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眼科》 > 1998年第1期
编号:1027754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改变
http://www.100md.com 《眼科》 1998年第1期
     作者:曾 键*

    单位:*深圳市眼科医院,518001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改变 对玻璃体在非糖尿病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中的作用,已有很多认识[1]。而糖尿病患者发生PVR有其不同非糖尿病性者的特征与特点。本文拟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vitreoretinopathy,PDR)发生、发展中,眼内玻璃体的变化及其作用综述,试图阐明、揭示现代眼科研究在这一领域的新认识,预示PDR时玻璃体改变的临床表现,为激光治疗,玻璃体切除术时对玻璃体观察,处理提供辅助资料。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基础[2]
, http://www.100md.com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眼部视网膜微血管疾病,是在眼独特的局部环境中,视网膜血管、玻璃体与视网膜血管以及生长因子介导、调控之间病理性改变的结果。

    视网膜血管围绕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组织,具有比其它组织更高的代谢率和氧合需求。糖尿病时,胰岛素内分泌系统及以糖代谢为代表的生化系统异常,由此引起的血液系统应答反应极易损害视网膜血管。这种改变在最早期是由异常刺激引起的。经历了正常的自主调节反应——视网膜血管扩张之后,仍长期处于血管扩张状态,血管壁结构将发生改变,出现选择性周细胞衰亡、丧失,内皮细胞增生失控,基底膜增厚伴有空泡形成以及微血管瘤形成等。其中周细胞病变至关重要。

    多项研究已表明,新生血管形成(neovascularization,NV)可概括为以下过程:(1)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断裂;(2)血管内皮细胞游走、重组;(3)血管内皮细胞增殖;(4)新生血管成熟[3~5]。上述血管结构改变是PDR的“启动原”。
, 百拇医药
    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含有Ⅰ型和Ⅱ型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视网膜则含有“生长因子效应器”。糖尿病时,视网膜血管结构改变引起血-视网膜屏障损害及血液学改变,血管生成因子游离、迁徙,与受体结合后,参与完成新生血管形成的介导、调控。已知一些特征明确的特异性因子参与了PDR的形成过程[4,6~8]。如:(1)内皮素(endothelin,ET)ET-1是调节周细胞功能的重要旁分泌介质,糖尿病时血小板功能异常,其获得因子刺激ET-1产生。(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可能是生长激素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理的一个效应因子。(3)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基底膜损伤可引起b-FGF释放,刺激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增殖。(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5)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周细胞减少,TGF-b异常,与b-FGF之间的平衡失调,促进微血管瘤和NV发生。
, 百拇医药
    糖代谢异常将使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对ET的敏感性降低,同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FGF、VEGF、IGF水平升高,参与NV。

    临床上已证实[6,9~10],对NV而言,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是“最安全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患者如先发生了完全性PVD,即使存在视网膜大片无灌注区,NV出现的机会很少。玻璃体与视网膜关系密切,肯定在PDR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玻璃体与视网膜界面间存在玻璃体-视网膜屏障,构成眼内恒定生物内环境。正常眼位于视乳头和视网膜血管前面的视网膜内界膜变薄,在生命过程中可发生缺口。此外,玻璃体后界面可因部分与视网膜分离,部分残留在视网膜,形成玻璃体襞裂,同时可引起视网膜内界膜破裂[9,10]。随年龄增长,正常玻璃体后皮质从玻璃体胶体部分分离开,成为后极部视网膜前的玻璃体囊袋的后壁,成形的玻璃体构成囊袋的前壁,在玻璃体胶体内出现一个呈漏斗状的囊袋,其内充满液状玻璃体。患糖尿病时,上述“正常生理改变”因眼部视网膜血管结构改变,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及生物生长因子介导、调控失衡而演变成眼部生物内环境的病理性改变,即迅速转化为PDR发生和发展的支架和突破口。
, 百拇医药
    2 病理性玻璃体改变及其作用

    糖尿病时视网膜微血管疾病导致血管渗漏释放生长因子,血液细胞,视网膜组织细胞等,经过玻璃体襞裂处及玻璃体后界膜缺口,发生迁徙,进入玻璃体内、玻璃体后界膜面及视网膜前界膜面,迁徙后的细胞附着在这些界面上,在生长因子的介导下发生增殖。先前已有玻璃体内液化囊腔的眼,在糖尿病时液化加速发展,玻璃体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性变化,最终导致玻璃体后脱离。因细胞增殖玻璃体与视网膜粘着较牢固处不发生后脱离,这种玻璃体不完全后脱离的部位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提供了支架,新生血管沿着脱离的玻璃体后界膜“匐行性”生长[11]。玻璃体部分后脱离可继之作用于视网膜血管,加重缺血缺氧,促进NV。

