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教育》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79168
《伤寒论》教学应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http://www.100md.com 《中医教育》 2000年第2期
     作者:王自勇

    单位:浙江中医学院 杭州310009

    关键词:思维能力;辨证论治;《伤寒论》

    中医教育000213

    《伤寒论》作为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蕴涵着丰富的辨证思想和方法,其原著的写法反映了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所以一直被列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原有的教学目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仅停留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原著,掌握《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上,忽略了思维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使以原著作教材,未能达到领会原著精神的目的,反而成为该门课程的一种弊端;局限于理法方药内容的介绍,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内容重复,有时因角度不同还相互矛盾;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我院曾对在校学生和毕业5年后的学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调查,其中对《伤寒论》课程的看法出现令人深思的差异,即在校学生多数主张将《伤寒论》作为选修课并可削减学时,而毕业生几乎全部认为应作为必修课并保证学时。由此,笔者认为,《伤寒论》课程内容的重要性,会随着学生临床工作时间的延伸而日益表现出来。在校学生厌学,是因为我们在教学目的和方法上存在问题。因此,在近几年的《伤寒论》教学中,比较重视发掘原著中辨证论治思维方法的内容,将其归纳成一定的体系,作为教学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http://www.100md.com
    1辨证论治思想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贯穿于《伤寒论》全书中,但第16条原文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其集中体现。它是张仲景从大量的误治发生变证的现象中,抽引出的本质,具体中概括出的抽象,个别中归纳出的一般,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条文中所反映的观点,不仅对治疗坏病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治疗其他各种疾病都有普遍指导意义。从方法论角度讲,它体现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完整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抓住原文中“观”、“知”、“治”这三个字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层层剖析,旨在强调原文反映人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和作出正确处理的过程。“观”指临床应全面运用四诊手段,充分掌握病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这是辨证论治的前提和基础,它的全面、客观、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辨证的结果。“知”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四诊所采集到的症候和体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归纳、综合,判断其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得出辨证的结果。“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依据其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则、治法和方药进行治疗。如此,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医辨证论治的内涵,在其思想的指导下,对具体的辨证论治方法的理解也就深入得多。
, 百拇医药
    2辨证论治方法

    2.1辨证方法

    2.1.1排除法

    原文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是临床运用排除法的典型例证。不大便,头痛有热等症状,既可见于阳明里实证,也可见于太阳表证,要进一步明确诊断,须排除其中之一。辨证的要点之一是验之小便,里热实证,小便必为赤浊,现病人小便清长,故可排除里热实证的可能,知其仍为表证。原文第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是以小便不利,排除太阳蓄血的诊断。原文第148条对阳微结的辨证,因其手足冷,脉沉细而紧,微恶寒等,与纯阴结似是而非,先以有无表证进行排除,再以脉沉紧伴有头汗出,排除少阴阳虚的可能。另外,《伤寒论》虽篇幅精悍,字句简练,省文笔法随处可见,但有相当一部分条文中会出现看似与所述方证无关的阴性症状,如“不呕、不咳、无表证”,“头不痛,项不强”,“无少阴证”,“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等,它是临床辨证思维中排除法的特殊运用,极具辨证价值,尤须着眼。
, http://www.100md.com
    2.1.2归纳法

    原文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欲吐不吐,心烦,可见于阴虚阳亢,但出现但欲寐自利,则为阳虚,又伴有口渴,依据“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可诊断为少阴病,但口渴又易与热证相混,因之再补充小便色白作为辨证依据,如此则少阴病形悉具。

    2.1.3分析法

    《伤寒论》中有许多条文的结构是“一头多尾”式的,常用来论述在某一个共同的前提下,几种不同的转归。这个共同前提,可能是原有的症状,也可能是某种治法,但结果会完全不同。说明因果关系并不一定是线性对应的,需要我们加以辨证。辨证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各自的特征性症状。原文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即是原有的症候及治法。由于病人的体质差异和兼夹邪气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转归。若其正气较强,虽经误治邪未内陷,证情未变,则可以柴胡汤治疗;若误治后邪热与水饮相结于胸膈,出现结胸的典型症候“心下满而硬痛”,则可诊断为热实结胸;若误治损伤脾胃,寒热错杂,出现痞证的典型症候“心下满而不痛”,则可诊断为痞证。原文第37条太阳病多日,有邪解、转属少阳和仍留太阳三种情况,原文第23条太阳表证日久不愈,有欲愈、阴阳俱虚和表郁轻证三种可能等皆属此例。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疾病的转归十分复杂,变化多端,并非三种情况所能穷尽,张仲景如此写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方法。
, 百拇医药
    2.2论治方法

    2.2.1急治法

    原文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是急治法的典型。当病人出现少阴阳虚,阴寒内盛的脉症,虽未至病形悉具,但诊断明确时,就应该具有“见一叶落而知天将秋”的预见能力,抓住时机,及时治疗,以求事半功倍之效。若至狂澜既倒,险象环生,虽经急救,已难十全。阳明三急下证均因燥热内盛,灼伤阴液,来势凶猛,证虽未至极,但辨证已无疑虑,故采用急下存阴之法,以防阴液枯竭之虞。对照少阴三急下证,土燥水竭,真阴枯涸,急用大承气汤急下救阴,已有孤注一掷之感。“存阴”与“救阴”一字之差,毫厘千里。

    2.2.2试探法

    原文第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谵语潮热为阳明实证的典型症候,腑实已成,下之本理所当然,但脉未见沉实有力而反现滑疾,脉症不符,若迳用大承气汤失之孟浪,故投小承气汤试探,视其反应。若转矢气表明肠中燥屎阻结,得药物作用而浊气下趋,故可续服;若不转矢气,则非燥屎,不可再服。这是医者主动试探,谨慎行事,以求避免失误。《伤寒论》中还有更多的情况属于被动试探。即凡前医误治,证情未变者,可将其原治法视为试探,排除错误诊断,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这也可称为特殊试探法。
, http://www.100md.com
    2.2.3递进法

    原文第29条本为阴阳两虚,复感外邪之证,误投桂枝汤而犯虚虚之戒,使证情错综复杂,既有厥逆,小便数等阳虚症候,又有脚挛急,咽中干,心烦等阴虚症候,难以一方兼治,当据标本缓急而治分先后。因有形之阴难以速生,无形之阳所当急固,故先用甘草干姜汤温阳,待厥愈足温后,继用芍药甘草汤滋阴,其脚可伸。若因阳复太过而见谵语,则用调胃承气汤和胃;若因阳气不足而见少阴诸症,则用四逆汤回阳。整个过程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随证治之”的原则。而表里同病,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皆属递进法的具体运用。

    诚然,《伤寒论》中具体的辨证论治方法不止这些,但上述内容更具方法论价值,在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中,将这些内容梳理强化,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王自勇,男,39岁,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0-01-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