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77434
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斜视259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兰志辉 毛洪芳 于钢

    单位:

    兰志辉(张家口市第四医院眼科 075000);毛洪芳(张家口市第四医院眼科 075000);于钢(张家口市第四医院眼科 075000)

    关键词:

    我院自1986年5月至1996年2月采用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斜视259例 我院自1986年5月至1996年2月采用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斜视259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组259例斜视中,男165例,女94例,年龄4.5~45岁;共同性外斜视93例,其中间歇性外斜视48例,共同性内斜视121例,先天性麻痹性斜视25例,DVD 13例,眼球后退综合征7例。
, 百拇医药
    2.手术方法

    (1)1%的卡因表面麻醉及局部结膜下麻醉,做梯形结膜瓣,剪开肌间膜及节制韧带。(2)将需后徙的直肌自肌止端后1mm处用3-0白丝线做双套环缝线,线前剪断肌肉,将肌肉两端缝线分别通过肌止端中心呈八字形向角膜缘方向穿出,形成两个板层巩膜隧道,入针处相距2mm,出针处1mm,分别夹住肌止端前后缝线进行拉锯动作数次,扩大巩膜隧道。然后将穿出肌止端之两线向上拉紧,使断开的直肌紧贴于肌止端。用盐水棉签擦净两线上的血迹,并涂上骨腊,用斜视尺测量肌肉后徙量,并用3-0黑丝线在测量点上打结(3扣,结扎要紧,以免造成线环滑动),留出1mm间隙再打结(2扣),形成一个调整线环。在调整线环上方2~4mm处将两根白丝线结扎。(3)将梯形结膜瓣顶端剪除1~3mm(根据直肌后徙量多少,决定结膜剪除量)并将两端与肌止端缝合,梯形结膜瓣两腰与邻近结膜缝合,暴露肌止端与角膜缘之间区域。(4)在距角膜缘2mm处做穿过巩膜板层的牵拉套环。(5)调整缝线一般在术后第1天即可进行。调整时用1%的卡因表面麻醉,将黑色调整线环向前或向后牵拉。如果过矫,可将调整线环向后牵拉,以减少肌肉的后徙量,如果欠矫,可将调整线环向前牵拉,以增加肌肉的后徙量,一般在术后1~2天内进行调整,超过3天,则调整困难。对于欠矫调整较过矫调整困难李洪阳等也曾有过报道[1]。(6)术后第1周拆除结膜缝线及巩膜板层的牵拉套环,术后第2周拆除调整缝线。在拆除调整缝线时,应尽量向外牵拉缝线并以便尽可能多的剪去缝线,使线头残端退缩于结膜瓣下。
, 百拇医药
    结 果

    本组259例斜视中,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过矫或欠矫,分别在术后1~5天进行了眼位调整,其中术后第1天调整者58例,术后第2天调整者159例,术后第3天调整者25例,术后第4天调整者11例,术后第5天调整者6例,调整后227例正位,25例欠矫,7例过矫。(过矫者均为共同性内斜视)。

    讨 论

    斜视手术后常有过矫或欠矫现象,严重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自郭静秋等在国内首先将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应用于斜视手术以来[2],这一难题得到了很大程度解决。我们应用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斜视已有十余年历史,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1)传统的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由于穿出肌止端的两根调线前后针间距较大,穿出肌止端后反折形成角度过大,在调整时阻力增大,使调整困难。我们采用的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在肌止端中心将两调线穿出,呈八字形,针间距小,调整时灵活自如,非常方便。(2)斜视手术应有选择地使用调整缝线。我们的观点是内斜视手术量不易掌握,变化较大,一般手术中均应使用调整缝线;另外,较复杂的垂直肌手术,以及年龄偏小的斜视手术也应使用调整缝线,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3)在术后调整眼位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①调整的时间不易过长,特别是对欠矫的调整最好在3天内进行。②调整时力量要轻,以免将线拉断,造成肌肉滑脱。③调整量要由小到大逐渐进行,调整幅度不易过大。

    总之,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操作简便,无痛苦,安全可靠,易于推广。

    ■

    参考文献:

    [1]李洪阳,等.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斜视.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6):333.

    [2]郭静秋,等.眼外肌后徙调整缝线术.中华眼科杂志,1984,20:33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