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微循环学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79248
腔隙性脑梗塞的血液流变性改变与治疗
http://www.100md.com 《微循环学杂志》 2000年第1期
     作者:陈兰芳 王晓钧 薛伟雁 赵亚力 祁衍

    单位:陈兰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医院, 邮政编码 哈尔滨150010);王晓钧(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医院, 邮政编码 哈尔滨150010);薛伟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医院, 邮政编码 哈尔滨150010);赵亚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祁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关键词:

    微循环学杂志000152

    本文就100例腔隙性脑梗塞(腔梗)病人与100例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监测对比, 现报 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腔梗组均为1989年以来我院收治的住院病人, 诊断依据美国哈佛中风登记处的诊断标准, 经神经内科医生检查并经CT扫描证实为腔梗的患者100例。 另以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 。

    血液流变学检测采用上海医科大学研制的血流变仪观察全血比粘度(高切80 s-1、 低 切20 s-1)、 血浆粘度、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2 结 果(见附表)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 本组资料表明, 腔梗病 人的血液流变性改变明显地高于同年龄组的健康人(P均<0.01)。 提示腔梗患者普 遍存在HCT和血粘度增高, 由于血粘度增高、 血流减慢、 血流阻力增大, 使血流进一步 减慢, 促进梗塞形成。 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应用降低粘度的措施有可能恢复血流, 减轻 缺血的范围和程度。 目前采用较多的是血液稀释疗法。 我院用复方丹参+维脑路通+维生素 C静脉点滴,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据我们追踪观察, 3~6个月后大多数病人血粘度会再 度逐渐增高。 因此有条件者可根据血粘度的变化最好半年用药一次, 以防止血栓形成。

    附表 腔梗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性 检测之比较(n均=100,±s) 组 别

    全血比粘度

    血浆比

    粘度

    纤维蛋白原

    (g/L)

    红细胞压积

    (%)

    80 s-1

    20 s-1

    对照组

    5.82±

    0.56

    7.82±

    2.50

    1.71±

    0.08

    2.88±

    4.9

    45.25±

    2.18

    腔梗组

    7.24±

    0.251)

    9.28±

    1.291)

    1.82±

    0.12 1)

    3.02±

    0.51)

    51.73±

    2.151)

    注: 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总之, 血液粘度改变是腔梗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重视这一因素对改进脑梗塞的诊断治疗 很有意义。

    本文作者简介:陈兰芳(1966~), 女, 汉族, 主治医师

    本文1999-05-06收到, 1999-12-20接受, http://www.100md.com