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78356
论“因痰致痛”与“祛痰蠲痛”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7期
     作者:张安玲

    单位:张安玲(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014)

    关键词:痰;痛症;辨证论治

    提 要 首先论述了因痰致痛的机理 提 要 首先论述了因痰致痛的机理,主要是痰阴气机,妨碍脏腑气化,阻碍血脉畅行;但内阻之痰随体内阳气盛衰而有寒化、热化之别。因痰致痛,病位广泛,见证多端。因痰致痛以肿、胀、顽、着、硬、移、苔腻、脉滑为主要临床特征,进而提出了因痰致痛的诊断要点,历述了法痰蠲痛十法,并举例说明常见痛证治痰的古今应用。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痰阻是其中常见的致痛原因,祛痰则是治疗痛证的常用方法。运用治痰方药可以治疗诸多痛证,对此历代医家多有记述,本文试就因痰致痛与祛痰蠲痛作一综合论述。

    1 因痰致痛的机理
, http://www.100md.com
    1.1 痰阻致痛 痰阻不通是导致疼痛的重要机制。痰阻气机,脏腑失和,血行不畅,经脉瘀滞是因痰致痛的主要机理。痰由津液停滞不化结聚而成。致病之因,外则六淫邪气,内则七情饮食、劳倦之伤,而要在气机不利,气化失常,气不布津。痰为有形之邪,既可随处而生,又能“随气升降,无处不至”。最易阻滞气机,妨碍脏腑气化,甚则阻碍血脉畅行,以至气机不畅,脏腑失和,不通则痛。

    痰阻致痛的病理变化颇为复杂,首先,痰因气化失常,津液停滞而生。痰成之后,其生痰之由未去,则可与痰相合,交结难解。其痰既已阻滞,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导致更为复杂的病理改变。痰有寒化热化之别,痰阻气机又常随体内阳气盛衰而变化,或寒化,或热化。阳热偏盛,或阴虚有火,则痰从阳化热为痰热;阳虚气衰,则痰从寒化为寒痰、湿痰。津血同源,痰瘀相关,痰阻气机,经脉不畅,则因痰又可致瘀,痰瘀互阻,其病更为缠绵。脏腑失和,气血受损,又能与痰相合为病,如肝气或肝阳、肝风挟痰上逆,则发头痛,横逆犯胃则脘痛;因痰致痛,随其所着而发,如《柳洲医话》曰:“胸胁痛有因于痰饮者”。《杏苑生春》曰:“痰在胸腹中作痛,或痞满”。
, 百拇医药
    1.2 病位广泛,见症多端。痰浊阻滞,为病广泛,上下内外,脏腑百骸皆可为停痰阻滞,发为疼痛,如头面、牙龈、面颊、颈项、胸胁脘腹、腰背四肢诸般疼痛,皆可由痰阻而引发。由于停痰的性质不同,病机虚实有别,疼痛部位不一,因此,疼痛之性质与伴随的症状也就复杂多变。

    2 痰阻致痛的临床特征与诊断要点

    2.1 主证 痰痛的性质不一,轻重差别极大,有绞痛、剧痛、其痛如裂、昏痛、或固着不移、或走窜不定、或冷或热、或昼静夜剧,但总其大要,约有以下诸端。

    肿:疼痛部位肿胀、高起、突出。痰为有形之邪,故疼处可见肿胀,往往以四肢、头颈部为多。《本草从新》曰:“凡肿而痛者为实邪……肿而不赤为留气停痰”。《杏苑生春》曰:“臂生痰核作痛”,“痰在腰胯膝下肿痛”。《医学心悟》曰:“痰饮随风走入经络,而肩臂肿痛”。《丹溪治法心要》载:“膝肿如碗,不可屈伸,昼静夜剧”,当从痰治。《医林绳墨.牙痛》曰:“盖因肠胃伤于酒面,膏梁炽……积热内久,聚而不散,腐积成痰,因而为肿,为痛”。疼处肿胀是痰阻致痛的重要特征之一。
, 百拇医药
    胀:胀痛亦属有痰。胀属气滞者多,而痰因气滞,气因痰阻,故痰多兼气,是以胀痛并见,多见于胸胁脘腹作痛。

    顽:疼痛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久难愈。阴雨、闷热、气候寒冷、潮湿时加重,而天气晴朗、气候适宜时减轻。

    着:痰阻一处,固定不移,则痛有定处。《类证治裁》曰:“痰注痛,脉滑或沉,痛在一块”。多属湿痰、寒痰或痰瘀为患。

    移:痛处走窜无定,也是痰痛的特点之一。《王孟英医案》载:“腰腿窜痛……苔腻便秘”,为“积痰蕴热”。《杏苑生春》谓:“一切痰饮郁于中焦,阻塞经遂,以至气道不利,或于胸背胁项手足腰胯之间走痛无常……”。《订补明医指掌》曰:“两胁走注痛而有声者,痰饮也”。此由痰饮随气动,无处不到,或痰随气滞,随处而生,故其痛走窜无定。说明痰阻致痛的多变性与复杂性。

