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药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78384
《雷公炮炙论》成书年代新探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药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张世臣 关怀

    单位:张世臣(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 100810);关怀(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13)

    关键词:雷公炮炙论;年代考证▲

    摘 要摘 要:目的:考证了《雷公炮炙论》的成书年代。方法:通过对刘宋说,赵宋说,隋人说,唐人说,唐末五代说等有关成书年代的假说进行分析,发现其书的形成可分为雷原著和胡洽重定两个阶段。结果:考察证实雷原著时间为隋末至唐初,胡洽重定时间为唐末至五代时期。其论证结果不仅与现存的所有史料相契合,而且可以解释诸假说的正误原由。结论:《雷公炮炙论》为隋末唐初之辅宋的雷所著;后由唐末五代之胡洽重定,与南北朝之胡(道)洽并非一人。

    《雷公炮炙论》(以下简称《炮炙论》)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炮制专著,其成书年代至今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对这部炮制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评价。有鉴于此,笔者对其成书年代重加考定,但求言而有据,信而有征,并就教于同道。
, 百拇医药
    1 史料与假说

    历史上有关《炮炙论》的文献记述廖廖,今所见者仅以下数条:

    史料一,敦煌出土唐代写本《张仲景五脏论》(以下简称《五脏论》)云:“雷公妙典,咸述炮炙之宜。”[1]这是目前所知记述《炮炙论》的最早文献。

    史料二,宋代苏颂《图经本草》“滑石”条曰:“然雷1.gif (138 bytes)虽名隋人,观其书乃有言唐以后药名者,或是后人增损之欤?”[2]这是目前所见记述《炮炙论》作者雷生平之最早文献。

    史料三,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曰:“雷公炮炙三卷。右,宋雷1.gif (138 bytes)撰,胡洽重定。述百药性味炮熬煮炙之方。其论多本之于乾宁晏先生。1.gif (138 bytes)称内究守国安正公,当是官名,未详。”[3](作者按:“内究守国安正公”并非官职名。历代职官录中以“公”作为官名者古今未见,只有“三公”这样的统称而已。“安正公”显见是爵位名,与“安乐公”之称相类,应是公爵的一种称号。但“内究守国安正公”不类正统称号,亦未见诸正史)这篇文献较为详尽地记述了雷和《炮炙论》的情况。其中“宋雷1.gif (138 bytes)”之朝代归属是许多学者争论的焦点。
, 百拇医药
    因为历史上涉及雷及其《炮炙论》的文献甚少,且理解上又多有矛盾,致使历代学者对其成书年代看法各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假说:

    ①刘宋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其为南北朝“刘宋时雷所著”[4](刘宋时代,公元420~479年)。

    ②隋人说:宋代苏颂《图经本草》独执此说(隋代,公元581~618年)。

    ③唐人说:今人祝亚平认为其书成于唐代垂拱二年至宝应年间(公元686~763年)[5]

    ④唐末五代说:今人张柄鑫等认为《炮炙论》成书于唐末乾宁年间以后(公元894年以后)[6];宋大任等考证其成书于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7];范行准则称成书于五代后梁(公元907~923年)[8]
, 百拇医药
    ⑤赵宋说:民国时期彭作桢称雷公是“赵宋时人(公元960~1127年)”[9];今人李涛亦执此说[10];白永波考证其书成于宋《嘉2.gif (124 bytes)本草》至《证类本草》之间(公元1063~1082年)[11]

