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78361
《脉经》引用古佚医书考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7期
     作者:崔锡章

    单位:崔锡章(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 北京 100013)

    关键词:《脉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720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晋代王叔和编撰。在这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中,不仅汇集了魏晋以前各家有关脉学的理论,并全面系统地加以阐述,为脉学理论自成体系作出了贡献,还由于引用了诸多现已不传于世的古佚医书,在文献研究以及古医籍辑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脉经》中所引古佚医书分类略列如下:

    1 诊法类

    1.1 脉法:

    ①《脉法》 (见《脉经.卷一.第七》)
, 百拇医药
    ②《扁鹊阴阳脉法》 (见《脉经.卷五.第二》)

    ③《扁鹊脉法》 (见《脉经.卷五.第三》)

    ④《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见《脉经.卷五.第五》)此外,在《脉经.卷四.诊损至脉第五》中还有“扁鹊曰:脉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阴……”一部分,内容为论述损脉与至脉,应归入脉法一类。

    1.2 察声色: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见《脉经.卷五.第四》)

    2 《四时经》(见《脉经.卷三》)
, 百拇医药
    下面分别考证如下。

    2.1 《脉法》。

    《脉法》不见载于史志书目。今《脉经.卷一.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中有:《脉法》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审而知者,针入病愈”一段,四字为文,共28句,112字。这段文字在经过宋人林亿等校勘整理过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五脏脉所属第四》中也有引用,除“察按阴阳,谁先谁后”,《备急千金要方》作“三阴三阳,谁先谁后”外,其余相同,同时在“针入病愈”文后,《备急千金要方》尚有余文64句,凡258字。而在未经宋人整理过的《孙真人千金方.卷二十七》中也有引用,与《备急千金要方》所引相同。在《脉经》未引的余文部分,《孙真人千金方》较《备急千金要方》少11句,计46字,个别之处文字也略有出入。如在“因息游布”下,《孙真人千金方》缺“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五句;在“或缺或亡”下缺“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四句;在“令得分明”下缺“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二句。
, 百拇医药
    现从句法分析,《脉法》基本以四字为句,两句相对成文,又通篇有韵相押。又从内容的完整性看,均以《备急千金要方》所引更为完整。由此推知,《脉法》在北宋林亿校勘《备急千金要方》时,有可能尚存于世,而《脉经》只是摘引其部分内容而已。

    2.2 《扁鹊脉法》等:

    考《通志.文艺略》,著录有《扁鹊脉诀》一卷,《宋史.文艺志》著录有《扁鹊脉经》十卷。《通志》成书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宋史》成书于公元1345年,由此可知在宋未元初时还有扁鹊脉法的著作流传于世。今《脉经.卷五》所引《扁鹊阴阳脉法》论述的内容为三阴三阳的平脉及病脉。如果与传世的医经《素问》、《难经》及《伤寒论》第九、第一九三、第二七二等诸条相比较,就会发现有所不同。如:
, 百拇医药
    《扁鹊阴阳脉法》:

    “少阳之脉,乍小乍大……正月、二月甲子王。”

    “太阳之脉,洪大以短……三月、四月甲子王。”

    “阳明之脉,浮大以短……五月、六月甲子王。”

    “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七月、八月甲子王。”

    “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九月、十月甲子王。”

    “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

    可是在《难经.七难》当中则为:

    “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王时大要也。”
, 百拇医药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三阴三阳当令(王时)的次序上,即“太阳”与“阳明”及“太阴”与“少阴”的次序上,两书有所不同。而在《素问.诊要经终论》中则另成体系。

    又如,《扁鹊阴阳脉法》云:

    “脉,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是三阴三阳时也。”

    《伤寒论》则云:

    “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 百拇医药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两相比较,在一天十二个时辰当令的次序上也有不同。它反映了魏晋前各医家的不同见解,是我们研究脉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脉经.卷五》所引《扁鹊脉法》共三条,其内容为论述平脉与病脉的区别。所引《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主要对诸多异常脉象及特殊病症进行了论述。其中“经言”部分或见于《难经》、《素问.大奇论》及《平人气象论》、《甲乙经》等诸书。在“扁鹊曰:夫相死脉之气,如群鸟之聚,一马之驭系水交驰之状,如悬石之落……”下凡五条,多不见于传世医经所载。

    以上有关扁鹊脉法的诸多内容,是否全部出自《通志》所载《扁鹊脉诀》和《宋史》所录《扁鹊脉经》二书,尚不能完全确定,但是从《脉经》全书体系分析,凡引张仲景之论系用“师言”、“师曰”;出自《素问》、《难经》等诸书者用《经言》、《经曰》;而有关扁鹊所论,用“扁鹊曰”;又从在宋未元初这段时间中还有扁鹊关于脉法的专著流传于世来看,前论所述部分内容出自《扁鹊脉诀》及《扁鹊脉经》已佚两部古医籍是完全可能的。它们不仅为我们保存了脉学理论的珍贵资料,还为我们了解那一时期各学派的不同见解及脉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百拇医药
    3 察声色

    《脉经.卷五》引有《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一篇,内容为论述望诊和闻诊之要诀,共计有78条。从“病人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至“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共五条,为闻诊之内容;自“病人两目皆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至“肾病面肿唇黄,脾之曰戊已死”共63条,基本为望诊的内容。其文除部分散见于《中藏经》及《儒门事亲.卷十四.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要》外,多不见于传世医籍。

