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免疫学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78993
抓住学科特点 进行本科生免疫学教学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尚红生

    单位:尚红生(北京医科大学免疫学系,北京100083)

    关键词:

    中国免疫学杂志000324 中国图书分类号 R392

    医学免疫学学科本身具备的特点即它的横跨性、网络性、实践性、进展更新快,使本科生这批初学者,不可避免地感到概念多,头绪不清,压力较大,如何抓住学科特点,上好本科生医学免疫学课程。经历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以下体会:

    1 合理编排讲课内容

    我校医学免疫学理论课6周,每周7学时,共42学时,面对庞大的免疫学内容,实在需要精简内容,讲重点、难点。在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5年或7年制)是不可能通过增学时的办法,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一个合适的内容编排具有重要作用。经多年实践,本人体会较好的内容及顺序是:绪论1学时,抗原2学时,抗体3学时,补体2学时,MHC及MHC分子3学时,细胞因子2学时,免疫器官1学时,免疫细胞4学时,免疫应答3学时,免疫耐受2学时,免疫调节2学时,自身免疫病2学时,免疫缺陷病2学时,超敏反应3学时,肿瘤及移植免疫2学时,免疫学应用3学时,共37学时(余5学时上讨论课)。免疫膜分子因内容多且琐碎,放在免疫细胞中讲解主要的膜分子及基本概念,不可充斥太多内容。对于抗原一节,从理论逻辑上看,抗原是免疫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以后各章节。从学科发展史上看,免疫学也是起始于对抗原(疫苗)的认识,因此,绪论后先讲抗原可以使理论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当然这里只讲解抗原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不能牵扯过多与后期课相关的内容。纵观整体,这种编排更易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结构到功能,整个网络体系按步就班展开。将前后交错互相牵连而引起的混乱尽可能降到最低水平。缺点是各个章节相对独立,重点不突出,较为零散。
, 百拇医药
    2 充分介绍免疫学学科特点

    第一次绪论讲课时,要结合免疫学概况介绍免疫学学科的特点,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去观察分析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内在联系,并有一定的思想及心理准备。使他们认识到在开始阶段,一些概念不易接受,是再所难免的,随着课程的进展,知识的增加,问题会得到较满意解决的。对于免疫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入提高的过程。

    3 关于讲解内容的深度

    对于本科生,遵循面要宽,不要深的原则,使他们获得现有书本知识,又开阔眼界,对最新的理论知识、技术,以介绍公认的成熟的为主,引导启发思考,培养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适当介绍参考资料(包括中英文)。鼓励有时间多去图书馆翻阅相关杂志,尽量参加学校内举办的相关学术报告,扩展知识面,在讲解书本概念时,要培养学生全面、历史、辨证的认识分析问题,防止简单、片面、僵化。如抗原,抗原呈递细胞在不同的免疫学发展时期,具有不尽相同的含义,有一动态发展过程。要及时提醒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涉及医学后期课内容,尽量简明扼要讲解。经常了解相关学科与免疫学交叉内容的进展,重复部分恰当协调,避免都讲或都不讲的现象。以实验验证的理论,要阐明实验原理,不讲实验过程的细节。
, http://www.100md.com
    4 讨论课是一好的教学形式

    整个免疫学理论课过程中,我们安排2~3次小组讨论课,每组20~25人。组织同学参加讨论课,是帮助同学理解难点,理出头绪,走出误区,活跃思维的较好的教学形式。我们主要安排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分组上讨论课。这些研究生经过一定的科研训练,有一定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学经验少,专业知识面不够宽。为了弥补缺陷,我们的做法是①讨论课前,带讨论课的老师先讨论,由讲理论课的老师组织。使他们对讲课内容充分消化、理解并扩展知识面。②强调讨论课一定要讨论,提倡以争论为主,避免小课堂讲课。同时注意不要钻牛角尖,引导同学围绕本科生要求的重点难点讨论,有些问题则需要今后在研究生阶段或工作后再解决。③课后组织教师再讨论,抓住学生主要问题,提高老师答辩能力。

    以上观点愿与同行讨论,探讨有关本科生免疫学教学问题。

    作者简介:尚红生,女49岁,副教授,主要研究抗原处理、呈递细胞及分子

    收稿日期:1999-03-07

    修改日期:1999-05-1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