    以上5种假说各执一词,却无一能令各方信服。为此,我们先由上述假说入手,分析史料,究源竟委,以求真相。

    2 赵宋说之求无佐征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即史料三)称《炮炙论》为“宋雷1.gif (138 bytes)撰”。众所周知,中国封建朝代以“宋”为名者公认有两个:比较著名的一个是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宋朝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年),另一个不太著名的是刘裕建立的南朝宋(公元420~479年)。为便于区别,故史有赵宋、刘宋之分。据统计《炮炙论》一书出现的271种药物中,有167种出自《本草经》,45种出自《名医别录》,27种出自唐《新修本草》,32种出自宋代本草[12]。由于《炮炙论》中出现唐代以后的药物59种之多,由此许多学者依据史料三所称之“宋雷1.gif (138 bytes)”,断定其成书于北宋,即“赵宋说”。实际上“赵宋说”是对此条史料的误解:作为赵宋人的晁公武此处之“宋”所指并非本朝。依其书著录体例,对赵宋以前的书籍年代直书朝代名,唯本朝文献则冠以“皇朝”,如称“仲景《伤寒论》十卷,右,汉张仲景撰”;“《图经本草》二十卷,目录一卷,皇朝苏颂等撰”。可见晁公武曰“宋雷撰”恰恰是明确认为《炮炙论》非本朝作品!
, http://www.100md.com
    白永波氏认为其书成于《嘉2.gif (124 bytes)本草》至《证类本草》之间(公元1063~1082年),此说也有疏漏。姑且不论唐代写本《五脏论》早已提及雷公之书;即便在五代成书之《蜀本草》“钩吻”条和宋《嘉2.gif (124 bytes)本草》“金樱子”条中也早已引用过《炮炙论》的内容。何况公元1041年成书之宋代书目《崇文总目》中亦早已著录《炮炙论》其书[3]

    更重要的是宋代一些大学问家如苏颂、沈括等也不承认《炮炙论》一书为本朝人所著。苏颂称雷是“隋人”,沈括则在《梦溪补笔谈》中称其书是“古方书”。苏、沈二人乃宋代著名学者,一向治学严谨,博学多闻;他们的生活时代又相距《炮炙论》的成书年代不远,理应比后人接触到更多的古文献,其见解应非常有说服力。因此更可证明“赵宋说”的立论是不能成立的。
, 百拇医药
    3 刘宋说之自相矛盾

    倡导“刘宋说”者首推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其《本草纲目.序例一》言:“雷公炮炙论,刘宋时雷所著,非黄帝时雷公也。自称内究守国安正公,或是官名也。胡洽居士重加定述……多本于乾宁晏先生……乾宁晏先生名晏封,著《制伏草石论》六卷,盖丹石家书也。”[4]

    李时珍在历史上第一次指出《炮炙论》的重定者胡洽就是著《胡洽居士百病方》的南齐医家胡道洽(因避南齐高帝萧道成帝讳简称胡洽;南齐,公元479~502年)。后日本著名学者丹波元胤的《中国医籍考》称:“胡洽名见于刘敬叔《异苑》,彼加其重定,则(雷1.gif (138 bytes))当为(刘)宋人矣。”[13]由于“刘宋说”为两位名人首先提倡,因而流传宇内,影响极大。加之所谓的胡道洽重定,言之凿凿,更为“刘宋说”找到了有力的“旁证”,遂令后人对其深信不疑。但仔细推敲,此说仍可见不少漏洞:
, 百拇医药
    ①经我们仔细考察,发现《炮炙论》一书自宋代以后已经佚失,李时珍不可能见到原书,所论无非本自《郡斋读书志》(即史料三)而已。李时珍已注意到此“宋”并非赵宋,复认定重定者胡洽即南齐人胡道洽,因此首倡“刘宋说”。但他又自相矛盾地称其书“多本之于乾宁晏先生”。而乾宁晏先生即唐人晏封,其《制伏草石论》一书见诸《新唐书.艺文志》而未见于《旧唐书.经籍志》。因后者以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的书目《古今书录》为蓝本,未收载开元以后的著作,而《新唐书.艺文志》则全面反映有唐一代的书籍情况。可见晏封应是开元以后的中晚唐人。试想南朝刘宋、南齐人著书怎能“本之于”唐人的著作呢?

