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 1999年第4期
编号:10278258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作者:陈伯钊

    单位:广西中医学院后勤管理处(南宁 530001)

    关键词:高等院校;后勤管理;社会化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990404

    摘 要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就是实现社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必须具备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高校内部综合改革的成功以及高校教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三个基本条件,其实现途径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重点是“改体转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1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弊端及改革的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院校与其他全民所有制单位一样,力求办得“大而全”。这种“大而全”的体制,既包揽了很多本应由社会服务机构承担的后勤服务工作,又捆住了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服务的手脚,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 http://www.100md.com
    第一,影响了学校的中心工作。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只有集中精力抓好教学工作,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队伍庞大,占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之后勤服务工作具体繁杂,迫使学校领导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考虑和处理后勤工作的事务。为了找钱找物,很多学校领导人日夜操劳,疲于奔命,很难集中精力来抓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势必会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严重分散了高校工作的重点,给高校的办学事业带来损失。

    第二,造成高校机构雍肿。1998年8月,笔者考察了广西8所大专院校,发现凡是没有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院校,后勤机构繁多,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以广西中医学院为例,该院是一所在校本专科生2000人规模的院校,据1998年3月的统计,有在编职工(含计划内临时工)696人,总务处就占了144人。单总务处就设立12个科级机构,除了4名处级领导外,还有25名正副科级干部,其中有9名是由工人担任的。由于后勤机构设置太多,导致了管理不顺,岗位职责不明确,人浮于事。
, 百拇医药
    第三,加重了高校的经费负担。现在,国家按在校学生人数拨给高校人员经费,这些经费相当一部分被不合理地用在后勤上面,致使高校本来就短缺的教育经费更为吃紧,严重制约了高校的自身发展。

    第四,压抑了后勤职工的积极性。本来,高校后勤服务工作有相当部分项目可以办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营实体,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所有后勤服务项目统统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后勤职工捧的都是“铁饭碗”,基本处于“旱涝保收”的状态,没有引入竞争机制,不利于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

    第五,造成后勤人员与一线教研人员的矛盾与冲突。高校后勤工作的宗旨,是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但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实质是学校行政的附属物,其自身缺乏自我发展的活力。后勤对一线教研人员的服务方式,往往处在被动服务的状态,常常发生“有求不应”或“有求难应”的现象,这就势必造成后勤人员与一线教研人员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制约高校办学事业的发展。
, 百拇医药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弊端,说明了这种旧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了,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提高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高校后勤改革向社会化过渡的直接动因。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这就势必要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这种社会经济环境的大变化使得在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封闭型”、“小社会”的高校后勤工作模式完全失去了依托的基础。因此,高校后勤工作要适应变化和发展的形势,就必须进行社会化的改革。其次,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主要由市场来形成。价格机制的改革从客观上要求高校福利型的无偿服务模式必须进行根本的转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和成本意识,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建立和完善经济核算制度,必须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然后再从有偿服务变为经营服务,最后过渡到社会化。再次,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逐步打破传统的由国家全部包揽办学经费的做法,学校必须增加经费自收能力和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后勤是学校经费增收和提高使用效益最有潜力的部门,要把这种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推动力,就应该深化后勤改革,使后勤改革朝着社会化方向推进。
, 百拇医药
    2 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高校后勤改革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高校后勤改革要实现社会化的目标,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市场机制的发展和完善。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市场机制是残缺不全的,市场的主体变成了政府的附属物,企业缺乏经营的自主权,难以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同样,在旧体制下的高校后勤也不可能搞经济核算和有偿服务,有些本来是有经营性质的服务项目,也被扭曲成计划调拨和无偿服务。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才能使高校后勤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把部分后勤服务项目办成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校办企业,才能使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具备实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二是学校内部综合改革的成功。后勤改革的力度与进度要由学校综合改革的力度和进度来决定。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部分,后勤改革不能脱离学校其他方面的改革实际而单科突进,它需要学校综合改革的配套支撑。学校的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都会对后勤改革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学校综合改革发展比较顺利,后勤改革才能有较好的内部环境。
, 百拇医药
    三是师生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力度越大,要求人们对旧的观念的转变也越大,这样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同样,改革也是经济利益的重新调整,改革的力度越大,对人们既得利益的调整幅度就越大,要求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也越大。为了保持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就必须使社会化的改革实践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师生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实现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内化”向社会化发展,就是从改革后勤管理机制入手,把高校后勤部门由行政型转向经营型,由单项经济承包转向全额经济承包,以增强经济活力,改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实体,逐步走上社会化的轨道。第二种是“外化”,即高校不办、少办或停办某些后勤服务项目,靠引入社会服务性企业完成后勤的社会化服务。这两种途径,前者比后者更切实际,更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校情。
, 百拇医药
    首先,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将具有经营性质的服务项目从行政管理职能机构中分离出来,组建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这就需要对后勤机构进行改革,把膳食科、房管科、水电科、车队等机构,分别组建成为饮食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运输服务中心等。学校后勤管理处对这些中心实行以经济合同关系为主的管理方式,即后勤管理处方代表校方,与这些中心签订经济合同,各中心按照经济合同中的契约,覆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些中心要逐步摆脱按事业单位管理的模式,过渡到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中心的工作人员不再吃学校的“皇粮”,象企业的职业一样享受效益工资的待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能够走到这一步,学校对后勤经费的负担将会大为减轻,最终形成“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管理体制。

    其次,要转换原有的后勤运行机制,实行服务商品化,把过去无偿的福利型服务,改为有偿的经营服务;把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拨款制和计划调拨改为收费制。学校应该根据现行的政策,对后勤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及管理办法作出明确规定,以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发生。一般地说,属于学校公用的服务项目,如学校教学用房、办公用房以及道路维修项目,应由学校作出预算,从学校公用经费中支付;对职工住宅的维修,应按照国家的房改政策,纳入物业管理的范围,由住户支付维修费用。
, 百拇医药
    再次,要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过去,高校后勤机构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难以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后勤社会化,就是要改革劳动用工制度,使之与劳动力市场接轨,实行聘任制、合同制,择优上岗,优胜劣汰;就是要打破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取酬,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从事经营性服务工作的后勤人员不再领取事业性结构工资,而是通过提供有偿服务获得效益工资。

    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只有抓住“改体转制”这一核心,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校后勤改革才能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的新路子。

    收稿日期:1999-03-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