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微循环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79247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研究
http://www.100md.com 《微循环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李学奇 董莲素 孙巍 李晨玲

    单位:李学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邮政编码 哈尔滨150086);董莲素(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邮政编码 哈尔滨150086);孙巍(黑龙江省延寿县人民医院);李晨玲(黑龙江省哈尔滨红十字中心医院监护中心)

    关键词:

    微循环学杂志000154

    本文观察了4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溶栓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1995~1999年住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 其中男2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52例。 全部病例同时具备以下二诊断标准: (1) 心电图S-T段抬高, 病理性Q波形成。 ( 2) 血清心肌酶学(CPK, SGOT, LDH)活性升高, 至少超过正常值一倍。 急性心肌梗塞患 者入院后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1.5×106 U)和肝素持续静脉滴注(500 U/h)。
, http://www.100md.com
    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别于起病3 h、 溶栓治疗后3 h采血样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流变性检测采用国产LBYN6A型全自动血粘度计和全自动沉积压积仪。

    本组采取±s表示数据, 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t检验处理。

    2 结 果

    急性心肌梗塞组溶栓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见附表。

    附表 40例急性心肌梗塞组治疗前 后血液流变性变化(±s) 时 相

    全 血粘度(mPa.s)
, 百拇医药
    血浆粘度

    (mPa.s)

    血沉

    (mm/h)

    红细胞压积

    (%)

    120 s-1

    10 s-1

    治疗前

    7.03±

    0.74

    11.08±
, 百拇医药
    1.36

    1.79±

    0.07

    15.81±

    10.42

    47. 37±

    3.73

    治疗后

    6.14±

    0.651)

    8.94±

    0.691)
, 百拇医药
    1.78±

    0.07

    15.21±

    6.90

    42.67±

    2.161)

    注: 1)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 论

    血液流变性异常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发展密切相关, 在存在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的冠心 病患者中, 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可因血液高凝状态引起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使狭窄的冠状 动脉完全闭塞而发生急性心肌梗塞。 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聚集性及全 血粘度增高, 进一步加重缺血心肌的损害。 提示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具有判定急性心肌梗塞 预后的价值, 血液流变性改变既是器官与组织缺血的结果, 又是其原因, 缺血组织中局 部代谢变化可以引起全身血液流变性的异常, 血液流变性异常反过来又加剧器官与组织的 缺血, 扩大缺血区域。 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上, 阻断这种恶性循环可以缩小梗塞面积, 恢复心肌再灌注, 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合并症, 防止梗塞后心绞痛和再发性心肌梗塞的发 生。 因此, 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 可指导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 塞, 并可作为判定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一种手段。

    本文作者简介:李学奇(1955~), 男, 汉族, 教授

    本文1999-05-06收到, 1999-12-20接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