    ②《本草经集注》的作者陶经弘景(公元456~536年)生活于南朝宋齐梁三代,对齐人胡道洽十分熟知。他在《本草经集注.序例》中历数南朝医家时曾提及此人,在其增订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收录了“胡洽方”。史载陶弘景在宋齐两朝为官,若雷1.gif (138 bytes)以所谓刘宋之“内究守国安正公”的身份撰写《炮炙论》,相信学识渊博的陶弘景不会不注意到。《本草经集注》专论炮制的“合药分剂料理法则”其内容较之《炮炙论》要简单得多,作为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果然当时有雷1.gif (138 bytes)“安正公”撰、胡道洽重订的《炮炙论》一书,而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竟然只字不提不引征,岂不令人费解?
, 百拇医药
    ③笔者以为对于李时珍的“刘宋说”不可迷信,因为更有力的否定同样来自先贤。南齐医家胡洽在唐宋时尽人皆知,宋代大医药学家苏颂亦对其十分熟悉,他的著作《图经本草》中即引用了许多“胡洽方”。但苏颂却坚称雷1.gif (138 bytes)为“隋人”(见史料二),而“观其书乃有言唐以后药名者,或是后人增损之欤”的疑问表明他心目中的重定者应当为唐以后之人,而绝不可能是南齐人胡道洽!苏颂距《炮炙论》成书的时代不远,比后人占有更多的原始文献,因此与后人的望“名”生义相比,他的观点更令人信服。

    ④从现存《炮炙论》的语言文字考察,亦可见其书存有明显的隋唐时期语言特征。现存《炮炙论》有序文一篇,正文242条。其中序文有2处,正文102条有138处出现了表示动作完成的助词“了”字。据南京大学柳工德先生的意见,“了”字作为动作完成的过去助词是在隋唐以后才开始通俗起来的,隋唐以前是很少用的[14]。《炮炙论》“了”字出现的条数占正文总条目的42%,这样高的应用频率表明《炮炙论》具有明显的隋唐时人的写作风格。而所谓“刘宋”的雷1.gif (138 bytes)或是“南齐”的胡洽在其作品中均不应出现如此多的“了”字用法。
, 百拇医药
    可见《炮炙论》的作者雷1.gif (138 bytes)决非刘宋时人,修定者胡洽也决非南齐人胡道洽;“刘宋说”为古人的错误推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4 隋人说本事考证

    宋代大学者苏颂称雷1.gif (138 bytes)是“隋人”,此说是历史上关于雷1.gif (138 bytes)生平年代的最早记载。可惜苏颂未说明其根据,而《郡斋读书志》称雷1.gif (138 bytes)是“宋”人,却是有书为证。因此“隋人说”近千年来被认为是无征的孤证而遭人轻视。应当指出,苏颂是各种假说的提出者中距《炮炙论》成书年代最近者,他接触到的古文献比后人所见要多,而且苏颂作为当时著名的医药学家,学问精深,博闻强识,其提出“隋人说”必有所本,我们绝不能漠然视之,理应深入研究!
, http://www.100md.com
    “隋人说”果真是孤证无征吗?我们经研究发现,“隋人说”并非孤证,而是我们开篇提到的三条史料的交汇点,是《炮炙论》成书年代研究的关键所在。

    由史料一,可以推知《炮炙论》成书年代的下限。在封建时代,任何著作中的文字都要回避帝王的名讳,因此根据古书中文字避讳的情况可以考知其成书年代。敦煌出土唐写本《五脏论》,其中文字避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649年在位)、唐高宗李治(公元649~683年在位)及高宗太子李弘(公元656年封为太子)的名讳,却不避其后的唐中宗李显(公元683~684,705~710年在位)、唐睿宗李旦(公元684,710~712年在位)、唐穆宗李恒(公元820~824年在位)的名讳[1]。因此根据避讳情况可以断定,《五脏论》的写成年代应在唐永徽七年(公元656年)李弘被封为太子以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中宗李显即位之前。而由《五脏论》的内容看,书中提及两晋南北朝医家葛洪、刘涓子、陶弘景、姚僧垣的著作,却未涉及唐初孙思邈《千金方》,苏敬《新修本草》等重要著作;《五脏论》大量引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和用药习惯,却对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官纂的《新修本草》只字未提。这表明《五脏论》的著作年代应早于《新修本草》,其写成年代大约在永徽七年至显庆四年间(公元656~659年)。由于《五藏论》曰“雷公妙典,咸述炮炙之宜”,说明《炮炙论》在当时已经出现,可以断定《五脏论》的写成年代即《炮炙论》成书年代的下限(唐显庆四年前,公元659年以前)。
, http://www.100md.com
    根据史料二,苏颂称雷1.gif (138 bytes)为“隋人”,可将《炮炙论》成书年代的上限定在隋代以后(隋开皇元年以后,公元581年后)。