    硬:痰阻日久,结而有块,则痛处局部包块、结节、肿硬、或关节僵硬变形。如痹证日久,气血凝滞,痰结血瘀之关节肿大僵硬,疼痛不已。
, 百拇医药
    苔腻或白或黄,脉滑、弦滑、或濡滑。

    痰痛随着痰阻部位不同,所以影响脏腑气机有别,因而还会出现相应脏腑失调的见证。

    2.2 次证 ①形体肥胖,身困肢重;②嗜睡困倦,肌肉松弛;③面色津津润滑,头额光亮如油;④胸脘痞闷,呕恶痰涎;⑤厌恶油腻,口干口苦;⑥语声重浊沉闷。

    2.3 痰痛的诊断要点:①具备主证1~2项;②具备次证2项以上;③苔腻,脉滑。凡疼痛患者具备以上3项中任意2项,即可诊断为痰病疼痛,并须进一步辨证寒热虚实及脏腑病位。

    3 祛痰为蠲痛之要法

    祛痰是治疗痛证的常用方法。但因致痰因素不一,痰有寒化热化之分,疼痛有高下内外之别,痛久又有挟瘀入络之异,患者脏腑气血或盛或衰,则祛痰法的运用又同中有别。
, http://www.100md.com
    3.1 行气祛痰法 气滞为停痰之机要,痰阻则气亦不通,故行气化痰为祛痰蠲痛之通用法。

    《杏苑生春》曰:“使气畅达,而痛自息”。《丹溪心法》则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利一身之津液随之而行。”二陈汤、顺气导痰汤、外台茯苓饮为通用方。

    3.2 祛风化痰法 风为阳邪,善动不居,“痰复乘风而上”(《王孟英医案》),故风邪挟痰上攻头目胸脘,旁及四肢肩背,其痛处不一,治当祛风化痰,外风宜防风羌活汤(防风、羌活、半夏、黄芩、南星、北细辛、白术、甘草、川芎),内风挟痰则宜熄风化痰,如半夏白术天麻汤,或二陈汤加钩藤、羚羊角、天麻之属。

    3.3 清热化痰法 痰阻化热,或热郁痰结,痛而面赤,口干口苦,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痰法,温胆汤、小陷胸汤皆可随证选用。

    3.4 燥湿化痰法 胸脘疼痛,痞闷胀满,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痰湿同源,责任中焦运化失司,治当燥湿化痰,和中助运,苍白二陈汤为主方。
, http://www.100md.com
    3.5 和中化痰法 中焦失运生痰,痰阻中焦气机失和,胸胁脘腹作痛,胀满闷滞,或呕恶痰涎,或下利泄白积,治当和中化痰,方宜陈平汤,量寒热而兼温兼清。

    3.6 降逆化痰法 痰因气逆而上攻,头痛昏蒙,目眩而晕,呕吐、饮食不下,苔白滑或腻,脉弦滑,则宜降逆下气,化痰蠲痛,宜旋覆花散《(医门法律)》;若肝气挟痰饮上逆,头痛痰多,呕吐不止,则当降气平肝,涤痰化饮,旋覆代赭汤加苏梗、紫石英、竹茹、橘皮。

    3.7 化痰通络法 痰病日久,又能流注经络,则其病愈为难治,《王孟英医案》所谓:“余波奔流经络”,“痰邪袭于隧络,”,“痰阻于络”,其痛经久不愈,或肿硬结块,舌暗苔腻。治必化痰通络并用,双合汤加白芥子、蜈蚣;关节肿大变形,宜用桃红饮,重用威灵仙。

    3.8 益气化痰法 脾虚失运,气虚痰阻,证见头痛,或脘腹作痛,面色无华,苔腻,脉弱。治宜健脾益气化痰,方用六君子汤。
, 百拇医药
    3.9 滋阴化痰法 痰病日久,阴液损伤,或素体阴虚,停痰内阻,疼痛不愈,形体消瘦,气机不畅,口干便结,舌瘦,苔腻或少,脉弦细滑,为阴虚痰滞之候。治当滋阴化痰,其证偏寒用金水六君煎加味;偏热宜六味地黄丸合雪羹汤加减。

    3.10 通阳化痰法 阳气素虚,津停痰阻,痛处喜得温热,皮色不变,或冷而色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则当温阳气以化凝痰,阳和汤加细辛为主方。

    4 常见痛证治痰举隅

    4.1 头颈部痛证

    4.1.1 头痛 头痛沉重,昏蒙不清,或眉棱骨痛,或伴眩晕,胸脘痞闷,呕恶痰涎,形体肥胖,舌苔腻,脉滑或弦滑,为痰浊中阻。治法:化痰降逆,理气和中。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痰热头痛,上方加竹茹、枳实、黄连。又雷头风,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雷鸣,多系痰火为患,治宜化痰降火,加味清震汤主之(升麻、苍术、青荷叶、甘草、陈皮、蔓荆子、荆芥、薄荷)。
, 百拇医药
    4.1.2 面颊肿痛 面颊肿痛,或左或右,局部发热,颏下结核,牙关不灵,仅能进汤水稀糜,脉弦数,为风挟痰热壅滞。治法:祛风清热,化痰散结。方用贝母瓜蒌散(川浙贝、瓜蒌、天花粉、桔梗、陈皮)加僵蚕、升麻、连翘、夏枯草。

