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78376
谈谈《内经》志意学说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7期
     作者:李维贤

    单位:李维贤(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关键词:《黄帝内经》;志意;魂魄

    New Page 1 《内经》中,关于志意学说的论述是很全面的。

    就其形态学而言,《素问.调经论》说:“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通,《易.系辞》曰:“往来不穷谓之通。”连,段氏《说文》引桂馥说:“凡训连者,皆有连贯之意。”骨髓,《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素问.解精微论》又说:“髓者骨之充也。”另据《素问.奇病论》载:“髓者,以脑为主。”《灵枢.海论》又谓:“脑为髓之海”。所以,这里的骨髓理解为脊髓与脑,还是比较确切的。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对脑的认识由来已久,《素问遗篇.本病论篇》就有:“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乙帝君泥丸宫下。”的记载,张氏《类经》注云:“人之脑为髓海,是谓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训【太乙】为“至尊无尚之义”,训【太乙帝君】为“脑髓也,脑为人体之所最尊,犹神明中之太乙帝君。”《颅囟经.序》又进一步指出:“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得诸百灵,以御邪气。陶甄万类,以静为源。”

    可见,志意内连脊髓而主属于脑,外又连贯身形、五脏,往来不穷,从而构成了人体的最高主宰系统。

    就其生理学而言,《灵枢.本藏》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又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并谓这是“人之常平也。”

    御,只有太乙帝君才有资格使用它。包涵有统率、支配与协调的意思。精神,《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谓:“体是精兮用是神。”御精神,就是志意通过脑髓来统率、支配与协调机体及其生理功能而使之“专直”的系统。也包括脑内的全部精神、意识活动在内。从而使骨节、皮肤、腠理坚固,气血皆从,五脏皆坚,升、降、出、入而贵常守,去故就新,持满御神,耳目聪明,身体轻强。
, 百拇医药
    收,含有接收、受纳的意思。魂魄,《大戴礼.曾子天园》谓“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录。神灵者品物之本也。”孔广森《补注》曰:“神为魂,灵为魄。”《左传.子产》又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其《疏》曰:“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是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为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是魂之神也。”《类经》引朱子曰:“生则魂载于魄,而魄检其魂……魄盛则耳目聪明,能记忆。老人目昏耳聩记事不得者,魄衰也。……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阳主运用,故魂能发用出来。”张景岳又说:“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上述可以看出,“魂魄装置”也是构成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灵枢.天年》说:“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其生理活动方式,正如《灵枢.本神》所说的“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亦即志意御与收的协调为用。一般说来,“魂魄装置”除各种感官外,多镶嵌在身形五脏(包括六府与奇恒之府),特别是肺所主的皮毛部位与大肠等管道的内腔部位,它是多种感受体与效应器的总称。不同的魄,有不同的魂,即所谓“魂载于魄,而魄检其魂。”
, http://www.100md.com
    收魂魄,就是把魄所感受的一切刺激,以魂的方式,通过志意的收而把信息传递到太乙元真脑髓内,然后即出现感觉或感应。感而不觉者谓之感应,这样的感受体多分布于内脏,与知觉受体同样重要。唯吐纳功深者能够部分的掌握它。

    上述功能都得靠气血、营卫、津液的支持,方能得以实现。《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逆调论篇》也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素问.六节藏象论》又说:“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不同的精气物质,都是完成这些“神机”活动的可靠保证。

    最后,需要进一步强调指出的是,有的魂魄能够感应,但不一定全能感觉;也能记忆,但是不一定全能意识;能够发用出来,但不一定都能知其态势。

    总之,收魂魄就是把魂魄的各种感觉、印象,通过志意的收,由髓入脑,再通过脑魄的记忆,给予接收、受纳,使之清晰准确而不模糊散乱。
, 百拇医药
    志意的御与收,是最高主宰(脑髓)统率机体的可靠保证,没有志意的御与收,脑髓也无法行使其所特有的功能了。

    适,含有适应的意思。寒温,一是指人体的温度,一是指环境中的温度。适寒温,就是《灵枢.本脏》所说的“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从而使“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灵枢.本脏》)

    和,含有调和之意。喜怒,《灵枢.行针》说:“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别录》五加有“强志意”的功效,《证类本草》引雷公说它能“阳人使阴,阴人使阳。”和喜怒,即使阴阳调和,偏者使之匀平,达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志意的适寒温与和喜怒,是人体最高主宰脑髓,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可靠保证。没有志意的适与和,太乙帝君也就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了。
, http://www.100md.com
    志意协调机体内外,使阴阳匀平,其主要的功能表现,就是御、收、适、和四大方面。

    就其病理学而言,《灵枢.大惑论》说:“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灵枢.本神》又说:“淫佚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说明劳神过度,房室不节,是志意发病的两大重要原因,志意乱与志意恍乱,则是其病理后果。《素问.上古天真论》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乃回味无穷。

    就其诊断学而言,《素问.五脏别论》说:“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素问.疏五过论》又说:“论裁志意,必有法则。”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应努力发掘的内容。

    就其治疗学而言,《本经》载:白芝“强志意,”《别录》又载:五加“强志意”《本经》虽未载人参有强志意的功效,但《本经》却说人参有“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的作用,用志意理论衡量一下,人参决不失为治疗“志意乱与志意恍乱”的一味“将军药”。
, http://www.100md.com
    《灵枢.杂病》有“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此治哕(景岳谓呃逆)三法,很有探讨价值,它会给某些刺激疗法的治疗原理指出一条新的思路。

    我们祖先不仅知道“得诸百灵,以御邪气,”而且还知道“能动的”利用这诸百灵治疗各种疾病,这里志意学说为它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灵枢.本神》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素问.汤液醪醴论》又说:“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歧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说明一切刺激疗法,总的说来都是治实而不治虚的。一但虚到丧失了这“诸百灵”——神不使,针石道也就不灵验了。因此,神使与不使,精神进与不进,志意治与不治,是针石等一切刺激疗法能否取得疗效的三个关键方面,也是对“精神魂魄之亡存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的进一步说明。

    总之,志意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科研、教学、临床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简介:李维贤,男,62岁,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脑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中医脑髓理论、中医妇科学。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电话:64014411—2293。邮编:100700

    (收稿日期 1999—03—05 修回日期 1999—04—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