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金匮要略
编号:10278360
《金匮要略》调护脾胃法探析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7期
     作者:柴可夫 钱俊文

    单位:柴可夫 钱俊文(浙江中医学院 杭州 310009)

    关键词:《金匮要略》;调护脾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722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则气血、阴阳俱荣;脾胃衰,化源乏绝,则机体各部俱衰。早在《内经》中,就将脾胃归属于五行中的“土”,并认为土为万物生长的根本。仲景深得其旨,结合临床实践,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在《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系统而集中地反映了仲景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至今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对《金匮》的调护脾胃法作一探析。

    1 强调养慎,保护脾胃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未病先防”的学术思想,仲景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上工治未病”。即指在未病之前,要慎于摄生,以免病邪侵入人体引起疾病。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的盛衰关系极为密切,故仲景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这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这主要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分主于肝、心、肺、肾四脏,而脾不主时而旺于四季,即四脏中皆有胃气也。也就是说,脾胃在一年四季中对人体抗御外邪都起着重要的防卫作用。脾胃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若脾胃健旺,身体强壮,邪气就不易入侵。正如《金匮.脏脏经络先后病》篇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就提出了注意养慎,避免风雨寒湿,不居湿处,并要饮食有节,寒温适宜,不偏食五味,全面预防,即可杜绝和减少各种致病因素对脾胃及人体的侵害。若不注意养慎,脾胃功能一旦失职,不仅谷气不生,还会使进入人体的食物停滞,影响气血的运行,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食滞可成“宿食”,导致“胀满腹痛”;水停为饮,随处留积,或在肠胃为“痰饮”,或在胁下为“悬饮”,或溢于肌肤为“溢饮”,或上迫胸肺为“支饮”,或走肠道为“泄泻”,或因化源匮乏,病及五脏。证情多端,不一而足。
, 百拇医药
    2 审因论治,康复脾胃

    导致脾胃功能失常的原因很多,仲景在临证时往往是综观症候,权衡主次,分别论治,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康复脾胃的方法,归纳如下:

    2.1 清热和胃法 本法用以治疗热邪客于中焦,邪热上逆,胃失和降之证,对于阳明积热,浊气上逆,胃气不得下降“食入口即吐者”,主以大黄甘草汤。因该证属实热,故用大黄甘草汤清泄胃热,使浊气下降则呕吐自愈。若湿热内停,蕴蒸脾胃,“心中懊或热痛”之酒黄疸,用栀子大黄汤清除实热,和胃除烦;“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之谷疸,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若胃虚而热以致“哕逆者”,方用橘皮竹茹汤清补和胃。该方补而不滞,清而不寒,脾气顺热清,胃行和降,则哕逆自止。

    2.2 导滞和胃法 本法用于积滞内停,脾胃气机不畅,脘腹胀满疼痛之证。若证见腹部胀满疼痛,由于实热积滞于内,腑气不行大便不通者,主以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兼荡涤积滞。若心下脘腹硬满,按之疼痛,连及两胁,或见往来寒热,恶心呕吐者,此乃少阳阳明同病,郁热积滞内停,治宜大柴胡汤。上二方属寒下中之缓下剂。若腹部胀满不减,或减不足者,乃实热与燥屎内结,积滞俱重之里实证,当用大承气汤下之。此方为寒下之峻剂。若见胃中有热,脾阴不足,而致小便频数,大便干结,或见脘腹胀满疼痛,此即脾约证,治宜麻子仁丸润下缓通。若见胁腹部疼痛,大便不通,脉弦紧者,为寒实内结之证,当用温下之大黄附子汤。若宿食停滞于胃之上脘,证见胸膈满闷,痞塞不通,或恶心欲吐者,治宜因势利导,运用吐法,方用瓜蒂散。因吐法易伤正气,故仲景云:“以快吐为度而止”。俟壅塞一去,气机宣畅,脾胃功能即可恢复。
, 百拇医药
    2.3 理气和胃法 本法用于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所致的脾胃病。《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云:“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本证干呕、哕,又见手足厥冷,乃客寒犯胃,胃气被郁,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所致。方中橘皮理气和胃,生姜散寒降逆,使气机通畅,厥肢得温,呕哕得止。

    2.4 甘温建中法 本法用于脾胃气血阴阳俱不足而致的病证。《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若脾胃阴阳两虚,证见腹痛拘急,四肢酸软无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心悸,衄血,梦交失精者,主以小建中汤,使阴阳和、营卫调、脾胃健、气血充而病愈。本证之热象,乃因阴虚,其寒象是由于阳虚,但补其阴则碍阳,补其阳则阴必伤,唯以甘温之剂,调补脾胃,建立中气,方为万全之策。若阴阳气血俱不足,除上述症状外又见自汗或盗汗,身重或不仁等症者,可用黄芪建中汤以补卫阳之气。《金匮》建立中气的观点,对后世补脾方剂的沿革和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补气健脾的四君子汤、补益和胃渗湿的参苓白术散等,都是建中法的推广运用。
, 百拇医药
    2.5 温健脾胃法 本法用于脾胃虚寒之证。若脾胃虚寒,胃中浊阴上逆,证见胸满,呕吐,头痛者,方用吴茱萸汤温中祛寒、下气降逆。若虚寒较甚,心胸脘腹剧痛,腹壁隆起上下移动不可触近,呕不能食者,主以大建中汤,使中阳得运,阴寒得散而病愈。若脾胃虚寒不能摄血,便后下血者,主以黄土汤。若脾胃虚寒,宿谷不化,证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以大半夏汤益气健脾,和胃降逆。对于胞阻、恶阻、胎动不安等妇科病,仲景除善用调和肝脾之法外,亦多用健脾调中方法,如治脾胃虚寒、饮阻气逆之妊娠恶阻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方药虽性偏温燥,似与胎元不利,但仲景遵《内经》有故无殒之旨,有是证则用是药,使病除而胎安。仲景还借桂枝汤温脾暖胃以滋阴和阳,治疗妊娠恶阻,虽不安胎而胎自安,不降逆而呕逆自除,其辨证用药可谓匠心独具。