    对糖尿病患者玻璃体胶原生化研究证实,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玻璃体胶原发生“早熟”,过早老化变性,胶原糖苷化作用增强。玻璃体胶原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叉键均有增加,从而干扰胶原酶的作用[6],进而加速玻璃体液化,加快PVD。推测这些变化可促进视网膜动脉内膜的硬化和基底膜增厚,加重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 百拇医药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完整性被破坏后,屏障作用受损,有害因子转移到玻璃体内,直接介入增殖性病变及NV[1]

    不完全PVD可对视网膜和视网膜血管产生牵引力,如这种牵引作用于NV则易发生破坏更为严重的玻璃体出血。Burke等[12,13]认为,玻璃体出血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引起玻璃体浓缩、凝聚、液化和后脱离:(1)血红蛋白释放出铁离子能破坏玻璃体凝胶结构;(2)玻璃体出现吞噬细胞,释放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对玻璃体有很强的破坏作用;(3)激活溶酶体酶,水解玻璃体。(4)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生物因子,刺激纤维细胞产生;(5)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为细胞增生提供支架。

    出血也对视网膜产生损伤,这是因为血凝块机械性影响了营养物质交换,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对视网膜损伤,以及视网膜面的血凝块收缩造成视网膜机械性损伤。显然这将加重原有的血-视网膜屏障损害和视网膜缺血和缺氧。玻璃体出血几乎不可避免地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向增殖性病变恶化。
, 百拇医药
    经多年临床观察已发现以下事实,(1)不完全PVD,可刺激、诱导细胞增殖,产生新生血管;(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在出现增殖性病变前,如发生完全性PVD则极少出现视网膜或视盘新生血管;(3)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患者如先前发生了完全性PVD,即使出现大片视网膜无灌注区,NV出现的机会很少;(4)小于40岁的糖尿病患者中绝大多数眼无PVD,故青少年Ⅰ型糖尿病患者较Ⅱ型糖尿病患者PDR的发生率更高;(5)PDR眼玻璃体后界膜自发性完全后脱离,或经手术仔细切除,且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分离后,已形成的新生血管可退化[11,14]

    3 治疗

    最理想的方法是早期治疗和控制糖尿病,在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和内皮细胞发生早期病变时抑制和逆转其病理过程。这仍需要大量的基础、临床研究及药物筛选试验[15]。目前的工作主要可归纳为:(1)对视网膜血管病变的研究与治疗;(2)对介导、参与调控PVR的生长因子研究、分离与处理;(3)对玻璃体视网膜病理性改变的研究与治疗。本文不涉及后者进展的概述。
, http://www.100md.com
    PDR是由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而来,根据前述有关玻璃体在增殖性病变发生和发展中有关环节的改变,有针对性地处理玻璃体,可望有效地协同其它方法抑制增殖性病变形成及恶化。

    3.1 药物治疗

    眼 科界已认识到完全性PVD在预防增殖性病变形成以及防止由此产生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的重要性。在人工形成完全性PVD方面已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目前仅有少数药物用于动物实试,称为生物化学性玻璃体切除术 (biochemical vitrectomy)[16]

    α-糜蛋白酶,尿激酶行玻璃体内注射或球外注射,可加速玻璃体液化进而导致PVD。但经进一步研究证实,实验眼玻璃体后皮质仍附着在视网膜内界膜上[17]。用细菌性胶原溶酶(bacterial collagenase)可得出相同结果[18]。这是由于视网膜内界膜含有胶原纤维Ⅰ和Ⅳ、基膜连接蛋白、纤维结合蛋白和多种糖化结合蛋白,在玻璃体和视网膜内界膜之间形成胶原纤维“桥”和胶原纤维束。这种不彻底的PVD破坏了玻璃体-视网膜屏障,加剧内界膜破损,诱发细胞迁徙与增殖,形成增殖性病变[19]
, http://www.100md.com
    近年Verstraeten等[16]用纤溶酶作动物实验,将1u人纤溶酶注射实验兔玻璃体腔内,经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证实产生了完全性PVD。视网膜电流图未发现视网膜实质性损害。寻找一种有效的无损伤性生物化学玻璃体“切除”药物,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前景令人鼓舞。