    史料三过去一直被认为与史料二相矛盾。“宋雷1.gif (138 bytes)”与“隋人”确似不相兼融。我们前面虽已考证了“刘宋说”和“赵宋说”的不合理,却不能简单否定《郡斋读书志》关于“宋雷撰”的第一手材料。就晁公武所云雷1.gif (138 bytes)“自称内究守国安正公”看,“宋雷1.gif (138 bytes)”可能也是作者的自称,因此对“宋”的朝代定位必须落实。如果既不是刘宋又不是赵宋,史料三所称的“宋”究竟所指何朝何代?这是解决史料二与史料三矛盾的关键所在,也是几种假说彼此争论的焦点。经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们终于发现在隋唐间果然还有一个叫“宋”的政权出现,这就是唐武德六年~七年(公元623~624年)在江东由辅公3.gif (95 bytes)建立的叫“宋”的地方割据政权。这一发现可以很好地解决诸史料对“宋”之朝代的争执,不禁令人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
, 百拇医药
    辅公3.gif (95 bytes)是隋末唐初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他在唐初建立了地方割据“宋”政权,与唐政府相对抗,最终为唐军消灭。由于“辅宋”政权的存在距离隋朝灭亡(公元618年)仅仅过了五年,又不臣服于唐朝,而是割据江东,自立国号年号,不奉唐之正朔。因此尽管“辅宋”政权处于唐朝建立以后,却并不能视为唐之属国,而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延续。如果雷1.gif (138 bytes)参加了这一活动,并有“安正公”的地位,则他可自称为“宋人”。而苏颂对于这样的短命政权并不承认,故只称其为隋人,而不称其为唐人(南宋遗民周密的《武林旧事》就是类似的例子)。也就是说史料三的“宋雷1.gif (138 bytes)”与史料二的“隋人”两种提法本身并无矛盾,而是《炮炙论》作者雷1.gif (138 bytes)生平经历过特殊历史阶段的真实反映而已。
, http://www.100md.com
    因此,我们看到关于《炮炙论》成书年代的三条史料在隋末至唐初这一历史时期是重重交汇的:史料一表明《炮炙论》成书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史料二表明雷1.gif (138 bytes)的前半生生活于隋朝(公元581年以后);史料三表明雷1.gif (138 bytes)在后半生置身于“辅宋”政权(公元623~624年)中,并有“内究守国安正公”的显赫身份。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炮炙论》的成书年代当在隋代至唐显庆四年(公元581~659年)之间,或许在唐武德六~七年(公元623~624年,即辅宋时期)前后。
, http://www.100md.com
    5 唐人说忽略重定的事实

    “唐人说”不是根据三条史料,而是由《炮炙论》现存内容入手研究其成书年代。研究者注意到《炮炙论》提及的许多药名迟至宋代才始见于“本草”,因此主张《炮炙论》成书年代当在中唐时期。但是“唐人说”忽略了以下的重要史实:雷1.gif (138 bytes)所著的《炮炙论》其原貌并非今日所见内容,因为《炮炙论》一书经历过雷1.gif (138 bytes)原著和“胡洽重定”两个成书过程。我们今日所见《炮炙论》内容是“胡洽重定”时根据当时的著作(如唐人晏封《制伏草石论》)和制药经验重加修定过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夹杂一些晚期的药学内容。
, http://www.100md.com
    “唐人说”根据唐代道书《丹房镜源》曾引用过较多《炮炙论》内容这一事实,并引用“大唐宝应中类编本草,世人皆见《丹房镜源》”一段文献,考证其成书下限不晚于唐宝应年间(公元762~763年),以《炮炙论》中出现了“锦州”(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置)和“蔡州”(原名豫州,唐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避代宗李豫帝讳改名)的地名,就判定其成书于唐垂拱二年至宝应年间(公元686年~763年),未免过于轻率。因为《丹房镜源》和《炮炙论》一样经过后人修订增删。如今本《丹房镜源》即有“信州铅山县”的地名,铅山县却是五代南唐(公元937年~975年)时设置的[15]。可见这些晚出地名应是后人重定《炮炙论》时掺入,不足以作为其成书时间的判据。

