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78374
辨证论治中的同病异治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7期
     作者:潘树和

    单位:潘树和(承德市中医院 承德 067000)

    关键词:辨证论治;同病异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90704 辨证论治中的同病异治,主要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的思路,强调因个体特异性和因环境的不同,在病相同或证相同的情况下,用方、用药有别,也即“三因制宜”。

    1 性别年龄不同,用药有别

    按阴阳理论,男为阳,女为阴,男子以气为本,女子以血为用的说法,说明了性别不同,身体气血多少有异,何况女子有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在相同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疾病,其证候也不完全相同。例如痹证,多由风寒湿邪合而为病,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酸楚麻木,屈伸不利,以邪气盛则实的证象为主,治疗应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等以祛其邪,常用防风汤、乌头汤、薏苡仁汤;而妇女产后,多气血俱虚,肝肾不足,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最易感受风寒引起痹证,在治疗上就须想到气血俱虚,肝肾不足为其本,用药就要标本兼顾,在祛风除湿、散寒通的同时,不忘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常用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之类化裁。
, 百拇医药
    人生的不同时期的生理病理特点并非一样。小儿时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又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称为稚阴稚阳之体,在病理上,由于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脏腑精气不同,卫外机能未固,极易发病,发病之后,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变化多端;青壮年人大多肌肉满壮,筋骨劲强,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一旦为外邪所伤,实证居多;老年人肾精逐渐亏损,脏腑功能日衰,气血阴阳不足,得病以虚候为主,或本虚标实。同一疾病,发生在不同年龄,其病因病机、临床证候、机体反映就有差异。因此在治疗上就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如发热病人,小儿因为脏气清灵,病情单一,随拨随应,治以清灵宣散透达;青壮年则以祛邪为主,重齐直折其热;老年人则易耗气伤阴,就应扶正祛邪兼顾,在清热的同时,注意固护气阴,适当加入益气养阴之品。

    2 体质不同,治法不同

    人的身体素质,受先天禀赋、生活环境、饮食营养、精神状态及劳动锻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调理得当则能保持阴平阳秘,精神内守,使五脏安和,六腑顺达,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腠理致密,百病不生。体质有阴盛阳虚者,有阴虚阳亢者,有肥胖者,有瘦弱者,也就有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感受同一种病邪,患同一种疾病,其临床证候就会有异,如感受风寒,素体阳盛之人则易使寒邪从阳化热,出现高热口渴,面赤咽痛,鼻流黄涕舌红脉数等阳热偏胜之候,阳虚阴盛者则易从阴化寒,表现为恶寒身冷,四肢不温,鼻流清涕,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等阴寒偏胜之候,在治疗用药上,前者用辛凉解表的银翘散疏风清热,后者则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散寒邪,助阳解表,从而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治法。
, 百拇医药
    3 环境不同,药有轻重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人体肌肤腠理致密;东南地区,地势低而多湿多热,人体肌肤腠理疏松,加上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性的不同,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也就有所区别。同样的风寒感冒,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选方用药也有差别,如北方多用麻桂发汗峻剂,南方则以荆防轻剂为主,因后者机体腠理疏松如用麻桂发汗太过,则易汗出伤阳,损伤正气,与体无补,与疾有益;前者机体腠理致密,非重剂则不能开泄腠理,使邪气从汗而解。

    4 季节不同,证治各异

    春夏秋冬,温热凉寒,一年四季,气候变迁。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腠理开泄;秋冬季节气候由凉转寒,阴寒日盛,腠理致密阳气闭藏,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不同,表现各异所以治病时,要考虑当时的气候条件,辨证用药。再以感冒为例,冬季以风寒表实证为主,表现为鼻流清涕,咳嗽痰稀,恶寒重而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葱豉汤、荆防败毒散为主;夏季感冒则常兼暑湿,表现为鼻流浊涕,咳嗽痰粘,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口渴尿赤,苔黄腻,脉濡数,治须清暑祛湿解表,用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之类;秋季感冒,燥邪居多,除一般感冒症状外,还可见到鼻咽干燥,干咳无痰,口干舌红等肺燥阴伤之症,治宜疏风清燥,养阴润肺,用杏苏散桑杏汤化裁。只有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灵活变通,方能提高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5 不同阶段,区别对待

    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正邪的盛衰,《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旦正气不足,邪气客身,即会发生疾病。由于邪正有盛衰,病疾有浅深,所以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常有不同的临床证候,在治疗上也必须区别对待。如肺痈患者,初期以发热恶寒,咳嗽胸痛,呼吸不利,苔薄黄,脉浮数为主,揭示邪客肌表,治应疏散表热,宣肺化痰,用银翘散加减;成痈期则以壮热汗出,烦燥,咳嗽气急,胸痛转侧不利,咳痰黄稠腥臭,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说明邪热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热壅血瘀,蕴毒成痈,以《千金》苇茎汤治之;溃脓期以咳吐大量脓血痰,腥臭异常,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红绛,脉滑数为特点。说明热毒蕴肺,热盛肉腐,肉腐为脓,病情进一步加重,治应清热解毒,化瘀排脓,加味桔梗汤化裁;恢复期身热渐退,咳吐脓血日少,痰液清稀,气短自汗,午后潮热,心烦盗汗,口燥咽干,形体消瘦,精神疲乏,脉数无力。说明脓溃外泄,邪毒已过,但正气亦虚,阴液亏耗,治疗应以扶正为主,益气养阴,祛邪为佐,清肺排脓,以《济生》桔梗汤加减。

    作者简介:潘树和,男,48岁,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现任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副院长。从事临床科研教学30年。获科研成果3项,著作3部,发表论文30篇。擅长治疗心脑血管、肿瘤、脾胃病、更年期等疾病。

    (收稿日期 1998—11—15 修回日期 1999—02—1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