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教育》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79148
试论陈念祖的医学教育思想
http://www.100md.com 《中医教育》 2000年第2期
     作者:林慧光

    单位:福建中医学院 福州350003

    关键词:陈念祖;教育思想

    中医教育000223

    陈念祖(公元1753~1823年),字修园,福建长乐人,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教育家。《南雅堂医书全集》(即《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是清代优秀丛书之一,其内容丰富,包括了从中医经典著作、基础理论、诊断学、方药学到临床各科治疗学。其文字质朴洗炼,畅达优美,深入浅出,从博返约,切于实用。100多年来流行广泛,影响深远,是中医自学与教学的重要书籍。本文试将陈修园的医学教育思想概述如下。

    1教育内容

    中医典籍,迄至清代,已浩如烟海,流派众多,初学者莫衷一是。陈念祖课徒讲学,不得不择其要,删其芜,提纲挈领,阐明精义,以授生徒,作为医学入门的津梁,陈氏教育内容,可约分为如下三大类。
, 百拇医药
    1.1阐发经旨溯委求源

    陈念祖曾说:“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医学三字经·小引》),强调确定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学习祖国医学怎样初入门径,而至登堂入室,不致“入门错,而始终皆错”,这是古今初学中医者所刻意追求的。陈氏十分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教育,想借助著作的影响,达到“一切时医之论,能力究其非,引而归于至正”的目的(《女科要旨·叙言》)。强调“夫医家之于《内经》,犹儒家之于《四书》也。日月江河,万古不废”(《灵素节要浅注》)。这些观点,贯穿于他的教育活动中。如陈念祖在福州的嵩山井上草堂讲学时,有来请求学医者,他先授自著的《伤寒论浅注》和《金匮要略浅注》两书,是要门人取法乎上。可见,他把医学经典看作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1.2传授方药指导临证

    陈念祖既重视经典著作教育,又重视临床教育,他教育内容的第二大类是传授有关方、药的临证运用,既有经方,又有时方。如《伤寒真方歌括》与《长沙方歌括》都是陈氏为普及《伤寒论》汤方知识而作。前者侧重于理论阐明,后者侧重于临证应用。《时方歌括》收录唐宋以来常用方剂108首,《时方妙用》融历代医家和陈氏个人经验,就42种常见病的病理、证候和治法方药等作进一步的阐发。《神农本草经读》则以尊经思想疏发义理,集诸家精华阐明药理,为本草学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堪为后世研究本草和临证用药必读之书。
, 百拇医药
    1.3纵评各家撷其精华

    中医学术史上所涌现的各家学说和学术争鸣,是历代名医创造性思维的生动体现,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有直接的启迪作用。陈修园深谙此理,他提倡博览群书,撷取精华,在其著述中,自仲景之下,历述王叔和、巢元方、刘河间、李杲、张从正、朱丹溪、喻昌、张志聪等诸大家的主要成就。至于引用历代医家有关《伤寒论》、女科的论述更是数不胜数,告诫后学“知其所长,择而从之”。所以说,《南雅堂医书全集》可谓历代中医各家学说,充分反映了中国医药学的丰富多彩,对开拓学习者的思维,活跃学术空气,起了一定的作用。

    2教学方法

    2.1由浅入深引导入门

    陈念祖的教学,以浅显易知为显著特色。他深感到历代医书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初学者每兴望洋之叹,以致畏难不前。有鉴于此,乃集先秦至元明诸家之说,选其精华之论,用浅而易知的语言,写成《医学实在易》一书,“约千百言于尺幅之中”,使人人可以共晓,知其易而究其难。书中从理论到临床,逐一论述,理法方药,全面介绍。这种教学方法,对普及医学知识,启迪后学之士,具有很大的帮助。正如他所说“即素未习医,偶然得病,尽可按证用药,丝毫不错,妙在浅而易知也。若平时精究此道,一得此书,可以执此书而括各书,且于无书处而悟有书,妙在从难而得其所以易也”(《医学实在易·凡例》)。陈念祖由浅入深,引导入门的教学方法于此可见一斑。
, 百拇医药
    2.2类比分析加深印象

    陈念祖擅长用归类分析法,例如:《灵素节要浅注》就是用分类研究的方法,有选择地将《灵枢》、《素问》的内容按不同性质分为道生、脏象、经络、运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脉诊、病机等11大类,使读者返博为约,加深印象。再如《伤寒医诀串解》以《内经》理论为依据,以标本中气、经络学说为基础,采用分经审证的方法,把《伤寒论》各篇条文,按不同的内容分若干段落进行分析。这样,既说明了条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又指出了辨证要点,使学者能融会贯通而得其要旨。陈氏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2.3举一反三指导读书