    因此“唐人说”从《炮炙论》的内容入手考证其成书年代,虽然独辟蹊径,但由于忽视了《炮炙论》的重定史实,其结论必然失之偏颇。

    6 唐末五代说与胡洽重定
, http://www.100md.com
    苏颂和晁公武早已指出《炮炙论》非成书于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雷1.gif (138 bytes)原著和胡洽重定两个历史阶段。以往的研究者大都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研究时往往出现偏差。“唐人说”如是,“唐末五代说”亦如是。其说从《炮炙论》现存内容入手研究其成书年代,但仅注意到其书收录了许多唐以后的药物,且引用了《乾宁记》一书,因此断定《炮炙论》成书于唐末或五代,同样是忽略了其书存在胡洽重定的史实。

    《炮炙论》在唐代流传不广,默默无闻二百年,究其原因,除了唐代书籍皆为手抄本不宜流传外,或许受到雷1.gif (138 bytes)“辅宋”叛臣身份的影响。直到唐末或五代,此书才重见天日。因年代过久,该书可能已有残缺,因此有人一面整理残卷,一面用当时的书籍和药学知识加以修订,成为今日所见《炮炙论》的面貌,这就是《郡斋读书志》所称之“胡洽重定”。重定者“胡洽”与南齐人胡道洽并非一人,既或是重名,甚或是伪托古人,其重定年代亦当在唐末或五代。理由如下:
, 百拇医药
    ①现存《炮炙论》中提及大量唐代以后出现的药名,故苏颂曰:“观其书,乃有言唐以后药名者,或是后人增损之欤?”如前所述,《炮炙论》一书共有药物272种,其中有59种为唐代以后始见于本草中。且书中出现的一些地名如“锦州”,“蔡州”等也是唐代中期才出现的。因此这些内容不可能出自雷1.gif (138 bytes)原著,只能用胡洽重定时增入来解释,且重定时间应在中晚唐以后。

    ②史料三提及此书“多本之于乾宁晏先生”是毋庸质疑的事实。因为当时雷1.gif (138 bytes)和晏封的著作同存于世,可以直接比较。且宋《通志.艺文略》将雷1.gif (138 bytes)《炮炙论》与晏封《制伏草石论》同编于“炮炙”类中,可见二书内容十分接近。前已考证晏封为唐开元以后人,《炮炙论》既引用过其书,重定时间显然应在中唐以后。
, http://www.100md.com
    ③现存《炮炙论》及“序”中唯一标明的引文出自《乾宁记》,此书同乾宁晏封的《制伏草石论》是否有关难以确定,但二者均以“乾宁”为名却值得注意。“乾宁”二字连用文意甚窄,当时不外两个含义,一是指年号,即唐昭宗的乾宁年号(公元894~898年);另一是指地名,即“乾宁军”,始置于乾宁年间[15]。晏封是开元后的唐人,由其自号“乾宁晏先生”可知他大约生活于唐末乾宁年间或曾居于乾宁军这个地方。《炮炙论》中引用《乾宁记》,又“多本之于乾宁晏先生”,表明其书有唐末乾宁年间以后形成的内容,此时上距雷的生活时代已有200多年,岂非胡洽重定时增入的?!