    4.1.3 齿龈痛 齿痛龈肿,经久不愈,口干口苦,胸脘气逆不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结聚,气血不畅。《医林绳墨.牙痛》曾曰:“痰胜而牙疼者,其齿木”。治法:清肺胃,化痰热。《医林绳墨》主张用当归、白芍、黄芩、黄连为君,连翘为臣,玄参、天花粉为佐,枳壳为使,加贝母化痰散结。

    4.2 胸腹部痛证

    4.2.1 胸痛 胸膺作痛,或胀痛隐隐,或猝然大痛如割,伴胀闷滞塞,或喘憋气逆,依息难卧,形体肥胖,面如油垢,舌体胖,苔白腻,脉沉弦,此由痰浊痹阻,胸阳不展。治法:豁痰通阳,宽胸宣痹。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枳实、菖蒲、橘红、苏子、厚朴。
, 百拇医药
    4.2.2 胁痛 胁肋作痛,或胀痛并见,或走注有声,或咳嗽气急,咳引胁痛,舌苔白腻,脉弦有力,病由痰饮流注,积于胁下。《丹溪治法心要》谓胁痛“痰饮流注者”,用二陈汤加南星、川芎、苍术。故治痰阻胁痛,当化痰理气通络,方用香附旋复花汤,《类证治裁》之白芥子汤(白芥子、木鳖子、没药、桂心、木香)亦可供临证参考。

    4.2.3 胃脘痛 胃脘疼痛,胀闷痞满,不思饮食,泛恶欲呕、吐后即宽,大便不畅,舌苔腻,脉滑,此由痰阻胃脘,和降失职。治当化痰和中,降逆止痛。痰湿中阻,宜二陈汤加薤白、瓜蒌皮;痰热中阻,宜清中汤加海浮石、竹茹;水饮中阻,伴见心悸、头眩,则宜温化,方宜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4.2.4 腹痛 腹痛而胀,时作时止,吞酸呕恶,头眩,大便不畅,或下白积,光亮不臭,或腹中鸣响,苔白腻,脉弦滑。《王孟英医案》曰:“腹中绞痛……脉弦滑者痰也”。《医碥.腹痛》:“痰痛,脉必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枳实、苍术、香附、川芎、姜汁。
, 百拇医药
    4.3 腰腿手足痛证

    4.3.1 肩臂痛 肩背臂膊疼痛,或肿痛,或臂生痰核作痛,或左或右,活动不利,伸屈不便,惧怕风冷,苔白腻,脉弦或滑,或沉滞不起。《医门法律》认为此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后人为此臂痛乃痰证也,但治痰而臂痛自止”。指迷茯苓丸为首选方,“痰药方多,惟此立见功效”。它如导痰汤、控涎丹亦可选用。

    4.3.2 腰痛 腰间疼痛,或肿,痛而喜捶喜温,或腰胯手足走痛无常,或伴眩晕呕逆,苔白腻,脉滑或沉弦。病由痰阻经隧,气道不利,治之能“使气畅达痛自息”。(《杏苑生春》)方宜二陈汤或导痰汤加生白术、白芥子、乌药、 枳壳、香附、南星、威灵仙;痰阻化热,合二妙散。

    4.3.3 髀枢痛 髀枢左右发作疼痛,昼静夜剧,不可屈伸,脉弦大有力。病因痰积脉痹,治当和中化痰通络。《丹溪治法心要》用半夏、陈皮、苍术、黄柏、生甘草梢、川芎、生犀角屑、牛膝、木通、芍药治之。
, http://www.100md.com
    4.3.4 腿痛 腰腿疼痛,走窜不定,或腰痛连及下肢,疼痛板胀不适,喜温怕冷,痛甚不寐,大便秘结,苔腻,脉滑或弦,为“痰阻于络”。(《王孟英医案》)法以化痰通络为治,方宜蠲饮六神汤(半夏、陈皮、茯苓、旋复花、菖蒲)加橘络、丝瓜络、竹茹、威灵仙、五加皮。

    4.3.5 痛风 遍身肢节疼痛,或固着不移,或游走不定,其痛常日静夜剧,苔白腻,或有久嗜酒肉史。《订补明医指掌》曰:“夫痛风者,遍身骨节走痛是也”。“遍身烦疼曰痛风,湿热因痰苦相攻”。《类证治裁.痛风》:“肥人肢节痛,多风湿痰饮流注……石顽以湿热挟痰挟血入络痹痛”。痛风之因于痰者,有湿痰流注与风痰挟热之分,治当化痰通络,《订补明医指掌》:“因痰者,二陈汤加酒芩、羌活、南星、苍术、竹沥、姜汁。湿痰痛风,酒柏、酒威灵仙、苍术、羌活、甘草、干姜、陈皮、芍药。痰挟死血,一身走痛者,控涎丹”。

    (收稿日期 1999—03—10 修回日期 1999—04—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