/L枸橼酸钠抗凝血3 ml(B-D公司真空采血管),抽完血即送检。以800~1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浆即为PRP(富含血小板血浆),取出上层血浆,计数血小板并调至200×109/L,将剩余血浆以3 000 r/min离心20 min,即为PPP(乏血小板的血浆),所有实验均在2 h之内完成。病人均以二磷酸腺苷(ADP)6 μmol/L为诱导剂。用DATA公司的CHRONO-LOG的490-2D血小板聚集仪,测定病人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和聚集斜率。病人均在术后口服噻氯匹定250 mg(江苏连云港制药厂),每日一次,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2周、4周、8周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斜率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用药前和用药后2小时经配对t检验,P<0.05。血小板聚集率及斜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用药后2周、4周、8周的血小板聚集率及斜率经多组均数的方差分析,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
, 百拇医药
    4 结果及讨论

    噻氯匹定用药前和用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而用药后2周、4周、8周比较无明显变化。见表1。

    表1 ADP为诱导剂时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斜率的变化(x1.gif (54 bytes)±s)

    检验项目

    例数

    服药前

    服药后2周

    服药后4周

    服药后8周
, 百拇医药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血小板聚集斜率

    40

    40

    50.5±10.05

    68.2±19.78

    26.45±7.64*

    53.35±9.32*

    28.2±9.02

    52±12.4

    25.3±4.16
, 百拇医药
    45.1±13.15

    *P<0.05与服药前比较

    其它检验项目包括WBC、BPC、GPT、Ure及Cr等,服药前及服药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近年来,临床上已将对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列为抗冠心病的常规治疗用药[1],尤其是噻氯匹定,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且能同时抑制外源和内源性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2]。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是形成白色血栓的重要依据。噻氯匹定也称抵克力得,它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膜磷脂酶的活性,抑制5-HT、ADP的释放,干扰FIB和vWF与GPⅡb/Ⅲa的相互作用,其半寿期6小时,有效作用时间48~72小时。它对男女病人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相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不良反应少,因此,国外早已有人将它作为抗血小板的首选药物。通过本文的实验观察,证明其效果是显著的,作用是明显的。所以噻氯匹定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是可以推广和应用的。

    参考文献

    [1]王彦昌,冯培青.噻氯匹定对冠心病病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新药与临床,1997,16(1):42

    [2]王淑娟,周惠平.现代实验诊断学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294

    (1998-12-08收稿,1999-02-05修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