    3.2 手术治疗

    对于DR患者的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前出血;PDR早期伴有视网膜前膜形成;黄斑部视网膜牵引、皱襞形成;后极部固定的纤维血管膜形成;进行性纤维血管增殖膜形成;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以及增殖前期DR,有选择地施行激光光凝治疗,或玻璃体切除术仍是最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手段[20~25]

    增殖前期DR显示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及时进行光凝治疗有可能阻止其迅速发展至增殖期。光凝固治疗损害视网膜内层与玻璃体境界面,使玻璃体后脱离急速发展。如光凝前已有完全性PVD,则不会发生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处的牵引和NV。评价视网膜光凝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激光术后有无完全性PVD发生[14]
, 百拇医药
    上述的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前出血等多种病变,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施行玻璃体切除术,且趋向于较早期手术[20~23]。直接清除病变玻璃体和玻璃体腔积血,去除增殖性病理因子,凝结进入玻璃体腔的NV,剥离残留的玻璃体后皮质及视网膜前膜,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粘连与牵引,为视网膜光凝创造有利条件,达到抑制PDR,尽可能多地维持有用视力的目的[26,27]

    患眼玻璃体后极部分玻璃体皮质自身可能已发生分离,前层皮质与其它皮质一起组成脱离的“后皮质”,而真正的后皮质仍附着在视网膜上,术后胶质细胞等可在其上增殖形成视网膜前膜。术中要点需尽可能仔细去除这部分玻璃体后层皮质,需注意辨认已存在的后极部视网膜前膜并仔细清除之[21,23]。向玻璃体内注入1u纤溶酶有助于完全分离与视网膜内界膜粘着的玻璃体后层皮质[16]。术中可伸出软性硅胶管的笛针抽吸玻璃体后界膜,或直接切开后界膜,在视乳头鼻侧距视网膜内表面0.5~1.5mm行水下电凝诱导发生玻璃体后界膜破口,然后分离、切除玻璃体后层皮质[28,29]。能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眼视力。
, http://www.100md.com
    玻璃体及玻璃体与视网膜的相互关系及其病理性变化,在DR和PDR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玻璃体状况,了解其病理过程,认识预示PDR时其临床表现,针对性采取稳妥有效的治疗、预防措施,可望进一步降低PDR发生率,提高和维持患者视功能。

    4 参考文献

    1 曾键(综述).眼科,1995;4(2):122

    2 张惠蓉主编.视网膜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p47-52

    3 Schultz GS et al.Eye,1991;5:170

    4 Weidemann P.Surv Ophthalmol,1992;36:373

    5 Jampol LM et al.Surv,Ophthalmol,1994;38:519
, 百拇医药
    6 Sebag J,et al.Surv Ophthalmol,1986;30:377

    7 杨 婴(综述).实用眼科杂志,1996;16:185

    8 张惠蓉主编,视网膜病临床和基础研究 山西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5;p343~345

    9 Foos Ry.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1977;204:223

    10 Heilskov TW,et al.Retina,1996;16:279

    11 Akiba J.Ophthalmology,1992;97:889

    12 Burke JM.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81;20:435
, 百拇医药
    13 惠延年.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杂志,1986;4:209

    14 Sebag J,et al.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1990;228:5

    15 李维业等.中华眼科杂志,1989;25:222

    16 Verstraeten TC,et al.Arch Ophthalmol,1993;11:849

    17 Machmer R,et al.Am,J Ophthalmol,1968;66:388

    18 Moorehead LC,et al.Arch Ophthalmol,1980;98:1829

    19 Russel.SR,et al.Invest Opththalmol Vis Sci,1991;32:1986
, 百拇医药
    20 The DRVS Research Group.Ophthalmology,1988;95:1307

    21 The DRVS Research Group.Arch Ophthalmol,1990;108:958

    22 木仓雅信,他.临眼,1992;46:233

    23 惠美和幸.临眼,1996;49:1513.

    24 The DRS Research Group.Ophthalmology,1981;88:583

    25 张承芬等.中华眼科杂志,1989;25:329

    26 黄 凯(综述).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6;20:229

    27 张卯年,马志中主编.玻璃体显微手术学 第一版北京:金盾出版社 1994

    28 王文吉,陈钦元.中华眼科杂志,1996;32:391

    29 Vander JF,et al.Retina,1992;12:172

    (1997-05-04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