    陈念祖的大部分医著有个特点,在书首附有“凡例”和“读法”,以利读书。如在《伤寒论浅注·读法》中倡导“学者遵古而不泥于古,然后可读活泼泼之《伤寒论》”。在《金匮要略浅注·读法》中,将其经验谆谆告诫后人:“读《金匮》书,读其正面,必然想到反面,以及对面、旁面。寻其来头为上面,究其归根为底面,一字一句,不使顺口念去。一回读,方得个一番新见解,愈读愈妙”。陈氏还认为,这是读书法,不仅《金匮》,一切皆然,读者应举一反三。这种经验之谈,为后学者启开了升堂入室的方便之门。
, 百拇医药
    2.4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陈念祖的普及中医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还因为他具有较高的文字修养和通俗化的教学技巧。他以名孝廉而入医,其著作不但文字清新流畅,通俗易懂,而且穿插有生动的实例、医案及生动的比喻,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如在《医学三字经》中描写具体的病因病证时说:“气上呛,咳嗽生……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这样既说明咳嗽病可由风寒痨积等原因形成外,又形象化地描述肺象钟一样,有邪犯则鸣(咳嗽)。初学者印象深刻,容易理解,读起来趣味无穷,引人入胜。

    3教材撰著体例

    《南雅堂医书全集》,可谓一套普及中医教育的丛书,我国当代的一些著名老中医,有不少就是由读陈修园的书开始学医的。分析其教材撰著体例,颇有参考价值,故扼要分述如后。

    3.1注疏经典衬注为长

, http://www.100md.com     编写中医教材,首先要面对如何处理中医经典著作的问题。陈念祖采用颇具特色的衬注法。如《灵素节要浅注》、《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等都是采用独特的衬托方式,以演释条文。其特点是在正文之下注以小字,原文与注文协调一致,既可连读,又可分读,文字流畅,语言通俗,确实起到了衬托明快的作用。陈念祖在《伤寒论浅注·凡例》中说明:“此书原文中衬以小注,只求经旨明畅,绝不敢鹜及高远,致学者有涉海问津之叹。唯是汉文语短味长,往往于一二虚字中寓其实理,且于无字中运其全神。余衬以小注,采各家之精华,约之于一言一字,读者最宜于此处著眼”。陈氏的衬注,的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了“一目了然,则难读的易懂矣”(《女科要旨·卷四》)的目的。

    3.2贯彻古今因势利导

    如何处理古代与后世医著的关系,是中医教材编写者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陈念祖本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精神治学,他崇尚仲景学说,但并不是“非灵素不言,非经方不用”之人。他看到许多医家畏惧学习经典著作,而是只想速成,或有的则专读薛立斋、李时珍、王肯堂、赵养葵、张景岳、李中梓、喻昌、张石顽8家医著。陈念祖公正地评价这些“书中独得之妙,亦复不少”(《医学从众录·自序》),决定因势利导,“采撷各家之精华,折衷而归于至当”(《医学从众录·林序》)。著成《医学从众录》等书,贯彻古今,因势利导是陈念祖教材的一个特点。
, 百拇医药
    3.3编写歌括易于诵读

    陈念祖为了使初学者便于记忆背诵,尽快入门,在《长沙方歌括》、《伤寒真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时方歌括》等医著中,把经典著作的原文、方药、主治功能等用诗歌的体裁,编成便于诵读的歌括,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读易记,这又是陈氏著作的一大特色。例如:《伤寒真方歌括》桂枝汤曰:“发热自汗是伤风,桂草生姜芍枣逢;头痛项强浮缓脉,必须稀粥合成功”。这种歌括将病机、病脉、方药,乃至服法,全面概括无遗,而重点在脉证、方药。陈修园的著作流传甚广,与其医文并茂,易于诵读的特点不无关系。

    3.4提纲挈领重在实用

    陈念祖临证注重实效,提纲挈领,重在实用,是他撰著体例的另一特点。如《医学三字经》历述内科杂症并妇产科杂病,以及小儿病凡30余种。每一病症,皆首以韵语,简明扼要地论述其病机、症状,或辨证、治则、处方以为纲,以古今医家之精辟之论列于下以为目。如论虚劳,就病机而言,七情之损上,房帏之损下;就治疗而言,则六味之补肾水,八味之壮元阳,无不赅备,极利于临床应用。无怪乎有人赞誉陈修园的文章“连篇累牍不繁,寥寥数语而不漏”。

    综上所述,陈念祖的医学教育思想与历代医家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古代医学经典的核心地位,以一己之力完成了通俗的中医学教育体系,这是陈氏教育思想的独到之处。他的思想,对于中医教育发展规律的探讨和现代医学教育思想的建立具有启发意义。他的著作,多年来一直对广大读者拥有惊人的吸引力并受到经久不衰的好评,因此,陈念祖无愧于清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中医科普大师之称号。

    林慧光,女,42岁,副教授

    (收稿日期:1999-11-1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