    2.6 协调寒热法 本法用于寒热错杂,阴阳失调的脾胃病。此类病证,仲景组方多以黄芩、黄连、干姜等药并用以治之,如《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热邪上冲,胃失和降则呕;脾失健运,气机不畅则肠鸣;寒热错杂,并于中焦,气机升降受阻则痞满,主以半夏泻心汤使阴寒得散,寒热协调,气机升降有序而病愈。
, 百拇医药
    3 既病防变,顾护脾胃

    从《金匮》全书看,仲景不仅重视未病先防,有病早治,且强调已病之后,要考虑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采取措施,顾护脾胃,以防变生它病,这也是仲景调护脾胃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1 谨慎用药 仲景组方遣药始终不忘顾护脾胃,首先表现在仲景用药精当、力专效宏。仲景所制之方,超过十味的方剂仅十数首,其它多为纯正之方,如承气汤、四逆汤、百合汤等,如此则不致药多味杂,相互扯肘,扰乱胃气。仲景之方,主辅分明,轻、重、缓、急各有法度。急危重证每投以汤剂或煮散,取其力大效速,以便迅速祛邪以安正;证情一缓,即改汤为丸以缓图。因丸药量小力缓,长服不致伤损脾胃。其次仲景用药巧施甘味,兼顾脾胃,入脾而补脾、护脾。甘合酸味可化阴,合辛味可化阳。著名的小建中汤是由甘酸辛多味合一的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甘味药中,以甘草、大枣、蜂蜜、饴糖为甘甜之最。有此疾患不涉及于脾胃,但仲景在组方遣药时,常以甘草、大枣、蜂蜜予以顾护,以使祛病则不伤脾胃。如治痉病的瓜蒌桂枝汤、葛根汤中皆用甘草、大枣调和脾胃。凡丸散剂多配以蜜或用米饮和服。对气味甘寒燥烈、性能峻猛之方药,仲景则佐配甘味以调之,如十枣汤中,以肥大枣缓急解毒而护中;又如大乌头煎、乌头汤、乌头桂枝汤、青龙汤等也都佐以甘味,以发挥甘可矫味、甘或缓急、甘或养中的作用。但也必须注意,甘味虽有矫味、缓急、补中之作用,亦有助湿生痰、壅中滞膈之流弊,故仲景用此,常配以姜、桂、茯苓等辛散温通,淡渗流动之品,以杜害取利。再者,仲景用药,慎用攻伐。用药治病,不得已而为之,只可适可而止。当病家脾胃虚弱时,即使必须用攻伐药的时候,也应慎用,或减量用之,其目的即在于顾护脾胃。这些都显示了仲景的用药谨慎,在克伐病邪中,时刻不忘顾护脾胃。
, 百拇医药
    3.2 讲究服法 仲景所制之方,非常讲究服药方法,目的在于顾护脾胃。如《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方后云:“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即服药一升,如大便通利,则停止服药。同篇瓜蒂散方后云:“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大承气汤方后云:“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皆提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防止过于攻伐损伤脾胃。《金匮.痰饮咳嗽病》篇曰:“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方中以甘遂、芫花为主峻逐水饮,用肥大枣十枚煮枣汤送服“令不伤胃”,祛邪而不伤正,同时还要求“服法斟酌强羸人,快后养以糜粥,皆全胃气也”。对于有的方药,强调要去滓再煎,使之浓缩,避免药灌满肠,加重中运负荷,如大建中汤是治疗脾胃阳虚寒甚的代表方,仲景于方后交待:“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饴糖,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热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复之”。不但要小量频服,而且要求两次服药间“饮热粥,当日要食糜,温复之”。足见珍惜胃气,一丝不苟。对某些长服有碍胃气的方药,多在方后嘱道“中病余勿服”或“中病勿更服”等,除在汗、吐、下等方后交待外,在百合地黄汤等方后,亦是如此,百合地黄汤中生地量重,性味寒腻,难以运化,须中病辄止,以免壅中滞隔,损伤脾胃。
, 百拇医药
    3.3 不犯禁忌 以药治病,既有所宜,亦必有所禁,损伤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者,为医家之常忌。如《金匮.妇人杂病》篇所谓热入血室之证,明言:“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而专以清解下焦瘀热即可,不可妄攻中上二焦而损伤胃气。足见仲景特别重视胃气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4 病瘥防复,调养脾胃

    当病变得愈,但阴精阳气一时难复,如何促使疾病彻底平复,以杜复发,仲景仍以调养脾胃为主。如孕妇素体偏于脾阳虚,寒湿内盛,以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供养胎儿生长发育,而出现胎动不安之候,采用白术散健脾温中除湿安胎时,若出现心烦吐、痛等证,除用药救治外,更用小麦汁、大麦粥服之,以补益脾胃,同时强调“病虽愈,服之勿置。”正如《医宗金鉴、伤寒要决》中所言:“新愈之后,脏腑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惟以白粥静养”为善。

    综上所述,《金匮》调护脾胃法具有独到之处,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值得学习、效法。

    (收稿日期 1999—02—03 修回日期 1999—04—09),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