    有的学者以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成书的《本草拾遗》之“序”中亦引用《乾宁记》来否定“乾宁”的时间含义,且称封建时代不敢以帝王年号为书名[12,16],此说并不准确。第一,史载陈藏器《本草拾遗》有“序例”一卷,但“拾遗序”并非其“序例”。“序”可有自序和他序之分,有证据表明“拾遗序”非陈藏器自序,而是他人所作。因为现存“拾遗序”的内容与“炮炙论序”完全相同,其中提及的“五倍子”,“延胡索”等药名均不见于《本草拾遗》正文。这些药物迟至五代时方见诸本草。若是陈藏器自序就不会反而在正文中隐匿这些新药,否则与其书“拾遗”之本旨殊不相符。第二,《本草拾遗》同《炮炙论》一样在唐末或五代经过后人增删,如“不灰木”条掺有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的内容。因此两书同样引用唐末的《乾宁记》并不足怪。第三,用年号为书名是唐人的一个独特习惯。元稹为白居易文集命名《白氏长庆集》,并在序文中阐明理由是皇帝已经宣诏明年改元,“长庆(年号)迄于是(年)”。元稹自己亦有《元氏长庆集》传世。可见唐人以年号为书名有特殊的时间意义,这种习惯表明《乾宁记》很可能成书于乾宁年间。因此引用其书的“《本草拾遗》序”和“《炮炙论》序”其形成时间应晚于唐末乾宁元年(公元894年)[17]。故而《炮炙论》重定时间的上限亦应在此年以后。
, 百拇医药
    ④《炮炙论》经胡洽重定后重行于世,最早引用该书的有五代的《蜀本草》和《丹房镜源》。《丹房镜源》引用《炮炙论》序和正文10余条,但其书可能已经宋人增删,因此无法确定是何时引入。《蜀本草》“钩吻”条引用的“雷公炮炙方”与现存《炮炙论》内容相同。《蜀本草》成书于五代后蜀,不晚于后蜀灭亡的广政二十八年(公元965年)。以此可作为《炮炙论》重定年代的下限。

    综上所述,胡洽重定的时间应在唐乾宁元年至五代后蜀末年之间(公元894年~965年)。此段时间虽与“唐末五代说”相重合,但却是胡洽重定而非雷原著的时间。重定者胡洽(或是托名)在此时将重见天日的《炮炙论》加以修订,并参考了唐人晏封等晚期学者的著述,还增加了一篇序文。经其重定的《炮炙论》在五代时期重新流传,《蜀本草》始有引用,《嘉2.gif (124 bytes)本草》和《图经本草》大加引述,最终经《证类本草》保存至今。因此“胡洽重定”对《炮炙论》有重生再造之功。
, http://www.100md.com
    7 结语

    通过对《炮炙论》的三条现存史料及有关成书年代五种假说的系统分析,笔者得出如下结论:雷1.gif (138 bytes)原著《炮炙论》在隋末至唐初时期,即隋开皇元年至唐显庆四年间(公元581~659年),其书或许成于唐武德六~七年(公元623~624年,辅宋时期)前后;此后在唐代长期失传。唐末或五代时胡洽(或是托名者)对此书加以重定,时间是唐乾宁元年至后蜀广政二十八年(公元894~965年)之间。以前的几种假说中,“刘宋说”和“赵宋说”是对史料三所述年代的误解,“唐人说”忽视了胡洽重定的事实,而“唐末五代说”误将重定时间作为成书时间,只有苏颂的“隋人说”才与三条史料相契合,比较接近《炮炙论》成书的确切时间。

    因此笔者作出《炮炙论》是隋末唐初之辅宋雷1.gif (138 bytes)撰,唐末五代之胡洽重定的结论。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1.

    [2]唐慎微.证类本草.校点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80.

    [3]许逸民,常振国.中国历代书目丛刊.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701,118.

    [4]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

    [5]祝亚平.《雷公炮炙论》著作年代新证.中华医史杂志,1992,22(4):220.

    [6]张炳鑫,朱 晟.中药炮炙经验介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1.

    [7]宋大仁,丘晨波.雷及其炮炙论(上、下).浙江中医杂志,1957,(8):367;(9):423.
, http://www.100md.com
    [8]范行准.中华文史论从.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65.341.

    [9]彭作桢.古今同姓名大辞典.上海:上海书店,1983.846.

    [10]李 涛.中国医学史大纲.新中医药杂志,1955,(7):9.

    [11]白永波.雷与《雷公炮炙论》的研究.江西中医药,1981,(4):9.

    [12]尚志钧,林乾良,郑金生.历代中药文献精华.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71.

    [13]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0.

    [14]缪启愉.齐民要术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88.29注.

    [15]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783,1173.

    [16]尚志钧.雷公炮炙论著作年代新探.哈尔滨中医,1961,(5):54.

    [17]关 怀.《证类本草》引用《本草拾遗》版本异同考.基层中药杂志,1999,13(2):57.

    收稿日期:1999-01-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