    今考《隋书.经籍志》载有《华佗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一卷,《通志》也予收录,其文今佚。而《脉经.卷五》所引内容,从时代上分析,有可能即出自该书。高文柱主编的《华佗遗文》一书,将此节内容收入,作为华佗遗文,亦可供作参考。

    4 《四时经》
, 百拇医药
    关于《四时经》,史志记载有三:一是《汉书.艺文志.五行家》著录有《四时五行经》二十六卷,其文今佚。据班固所论“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行于事,浸以相乱”,应为数术历法之书,与脉学相去甚远。二是《隋书.经籍志》所载《三部四时五脏辨诊色诀事脉》一卷,其文已佚。三是《旧唐书.经籍志》有《三部四时五脏辨候诊色脉经》一卷,《新唐书.艺文志》同,其文亦佚。而《通志.艺文略》所著录的《三部四时五脏辨候诊色诀事脉》一卷,与《隋志》所录仅一字之不同,应是《隋志》所载一书。

    今《脉经》所引《四时经》文共五段:主要论述五脏与四时的关系及五脏四时脉象差异形成的原因,与《隋书.经籍志》所载书目内容是相符合的。因此,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森立之(1807—1885)在据《脉经》而辑出的《四时经.考注》中说:“谨案王叔和脉经卷三五脏部所引四时经凡五条,乃论五脏四时长夏应脉,及疾病虚实,阴阳升降,相生相克,草木昆虫之理。其文简,其意奥,颇仿佛内经,则为汉志已来所载《四时五脏经》之遗,无复疑焉。”考《汉书.艺文志》无《四时五脏经》,应为《四时五行经》(即前边所论)。因此他把《脉经》所引《四时经》视为“汉志已来所载”是不十分确切的。而日本.丹波元胤在《中国医籍考》中《脉经》一书下“按”云:“《四时经》盖隋志所载《三部四时五脏辨诊色诀事脉》一卷是也”是比较可信而有道理的。森立之还认为“其注文,盖亦古贤所述,恐出于华、张之辈,决非叔和之所撰也。”今《脉经》所引《四时经》注文,一般认为是宋臣林亿等所注,森立之以为华佗、仲景所作也缺少依据。
, 百拇医药
    关于《四时经》的部分内容,在敦煌古医籍卷子《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甲本》(英国编号S5014)中,也有近似的记载,只是内容更简短。现将其共有内容对照如下:

    (1)肝者东方木,万物始生,其气濡弱,宽而虚,故其脉为弦,而新张弓弦者死。(《敦煌卷子》)

    肝者东方木,万物始生,其气来而弱,宽而虚,故脉为弦。(《脉经》所引)

    (2)心者,主南方火。万物洪盛,乘枝布叶,皆下位,故名曰钩。(《敦煌卷子》)

    心者南方火。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钩。.《脉经》所引)

    (3)脾者,中央土,敦而福。敦者,厚。万物色不同,得福者广,蜚蠕动,皆蒙土恩。其脉缓而迟。(《敦煌卷子》)
, 百拇医药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万物众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广,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巅,蜚蠕动,喘息,皆蒙土恩。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脉缓而迟,尺寸不同。(《脉经》所引)

    (4)肺者,西方金,万物之所终。其脉微浮毛。(《敦煌卷子》)

    肺者西方金,万物之所终。宿叶落,柯萋萋,枝条其杌然独在。其脉微浮毛。(《脉经》所引)

    (5)肾北方水,万物之所藏,阳气下降,而阴气上升。其脉为淹,淹为阴,在里,不可发汗。阴气在表,阳气在藏,慎不可下。(《敦煌卷子》)

    肾者北方水,万物之所藏。百虫伏蛰,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烈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雪霜,猛兽伏蛰,蜾虫慝藏。其脉为沉,沉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则蜾虫出,见其霜雪。阴气在表,阳气在藏,慎不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脉经》所引)
, 百拇医药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敦煌卷子中这部分内容较为简洁古朴,而《脉经》所引论述得较为详尽,文字也更流畅。敦煌卷子未经宋臣校勘整理,应更多地保留《四时经》的原貌。又由于它的抄写年代早于《旧唐书》的成书年代,说明了《脉经》所引《四时经》不是《旧唐书.经籍志》所著录的《三部四时五脏辨候诊色脉经》一卷,因此进一步证明了丹波元胤的推论;“《四时经》盖隋志所载《三部四时五脏辨诊色诀事脉》一卷是也”,是可信的。

    值得注意的是,宋臣林亿在《素问》一书的“新校正”中,曾五次引用《脉经》进行校勘,其中一次提到《四时经》(详见《玉机真藏论》注①),这说明林亿校勘《脉经》时《四时经》尚存。而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著录有此书,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一部中医古籍中能涉及保留如此众多的古佚医书,是十分难得的。《脉经》所引诸佚医书,不仅切实反映了魏晋前脉学发展中的不同学派、不同见解,为我们研究脉学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考证研究及辑佚,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秦越人.难经.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 沈炎南.脉经校注.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3 刘渡舟.伤寒论校注.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4 王注林校本.黄帝内经素问.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江户医学影北宋本.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 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聿修堂医书选本.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注:森立之.四时经考注.日本传本

    (收稿日期 1998—12—11 修回日期 1999—03—0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